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

该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

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则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

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

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⑵背诵本文,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⑶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诗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教学难点为: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

(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

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五、说教学程序:(一)导入:(1分钟)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1、初步感知课文(10分钟)(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先由学生根据34页的注释①来回答,教师再补充完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知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10——15分钟)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1)朗读诗歌。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2)设问题:①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②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③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逐题解决。

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10分钟)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

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5、小结: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

(8分钟)“这堂课,我学习到了、、、、、、”“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6、布置作业:仿照这首诗写一段话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把语文教学中的读落实到写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未选择的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

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

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 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选择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3). 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

(板书)(4). 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

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

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

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板书)* 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

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

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

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

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

3. 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1).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

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2).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