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座谈会发言稿课稿

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座谈会发言稿课稿

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2014.08.21
(共青团柞水县委周子淋)
尊敬的张部长、周部长、及团省委各位领导、同仁上午好:现就柞水团县委在培育新青年、善用新媒体、区域化团建方面工作的具体做法及下步打算和工作建议做简要汇报。

一、对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青年、新组织、新媒体等“七个新”的认识。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西安近邻,商洛西部,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置13镇、120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16.5万人,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年分布及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据统计台账显示,柞水全县农村青年18-35岁总人数4.5万。

在家人数1.1万。

出外打工人数3.4万。

主要分布在餐营业、建筑业和采矿业。

在家人均收入8306元,出外人均收入16000元。

导致这种收入反差现象主要是因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

(1)我县农村青年及基层团组织现状分析
流动是我县农村青年最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青年由农村向大中城市、县城、城镇、园区集中,加速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传统产业向“双新”组织集中。

二是农村青年流动规模逐年增加。

三是农村青年岗位变动不断加快,跨地域、跨职业、跨产
业的流动频率增加,职业分布更趋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由封闭而开放,由依附而自主,由单一而多样,发生深刻变化。

面对农村社会变革和青年变化,农村共青团工作逐渐萎缩,面临困难问题繁多。

一是团员联系管理难。

一些农村团员外出打工,与团组织失去联系,流出地的团组织管不到,而“本土”与“外来”的两难,流入地的团组织管不了;一些农村学生团员毕业后进入社会,除了参军、上学、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团员,其他团员很难联系,基本流失。

二是基层组织建设难。

大量农村青年外出使得一些乡村团组织“空壳化”,“有组织无青年”,而进入双新组织后,团建工作跟进比较困难,青年职业变动也使得建立后也不易巩固。

需要关注的是,县内机关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很多年不进年轻人,有少量年轻人也是党员,使得“无团难建”。

三是乡村团干配强难。

一些地方乡镇合并和机构改革规定工作人员“只出不进”,定岗定编之后团委书记成了“光杆司令”;农业税全面取消、转移支付实行后,很多地方村团组织负责人的经济待遇极低,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乡村团干部数量减少、年龄偏大、兼职过多、待遇较低相当普遍。

四是工作活动开展难。

目前,基层团组织通过行政手段获取的工作资源正在不断萎缩,经费不足、阵地薄弱、队伍缺乏。

我县在培育新青年方面的经验做法:
1、狠抓品牌创新意识,坚持思想引导。

针对社会上对学雷锋活动出现的“三月来、四月走”现象,团县委总结原因,力求改进,将学雷
锋活动深化为“学雷锋月月见”活动,坚持每月按照部门职能、行业领域特点自主设计学雷锋活动载体,自行开展活动。

2、大力培育创业带头人“领头雁”培训,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培训,严把培训人员准入关,把对共青团有感情、学历高、有五年以上创业经历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务工青年纳入培训范围。

3、建立健全农村青年创业协会,以大学生村官协会为平台,团县委扶持的龙头涉农企业为支撑。

广泛开展构建以团组织为核心,以团办青年组织为依托,以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为覆盖,实现对青年的扁平化联系,最大限度地把广大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4、狠抓农村青年创业服务中心,以各镇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针对农村广大青年“无资金、无技能、无思路”的具体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服务。

5、积极拓展新农村技术志愿服务团,团县委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教授专家团保持良好互动,他们为我县广大农村青年提供项目包装、前期孵化、智力支撑、风险评估、产中技术指导等技术难题。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流方式。

尤其80、90后是在新媒体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广泛化、碎片化等特性的新媒体对我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成为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网络文化对青年的思想,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青年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平等性
和高效性等一系列的特征。

我县按照团中央、省、市具体要求,积极组建网评员、网宣员队伍263人,坚持按预定方案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网络活动,真正影响青年约三万人。

二、柞水县在农村基层团组织和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一些做法:(一)、农村基层团组织方面
一是组织设置规范化。

凡是在册团员人数达到规定数额的村,都建立了团组织,消除农村团组织的“空白点”。

做到“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有团的工作”。

二是队伍建设规范化。

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团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做好团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制度建设规范化。

不断建立、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制度,如党建带团建工作制度、流动团员管理制度等;继续坚持已有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检查考评和表彰激励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团干部培训制度、团员关系接转制度等。

通过全团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符合我县农村基层团组织运行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方面,1-9月份,柞水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创收3.75亿元,其中劳务输出0.84万人,创收3.25亿元;就地就近转移就业0.84万人,创收0.52亿元,
一是坚持和人劳、社保部门合作以劳务输出和就业培训实名制登记工作为抓手,帮助建立劳务输出和就业培训台帐,举办大型活动18场次,引导34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移地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以政策帮扶和资金帮扶为基础,让437名外出务工、失地农民实现创业再就业愿望,并带动1387人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技能提升培训,共计完成转移就业前培训2192人;
二是与与盘龙药业集团积极联系,与西安理工大学签订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框架协议,实现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达到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柞水县大学生村官协会、青年农村合作社的智力优势,积极帮助扶持农村青年创业。

三是与银行部门沟通,为我县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提供担保,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截止目前,共提供担保贷款150万元,帮助孵化青年创办微小企业50家。

三、对当前团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
一是构建网络工作平台。

加强各级团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打造共青团工作安排部署、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的综合性网络平台。

探索以QQ群、微信、群发邮箱等即时通讯手段,构建逐级链接、区域覆盖、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达和反馈网络。

二是拓宽联系青年渠道。

充分运用网络加强对农村青年的了解和联系,建立起方便快捷的联系青年、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需求的稳定渠道。

并对影响较大的BBS予以关注和引导,把握网络引导青年的主动权。

(二)、规范日常团务管理工作
推行团务管理标准化。

因地制宜制定团务标准,并按照标准开展工作和年度考核。

标准应该包括:工作计划与实施情况、年度工作考核情况、团费收缴使用情况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等。

同时加强团员管理,建立健团员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和核对。

(三)、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支持与引导
一是加强对基层的支持指导。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为基层团组织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基层团组织无开展工作。

同时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的培训力度,指导和支持团组织分类开展团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团干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是健全落实工作的机制。

建立抓工作联系点制度,上一级团组织的工作联系点应自动成为下一级的联系点,层层抓点,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建立检查督导制度,每年年中或者年终,通过专门检查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到基层。

建立评价激励制度,把推进团的工作作为考核基层团组织的的重要指标和内容。

(四)、加大共青团工作的宣传力度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一些团组织没有及时跟进,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限于空洞说教。

导致许多青年不知道共青团在做什么。

在这种形势下,共青团既要做好基础工作,更要多做一些宣传工作,要让更多的青年了解共青团工作,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认同,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倾力打造“青”字头的农业品牌
以共青团为引领,各类青年自组织、农业合作社为支撑,广大农村青
年为基础,开展“一县一品”品牌创建活动。

务必精益求精,坚持质量标准。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不对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共青团柞水县委
二○一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