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2-1329(2003)01-0083-07苏州商业中心区演化研究陈泳=摘要>选择历史名城苏州的商业中心区为案例,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进行理论研究。
整理其历史脉络,探寻其演化机制。
指出,苏州商业中心区的形成、发展及其空间分布是个因素复杂的动态过程,并与整个古城的城市形态演化构成一个互动整体;商业中心区的演化和城市的道路交通结构总是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冲突和相互建构之中;商品流通的功能性质决定了苏州商业中心区演化的总体特征;公众活动是商业中心区演化的持久动力;交通工具变迁是影响商业中心区演化的重要技术因素。
并从规模容量的控制、建设周期的调整、公共环境的完善、交通工具的引导几个方面对今后的更新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苏州;商业中心区;演化A STU DY O N THE E VO LUTIO N OF TH E CE N TR AL RE TAIL CEN-TE R IN SU ZHO U CITYCHEN YongAB STRACT:T his paper analyze s the evolution proce ss of the c entra l retail di strict in Suzhou City.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is center is re sulted interac t ivel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 hole city.T he relat ionship betw een the retail c enter and tra nsport,mer-chandizing,public activities is studied.The author put forw ard some suggest ions in respect of the control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the adjustment of c onstruction pe-riod,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environments and the guidance totra nsport vehicles.KE YWORDS:central retail dis-tric t;evolution;Suzhou=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B众所周知,苏州古城最初是春秋吴国的都城。
至唐宋时期,以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陆双棋盘格局基本定型,我们从宋石刻5平江图6中可清晰地看到其规整的城市布局。
然而,由于市坊制的瓦解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苏州至明中晚期已成为全国的工商业重地。
其中,商业中心区¹作为城市中最具生活性和公共性的部分,它的发展是否会影响古城原有的规整格局,产生何种影响,以及本身又存在何种内在机制。
对这些问题,本文拟就苏州商业中心区的历史演化作一些考察和分析,这无疑会丰富和充实中国地方城市史的研究,同时以史为鉴,为当前的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特别是商业中心区的更新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1古代苏州商业中心区的阶段分析111萌芽阶段(春秋至秦汉时期,前514-581年)苏州为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0º的计策,而选址重筑的都城。
都城采用/廓城、大城、宫城0三重城的型制,宫城择中而立,略偏城东南,具体位置在今西起锦帆路,东迄公园路,北达前梗子巷,南至十梓街的地区,并且历代郡治在以后重建改建过程中,都没有进行调整»。
作为固定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场称为/吴市0,据清5吴门表隐6载:/吴市在乐桥,干将坊即东市门,又东有尽市桥;西市坊即西市门,又西则市曹桥0,这说明吴市大致位于宫城的西北角。
秦汉以后,原来的吴市发展成东、西二市,分设在子城的东北、西北两角。
东市在今临顿路南端附近,而西市则在吴市原来的位置上¼。
112成型阶段(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年)唐中叶的苏州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东、西二市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市坊制度逐步松懈,白居易曾赞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0。
宋朝苏州在前期开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从5平江图6中可看出市坊制度已彻底瓦解,出现了很多手工作坊区和行业街市。
在子城西北角的/平权坊0和/西市坊0一带(即吴市的位置),坊表林立,建筑错落。
据宋5吴郡志6载,此处即为商业中心,其中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
