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期末复习

行政法期末复习

行政法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行政法绪论一、行政法概念含义: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包括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律的总称。

内涵:①行政法是控制行政权力的法。

②行政法是关于行政的法,决定行政机关的组织、权力和职责。

③行政法除了奉行法治,这些原则的目的还旨在保证公共领域内的权力行使的责任性、透明性和有效性。

二、表现形式(重点是中国的)1、成文法源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法规颁布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另外,还有条约和协定、法律解释等)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注意论述题、名词解释、选择题)一、行政法定原则(要求行政符合法的形式正义)1、含义:所谓行政法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任意行政”,具体包括职权法定原则、法律优先原则与法律保留原则等内容。

2、子原则:A、职权法定原则a、含义:所谓职权法定原则,就是指任何行政职权的来源与作用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否则越权无效,要受到法律追究,承担法律责任。

b、内涵:①行政职权来源于法;②行政职权受制于法;③越权无效,并应承担法律责任。

B、法律优先原则含义:即法律相对于行政权的优越地位,以法律指导行政,行政作用与法律抵触者无效。

C、法律保留含义:法律保留,是指在国家法律秩序范围内,某些事项必须专属于立法者规范,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

法律保留原则严格区分国家立法权和行政立法权。

二、信赖保护原则1、含义:信赖保护原则是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运用,是指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形成值得保护的信赖时,行政主体不得随意撤销或者废止该行为,否则必须合理补偿行政相对人信赖该行为有效存续而获得的利益。

2、起源:联邦德国是信赖保护原则的起源之地3、适用条件:a、存在信赖基础:行政行为生效且此生效事实被相对人获知。

这一基础行为有抽象与具体两种。

b、具备信赖行为:相对人基于对行政行为的信赖采取了信赖行为。

在信赖基础与信赖表现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c、正当的信赖:应予保护的信赖必须是具有正当性。

4、不值得保护的信赖a、信赖基础基于当事人恶意欺诈、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方式而获得。

b、当事人对重要事项作了不正确或不完全的说明。

c、当事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信赖基础违法。

d、显然错误或附有变更保留的行政处理。

5、信赖保护的后果一旦确认存在值得保护的信赖,行政机关不得撤销授益的行政行为,即使其违法。

原则上禁止废止合法的授益61、2、3四、1、23含义:指受行政权力运行结果影响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参与行政权力的运行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对行政权力运行结果的形成发挥有效作用。

行政参与的核心是公平听证。

C、行政公开原则含义: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当依法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以使其知悉并有效参与和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

第三章行政主体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含义: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够独立承担其法律效果的组织。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联系与区别①行政主体是指依法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对自己的行政行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是根据宪法和组织法设立的依法享有行政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

②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是当然的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是一个法律概念,而行政主体则是一个法学理论概念。

根据二者的概念,行政主体的外延大于行政机关,它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两部分,因此,不能将行政主体等同于行政机关。

③另外,行政机关是一个社会组织,他可以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使行政管理权,成为行政主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另一行政主体的相对方)。

在非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行政机关也可以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参与各项民事活动,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但行政机关作为行政主体时则一般不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

三、行政主体的构成要件a、形式要件:行政主体是组织,不是个人;b、实质要件: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职权;c、法律人格要件:行政主体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d四、ABCDE、ab五、A动的资格及其权能。

行政职权是定位到具体组织机构和职位上的行政权力,是通过立法将行政权力与一定的行政主体、行政事务联系起来加以规范的结果。

B、享有行政优益权a、含义:所谓行政优益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赋予行政主体职务上或物质上的许多优先和受益条件,行政主体享受这些优益条件的资格和可选择性。

b、行政优先权①推定有效权②获得社会协助权③先行处置权④公务行为受特别保护c、行政受益权含义:即行政主体为行使行政职权而享有的由国家提供物质保障的优惠条件。

如提供行政经费,配备办公用房、交通工具、通讯设施等。

C、依法履行法定职责D、依法承担行为后果第四章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分类1、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注意案例分析)A、分类标准:行政行为适用对象的不同B、抽象行政行为含义: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对象制定和发布能够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C、具体行政行为含义: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对象,适用行政规范性文件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行为。

