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启示——学业创业和立业名人成功的启示——学业创业和立业(全文根据北京教工委组织的北京高校院士治学与人生活动的系列活动——北师大专场,王梓坤教授的现场演讲整理)王梓坤简介: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
1990年至今为中科院院士。
1984~1989年曾担任北师大校长。
学业创业立业在青年人当中是很热门的话题,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前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值得我们在学习、创业、立业的过程中借鉴和学习。
在接下来,我会多将以实例,帮助大家对学业、创业和立业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以下我将从6个方面展开我的报告。
学业、创业和立业的关系首先我要讲得是,学业、创业和立业三者的关系。
学业是基础,通过学校的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的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就业是到有关单位部门工作;创业是自己创办一种实业,责任更大,困难也更多。
什么是立业呢,我的理解是,把所学的知识发扬光大,能够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三者的共同点是十个字:理想勤奋坚持方法和机遇。
高尚远大的理想,给我们勤奋的动力,在勤奋中坚持,运用正确的方法,在恰当的机遇下,我们才能够成功。
三者的不同点是,创业和立业更需要关注外部环境,关注当下形势发展,注意社会的需要。
勤劳致富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
勤劳是基础,但是需要聪明加勤劳,在创业和立业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魄力勇敢胆识和坚强。
当然从课本上我们学不到这些,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当中去锻炼。
莫斯科大学如何培养研究生第二呢,我想要讲一下莫斯科大学是怎样培养研究生的,希望能够给各位的学业有所帮助。
50年代,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南开大学工作,当时有一个去莫斯科大学读研究生的机会,我才有幸有了这段珍贵的经历。
当时的情况,大家也了解。
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科技世界领先,当时苏联的人造卫星升天给我的震撼很大。
而我国当时的社会情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社会还不稳定,还在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下乡土改,思想改造,抗美元朝。
这些我都有参与,除了抗美援朝,我当时也踊跃报名,但是因为色弱,没有选中。
我请教了当时的数学前辈,我到底要到哪个领域去学习。
他们表示,当时国内的数学,有的分支发展还不错,但是计算数学、偏微分方程、概率论比较薄弱。
因此我选择了概率论。
但是当时我对概率论知之甚少,我国几乎还没有概率论方面的书籍出版,后来很有幸的看到有翻译苏联的版本。
自学了三四个月之后,终于被录取。
以上是我去莫斯科大学学习的一些背景,以下谈论一下我在莫斯科大学的一些体会。
当时的学习过程分了两个阶段:前两年是考试阶段,最后一年是论文答辩阶段。
考试不受时间限制,准备好了,随时可以提出参加考试的要求。
我们的政治课学的是列宁的唯物论。
这本书本来就难懂,在加上语言的困难,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
记得当时导师给了非常难懂的书,我每天在图书馆只能读读一页。
进展非常缓慢,因为每一页涉及的公式要查很多参考书,才能明白来龙去脉。
全书600页,要是照着这个速度读下去,一本书就要花两年时间。
但是坚持一个月之后奇迹发生了,我一天能够读5~6页了。
后来分析原因,我才知道,量变导致质变。
我那时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我了。
我的水平提高之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因此成功地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这一个阶段顺利通过。
接下来要写论文,构造理论,导师只给我两篇论文作参考。
我当时一筹莫展,对论文毫无概念。
所以我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放弃了一切休息的时间,当时假期中国同学去伏尔加河远足,我都咬牙放弃了。
一直坚持3~4个月,又一次出现了奇迹,于是到最后两个月尽展很快。
最后得到了副博士学位。
我认为庄子所言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可以总结我这两次奇迹。
简单地介绍一下莫斯科大学的情况。
莫斯科大学的每一个学院都有不少院士,学术气氛非常浓郁。
每个教授讲课都各有特色。
我当时慕名去听一些大师讲课。
以下举一例。
柯尔莫哥洛夫,当时全世界最有名的概率论专家。
他所讲的问题都是他所正思考正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已经发表的完善的理论,因为还没有成型的新思想,所以教授们都会过来听,以获得学术上的启示。
他会便讲边思索,讲不过去的时候,他就说,我已经掉水里了,谁来救救我吧。
很有个性。
据我观察,著名大学的共性,那就是高水平,严要求。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学习,每天都能够看到自己所在的行业在高速前进,我们必须努力,赶上高速前进的步伐,虽吃了不少苦,但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宁先生的自学与研究第三我要讲的是杨振宁学习的体会。
我在之前看了杨振宁的不少文章,他的学习的特点,我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要先找到非常佩服的人。
杨振宁佩服的大师,有爱因斯坦、狄拉克、费米这三人的共同点便是:先抓到事物的本质,再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青年人,年轻气盛,容易谁也不服。
但是在我看来,自负是不明智的,它挡住了自己前进的路,聪明的人是善于找自己的老师的。
华罗庚先生说: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
所谓的学习就是要把别人的智慧融为自己的智慧。
其二就是中西结合的自学方法。
杨振宁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
给他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使他注重用传统的演绎法来训练自己。
后来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师从于泰勒教授,著名的氢弹之父。
泰勒教授是一个思维很活跃,有很多想法的人。
尽管他提出的见解中有90%的是错的,但是他不怕别人纠正自己的错误。
