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小针刀治疗刘战平 耿华峰 赵军 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462002)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医学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通过对126例三叉神经痛的观察治疗,认为其机理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所致,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
采用小针刀对扳机区进行闭合性痛点松解治疗。
结果: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
结论:明显优于其他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针刀/三叉神经痛 闭合性痛点松解术 中图分类号:R24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6)1220067202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神经痛中最常见、疼痛最剧烈而又不易治愈的疾病。
属于中医学之头痛、偏头痛范畴。
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
现代医学多采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或三叉神经阻滞疗法以减轻疼痛、或减少发作次数。
许多病人已产生依赖性。
药物治疗无效者采用手术疗法切断三叉神经分支。
笔者自1993年至今采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治疗本病126例,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6例中,男39例,女87例,男∶女=1∶2123;年龄最小35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3~10年;原发者112例,继发者14例;其中眼支(第一支)9例,上颌支(第二支)58例,下颌支(第三支)76例,三叉神经节部102例。
2 临床表现及体征211 疼痛部位:仅限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多为一侧,以第2、3支最为常见,而第一支很少受累。
故以面颊、上下颌等部位的太阳、上关、下关、颊车等穴处痛点较为明显、疼痛最为剧烈。
根据解剖部位本病诊断并不困难。
212 疼痛性质及特点:起病急骤,呈典型的阵发性剧痛、刺痛或刀割样、烧灼样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或1~10分钟。
213 扳机区或触发区:三叉神经支配区内某个区域特别敏感,稍加触动即可引发,这些区域称为扳机区或触发区。
更有甚者冷风吹拂、声光刺激或身体移动带动头部即可引发,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即使在间歇期,病人也不敢吃饭或大声说话、洗脸等,唯恐引发。
214 本病一般病程较长,多有不发作的缓解期,通常于数周或数月后发生。
一旦发病,多次连续的发作相当频繁,而其发作间期也逐渐缩短,重者甚至一日之内可有数次或数十次发作。
215 神经系统检查常无异常表现216 排除其它引起颜面部剧痛的疾病,如牙痛、副鼻窦炎、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舌咽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瘤等。
3 治疗方法检查痛点即为针刀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消毒手套,左手拇指固定痛点,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一般与局部肌肉和神经走向一致,然后突然用力进针刀,待局部出现酸沉酸胀感时即可行切开松解3~5刀或纵行疏通剥离几次即可出针,术毕压迫针孔片刻,创可贴固定。
对临床症状较重或发作较频繁者术毕可用2%利多卡因2ml、VitB12500μg、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治疗。
4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1次治疗后局部刺痛跳痛症状当即消失或明显减轻或仅留有局部木麻酸沉感,但并非神经损伤之麻木触电感。
76例一次治愈,47例24小时后再度发作,但并非原疼痛治疗点而又行本法治疗而告痊愈。
1例经3次治疗后,三叉神经节部及下颌支颊部跳痛症状消失后,仅留有右下第2磨牙处钝痛,属于继发性,劝其拔掉右下第2磨牙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
2例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不能停止而且疼痛再度发作,未愈。
余124例均治愈,随访至今均未再复发。
治愈率98141%。
5 典型病例李某某,女,78岁,西平县人和乡农民,患三叉神经痛5年余,吃饭讲话等即可诱发,每日发作达10余次,曾多方治疗效不佳,靠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以防止发作缓解疼痛,病人十分痛苦,经人介绍来我科诊治,诊为三叉神经节部痛及下颌支痛而行小针刀治疗,治疗后仅感局部木麻酸沉,48小时后复诊自述每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至3次,每次发作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要求再治疗一次,术后局部封闭,嘱其停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三次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仅剩右下第2磨牙处留有余痛,劝其拔之,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6 体会三叉神经痛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和解剖部位诊断并不困难。
其病因病理目前尚不太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无明显病理或器质性改变,针刀医学认为其根本病因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慢性软组织损伤、颈椎移位和局部电生理线路紊乱所致[1]。
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笔者认为: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或局部肌肉痉挛挤压牵拉刺激三叉神经而引发[1],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2]。
・76・光明中医2006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C J G MT C M December2006.V ol21.12 有关治疗问题:虽然药物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持续用药可产生耐药性,再复发时用药可能无效,或者用药量较大,毒副作用较多。
