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代表座谈会总结

科代表座谈会总结

高二年级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好的方面
1、学生认为大多数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备课认真,非常辛苦;
2、大部分教师能根据课程实际运用班班通进行教学,课件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方式新颖,学生学习气氛好,学生愿意听、乐意听;
3、大部分课程教学能运用实例结合书本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学生感觉部分老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个别教师上课较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少;
2、科代表普遍提出课堂纪律欠佳,要求老师严格管理课堂纪律;
3、部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要求老师加强授课趣味;
4、部分班级上课纪律差,部分学生在老师批评时顶嘴,教师不好管理;
5、学生和教师有距离,师生沟通较少;学生要求老师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6、英语课学生基础差,上课听不懂;早读不会读;作业不会做,希望老师降低难度。

7、化学组学生要求老师加强实验教学。

三、问题分析:
(一)、属于教师的问题
1、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应有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技能,讲课单调、枯燥
乏味,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课堂纪律问题的产生。

2、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或不能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违背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实施课堂管理,处理不当,造成管理失控。

3、教师的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将个人的烦恼、忧虑等不良情绪带到课堂,板着面孔,动辄发怒,训斥学生,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最关心的就不是学习,而是老师的脸色,即使学生“全神贯注”,心思也未必真在学习上。

4、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外的因素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导致课堂纪律问题的产生。

(1)、衣着、化妆不当;(2)、手势等体态语言不当(3)、教师站位不当或过于频繁的走动或从不离讲台等,都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从而影响课堂纪律。

(二)、属于学生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没有直接推动
学习的内部动力,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2、学生身体的原因:学生生理上的不健康,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学习情绪不稳定,无法保持有意注意。

3、学生情绪的影响:家庭的不幸,学业负担过重,同学间的纠纷,师生之间的误解等产生的烦恼、愤怒、忧伤以及过度兴奋而引起的情感波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意注意。

4、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障碍。

学生已有或已应有的知识水平达不到顺利完成课堂学习要求的时候,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考虑课堂不良
行为的各种学生因素时,要注意不同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及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差异问题等,如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是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教师对课堂纪律问题的反应每位任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秩序井然,可是,课堂纪律问题却不同程度地干扰甚至破坏了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在面对一个有违纪行为的学生时,就会产生自己的权力和形象受影响、威胁或损伤的情感因素,必然做出反应,或中止授课训诫学生,或采取措施惩罚学生,或采取其他较为审慎的处理办法。

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对违纪现象熟视无睹,放松甚至放弃对课堂问题的管理,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教师的放任和放纵,必将导致更加严重的课堂问题的产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给学校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会造成消极的负面影响。

由于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课堂教学管理要有“大”观念。

教师在处理违纪行为时,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简单、粗暴、专横,应该从程度(出现的违纪行为对其自身或其他学生的干扰达到什么程度)、频率(这种行为多长时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这种行为已经持续多长时间?)以及背景情况等多个方面冷静地分析原因,以便及时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和处理。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复杂,教师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反应?是的,尽管复杂,但是作为教师,你应该解决,也必须解决,否则,你将无法正常驾驭课堂。

四、建议:
1.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建议班主任多到班级看看,教务处应加大巡查力度;建议每个小组专门设立一个纪律组长,维持小组纪律,记录上课纪律情况,尤其是针对难于管理学生。

我们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2.备课要着眼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设计。

3.备课要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基本要素进行周密思考和整体策划。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复习巩固、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巩固提高、检测反馈等环节。

4.备课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解读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5.备课要关注师生双边活动,既要重视备教法,也要重视备学法。

6.备课要重视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关注环节间的梯度、过渡和合理性。

7.备课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手段。

网络资源、信息化手段的使用。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8.备课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但预设不是封闭的、刚性的,而是开放的、弹性的,要为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

9.备课不但要体现各领域学科的共性要求,还要凸现该学习领域不同学科独特的个性化要求。

10.备课要注意不同课型的差异性,从不同角度来探索与创新课型设计。

记得弘一大师说:凡事不认真不收其效,不严肃不成其事,不献身不明其志。

教研室
2018/5/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