事实证明,只要有10%是正确的,已经非常伟大。
哪怕只有1%是对的,就很了不起。
不隐瞒自己的新思想,乐于接受别人的纠正,是杨振宁从泰勒教授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
第三,按部就班与渗透法相结合。
中国的大学都是按部就班法来教学的,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科,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科学精神和演绎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不足:速度太慢,视野比较窄。
而西方比较普遍的是渗透法,广泛的去接触很多学说,很多理论,对很多知识有所耳闻。
等将来要用的时候再去深入探究。
这种方法恰巧与按部就班法相互补,因此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会使学习更加有效。
包玉钢和苏伊士运河现在我们谈谈创业的故事。
看看成功人士是怎样立业和创业的。
谈谈香港大商人包玉钢。
包玉钢是个大商人,浙江省宁波市,出自一个小商人家庭。
13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上海求学。
在上海吴淞船舶学校学了船舶。
而后又在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
后来,包玉钢先后在三家银行工作。
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
1949年,包玉钢去香港闯天下,他发现香港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他敏锐的感觉到了香港进出口行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那么他的第一艘船是怎么来的呢?在朋友的帮助下包玉钢筹集钱,买下了第一艘船。
这艘船是一个旧货船,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
虽说船很破旧,包玉钢将它修好油漆一新之后,用这艘船开始了他的事业的。
但是他买来船并不是自己当船长,而是将船长期租给日本的一家公司,稳收租金。
1955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也同样给包玉钢带来了绝佳的机遇。
埃及对运河的管理,引起了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三国的入侵,导致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
这次关闭使世界航运和港口业遭受严重损失。
但是这次的大损失却让包玉钢获得了很大的好处。
运河封闭的结果是船只必须绕道非洲好望角,才能达到目的地。
苏伊士运河的封闭,导致船只紧张,船需求很大,租金暴涨。
于是包玉钢在这次的运河封闭中捞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拿到第一桶金之后,他从非洲银行借了75万英镑,买下了七艘船。
在惠普银行的支持下,收购大小船只。
后来成立了环球营运公司。
成为了该银公司的董事。
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作中,他以诚信为本,取得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雄厚的资金来源。
后来,包玉刚作为“亚洲第一人”荣任汇丰银行董事。
成了世界船王。
包玉钢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有远见卓识,碰到了好运。
更重要的是他等得跟银行配合。
要知道狡猾的是小聪明,大商人不靠这些。
他们把诚实讲信用当作武器,得到银行的支持。
李嘉诚成功三部曲再看看另一个香港大商人李嘉诚。
2000年《福布斯》排行榜世界排行榜,他以126亿排中位列第十,是亚洲首富。
让我们看看这个大富豪是怎么白手起家,并怎样成为亚洲首富的。
第一步是从茶楼的打工仔开始的,14岁失学之后去了一家茶馆,李嘉诚记得当初有一次把开水倒到了一位客人的衣服上,吓得浑身发抖。
要知道那时候如果一个服务员犯了这种错误肯定是要挨打的,但是那位客人却帮他开脱。
为此李嘉诚成名后仍深记于心。
他说如果可以找到那个人的话,他一定会让他安度晚年。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在茶楼工作两年后李嘉诚学会了怎样与人沟通,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
当时的他最羡慕的就是那些实业家了。
那些实业家激发了他发奋图强,有所成就的愿望。
第二步,李嘉诚从就业走向了创业。
两年的茶馆跑堂后,李嘉诚他去了一个塑料厂当推销员,他观察到市场上对塑料花的需求很大。
于是他用3年当推销员所积攒下的钱,用7000元港元,创办了一个塑胶厂,他从就业转向了创业的道路。
他小小的塑胶厂生产的塑料花,使他获得了很大的资金。
50年代,他的塑胶花不仅销售于香港,还远销东南亚。
他以塑料花大王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
接着他又投资房地产业、走向股票市场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第三步,李嘉诚真正的大事业开始于对英资企业的吞并。
李嘉诚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1980年,李嘉诚买下“和黄”40%的股票。
成了和记黄埔董事主席。
这个香港超人。
在接下来的创业道路上,李嘉诚也是好戏连台。
李嘉诚具备了有大成者的共性:远见卓识,力求上进,谦虚好学,与人为善。
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创业初期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勤奋。
而后期是靠善于用人。
他提倡用新人,用洋人(不排外,英文很好,广交朋友),用年轻人。
他的用人之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始终还是学业。
我要谈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关于学业对于前途的促进。
学业为本,前途远大现在的就业困难,形势严峻。
对此国家和社会各界很是关注。
个人应该多关注动态,争取机会,对自己有信心。
要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可以努力留在城市,也可以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不管在哪里,要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前几天看到《科技日报》上的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故事,94年大学毕业,到园艺公司打工,他用自己的勤奋与大学里扎实的专业知识经过不断的努力坐上了该公司的副总经理。
后通过果树栽培创业,在家乡栽培桂花,建了有机果园。
帮助300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去年我们数学院的一个女博士,在读博期间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