无水酒精注入三叉神经分支虽然操作简单,可收到较持久的止痛效果,但仍有引起出血性角膜炎、失明的危险。
手术治疗虽然效果较好,但术后面部感觉缺失,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复发率,再者对正常组织也是一种损伤。
笔者体会:小针刀闭合性痛点松解术具有神奇的止痛效果,而且又不损伤健康软组织。
其治疗机理可能是本法对三叉神经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具有松解粘连、解除肌肉痉挛作用,同时刺激局部化学感受器或神经干来调节中枢神经,恢复电生理功能[1],从而达到松解粘连、解除痉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止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本法可随时发作随时治疗,不必拘泥于5~7日后再治。
它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独特且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朱汉章著.针刀医学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第1版987~991,200~2042 余宗颐,陈清棠主编.现代神经病学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第2版.189~192(收稿日期:2006105106)【文献综述】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研究进展申运山 周肃陵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襄樊医院(441000) 王正 湖北襄樊市中医院骨科(441000) 关键词:骨质疏松/中医药防治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6)122006820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退化、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的脆性增加致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据朱汉民[1]等统计,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为60172%,女性为90%。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OP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按发病原因,OP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约占90%,主要由于增龄所致的体内性激素突然减少及生理性退行性变所致,包括绝经后OP(Ⅰ型)和老年性OP两种(Ⅱ型)。
继发性包括因某些疾病和药物引起体内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钙磷代谢而渐发的骨质疏松病变。
[2]中医药治疗原发性OP着重于整体调节,调动内因,作用于多个环节,最终达到纠正机体激素失衡和负钙平衡的功效,在治疗本病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现就近几年来中医药防治原发性OP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病因病机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中虽无OP的症名,但究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骨痹”、“骨痿”及“腰痛”、“骨折”、“绝经前后诸症”、“虚劳”[3]以及“骨枯”、“骨极”[4]等范畴。
《黄帝内经》指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水不胜火,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
现代生活极易产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状态,临床也以阴虚不足为多见。
[6]“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因此脾虚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各个系统功能引发骨质疏松。
“脾阳根于阳”,故脾肾阳虚常同时出现。
“精血同源”,“女子以肝为本”,大部分妇女会在绝经后表现出肝郁诸证,同时骨量迅速下降,证明肝郁与骨质疏松有密切关系。
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久则髓枯筋萎,发为骨痿。
[3]血瘀痹阻脉络,不能濡养筋骨,则发骨痿、骨痹等症。
血瘀则机体微循环障碍,不利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导致钙吸收不良,引发骨质疏松。
风寒湿痹阻,损伤正气,使肝肾精亏,骨髓失养,而发骨痿。
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关系密切,肾中精气盛衰决定了机体自然衰老过程的快慢。
OP病因病机是以肾虚为本的肾肝脾多脏腑、风寒湿瘀多病因共同导致的疾病。
[3]刘氏[5]从内伤致病角度认识,不仅仅责之于肾虚,而且是机体在衰老过程中,多脏腑退变,气血运行紊乱的结果。
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机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虚”为肾、脾胃等脏腑之虚,“瘀”乃气血紊乱脉络瘀滞。
赵咏芳等[6]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肾亏、脾虚、血瘀三个因素,具有“多虚多瘀”的病因病机特点,属虚瘀挟杂之证,“虚”乃“不荣则痛”,“瘀”则“不通则痛”。
OP病变部位在腰背四肢及关节,张华[7]认为与肾、肝、脾密切相关,累及气血、筋骨,病性属本虚标实。
以肝脾肾亏、气血不足为本,以风寒湿痹阻、瘀血阻络为标的骨骼疾病。
2 辨证施治研究骨痛及腰背痛、驼背、易发骨折为其3大主症。
Ⅰ型OP是以骨吸收为主要特点的高转换性骨代谢病,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Ⅱ型OP以骨的形成不足为特点,属于低转换性骨代谢病,除表现为疼痛、身长缩短,甚至驼背或骨折外,多伴形寒、肢软乏力、气短等。
[8]“肾主骨”,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关键,补肾法在治疗OP中十分重要。
[8]临床除肾虚外,又有血瘀的表现,活血化瘀实为必要。
补肾药又多滋腻碍胃,故补肾勿忘健脾。
[5]阴与阳互根互用、互消互长,滋阴与温阳应相兼顾。
更年期女性患者,养肝柔肝常须兼顾。
临床又有风邪侵袭等兼证,当辨证施治。
河北省中医院[10]继承并发展《内经》天癸理论,采用培扶天癸法,结果肾虚症状改善率100%。
据其“多虚多瘀”的病机特・86・光明中医2006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C J G MT C M December2006.V ol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