D、区别:a、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

①抽象行政行为: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②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特定的人和特定的事。

b、行政行为的效力范围以及该行为能否反复适用。

①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且可以反复使用;cde二、12(越权即行政行为所确定的权利或者义务必须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D、程序合法a、含义: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当经过的步骤、方式和时限。

b、基本要求:行政行为既要符合行政程序的一般原则和制度,又要符合与该种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具体程序规则。

三、行政行为的效力中的公定力1、含义: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其是否合法,在未经法定机关和法定程序撤销或者变更之前,应当推定其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者个人履行尊重和服从的义务。

(《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确定的复议和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即体现了公定力精神)2、公定力中的例外情况——无效的行政行为无公定力第五章抽象行政行为1、概念:a、抽象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以及制定这些规则的行为b、静态意义:抽象行政行为是一种行为规则,这种行为规则具有普遍约束力,一般有三种形式: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规则c、动态意义:抽象行政行为是制定规则的行为,这种行为并非正对特定的个人或组织,而是针对所管辖的事务、地域范围中不特定的个人和组织。

具体有三种行为:即制定行政法规的行为、制定行政规章的行为和制定行政规则的行为(前两种又称之为行政立法行为,后一种称之为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2、分类:(根据抽象行政行为的规范程度与效力等级,抽象行政行为有三种形式)A、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发布B、行政规章,其中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C、其他规范性文件:由行政主体作出的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外的抽象行政行为。

第六章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一、1a2a34a二、1ab234ab三、abc四、行政处罚简易程序适用条件(又称当场处罚程序)1、适用条件a、违法事实确凿b、有法定依据c、处罚较轻: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

2、程序要求a、表明身份b、查明事实c、事先告知d、听取陈述和申辩e、填写行政处罚决定书f、当场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交付当事人g、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h、告知当事人复议和起诉的权利五、处罚的时效a、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b、追诉时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六、行政处罚第一次在中国实行听证程序1、适用条件a、较重的行政处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b、当事人要求听证2、程序要求(行政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a、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b、行政机关应该在听证的七日前,告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和地点c、除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d、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e、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f、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实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g、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第七章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一、许可的分类1、理论上的分类ad2a二、1、主动性,2Aab需要赋予特定cdefBabc、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d、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3、权限a、法律b、行政法规c、国务院的决定,但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或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e、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f、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许可设定权的限制: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第15条第2款)三、许可的期限(第42、43、44条)1、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任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行政许可采用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内不能结办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任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2、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

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四、行政许可中的一个进步——案件排他性原则含义: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时,行政机关只能根据听证笔录作出决定,不能采用听证笔录以外的证据,法院也只能根据听证笔录审查行政机关的决定是否合法第八章行政复议一、复议的涉案范围(注意案例分析)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务、摊牌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乱摊派)ABa二、a、b、c、三、AB、C、不服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如地区行政公署)D、不服国务院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a、对国务院部门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行为的国务院部门申请b、对省级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行为的人民政府申请c、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向国务院申请裁决,但如果选择了国务院申请裁决,则国务院作出的裁决为最终裁决E、不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排除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应向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F、不服行政机关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应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复议G、不服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复议法第15条》应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H、不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a、同一人民政府所属的两个以上工作部门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以该工作部门所属的人民政府作为复议管辖机关b、同一级别或者不同级别的两个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共同名义作出的行政行为,则以他们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作为复议管辖机关c、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政府的两个以上工作部门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则由他们的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作为复议管辖机关I、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其被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引起争议的复议管辖应继续向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四、相对人申请复议的条件A、一般条件——普通适合于任何行政复议案件的条件a、申请人适格B日规定的除外C、abcDa、形式条件是指申请人提出复议申请应当提交书面复议申请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