另外,从遗址挖掘出的大量文物也可证实此处在当年是相当繁华的½,这就是苏州第一代具有市民性和开放性的商业中心区。
此区位处于古城中心,方便四方来者,又紧靠子城的西大门,便于统治阶级享乐和管理(图1)。
113跃迁阶段(明清时期,1368-1840年)元末张士诚兵败苏州,曾为王宫的子城建筑付诸一炬,变为废墟¾。
明初苏州知府魏观准备重建府署于子城旧址,被告发/兴既灭之王基0而腰斩,自此832003年第27卷第1期春秋时期以来一直为政治核心的子城再也没有恢复旧观。
紧邻的第一代商业中心区受此波及,一同荒废。
明中叶后,苏州成为在全国占居重要地位的、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大城市。
古城西北部阊门地区因紧靠大运河,商品运输非常方便,一时商贾云集,八方汇聚,被誉为/天下第一码头0。
清以后,/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0¿。
乾隆年间的5姑苏繁华图6更是形象地描绘了阊胥一带的繁华景象(图2)。
可见,明清时期的阊门地区已成为苏州第二代商业中心区,它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特殊的地理区位,/为水陆要冲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0À,再加上苏州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促使阊门成为东南地区的贸易重地。
另外,原有商业中心区毁于战火,本地商号也自然转向此地区,进一步促进了阊门的繁荣。
(2)整个商业区呈/核 轴0布局,即在城外由阊门生长出三条水陆并行的伸展轴(图3)。
一条延上塘河向西直通枫桥,一条延阊门外护城河向南延至胥门,都紧靠大运河,主要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服务,以商市繁华而著称。
另一条延上塘河由西偏北至虎丘,娱乐休闲设施(如画舫、酒楼、茶馆、戏院等)汇集,是当时有名的高消费区。
图1 南宋时期的商业中心区图2 阊门内外的繁荣景象(3)由各地商贾和不同行业自发建立的工商组织行会(如会馆、公所等),往往也都设在阊门商业区。
据统计,苏州明清时期共有会馆60余处,公所200余处,其数量仅次于都城北京Á,说明苏州已具备商业城市移民众多、市场开放的特点。
(4)商业区的发展使古城内部的功能布局和社会空间发生调整。
明5广志绎6载/西较东为喧闹,居民大半工技。
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
胥盘之内,密迩府县治,多衙役厮养。
而诗书之族,聚庐错处,近阊尤多0,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行旅商贾、达官贵人和闲居的缙绅士大夫们云集古城西北部,成为社会上层人士的聚居区。
/苏民素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大约机户所居0(同治5苏州府志6),平民则被挤向东北部,在此地区形成大片的手工作坊区。
便捷的水上运输和开放的地区水网促成了阊门商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商业的繁盛又进一步带动了人口的集聚和空间的扩展,作为生活之脉的河道也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
对比宋5平江图6与明5吴中水利全书6所载的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的增减情况2003年第27卷第1期84陈泳 苏州商业中心区演化研究(图4),可发现由于手工作坊在古城东北部的积聚,此地区的河道有了明显增长lu ,以至明末城内河道达到87~92km ,是苏州历史上最长的。
入清后,阊门商业区持续繁荣,民舍店铺/渐占官路,人居稠密,五方杂处,宜乎地值寸金矣0 lv 。
侵街的同时,侵河现象也不可避免,有/以前河狭者二丈,宽者四丈不等,,居民已侵占过半0之说,造成河道淤塞,甚至被填平建房开店。
据统计,清代是苏州城内河道湮塞最多的时期,共填去河道47条,约2318km l w ,其中大部分位于古城繁华的西北部(图5)。
可见,明清时期苏州古城内河道的增减变化与阊门商业区的自发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2 近现代苏州商业中心区的阶段分析图3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区图4 水道增减情况示意图图5 古城内水道古今变化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211衰败阶段(晚清时期,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苏州商业运营范围萎缩,/不超过附近的四乡八镇及常熟、无锡、常州、丹阳等地0 l x 。
1860年的太平天国战争更是加速了苏州的衰败进程,繁华的阊、胥外街巷被纵火烧毁,第二代商业中心区转眼成为废墟。
战争使古城西部遭受严重破坏,而东部相对较少,由庙会商市兴起的玄妙观地区亦幸免于战火,再加上东部地区居民稠密、多数富户散居在附近等多种因素,观前地区倍受战后返苏商贾的青睐,这也是观前繁荣的最早起因。
212复苏阶段(民国时期,1911-1949年)凭借着水运老码头的历史优势,阊门地区在光绪后开始复兴。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阊门外石路地段开通大马路连接火车站,成为火车站与古城之间人流和货运的转换枢纽,商贸运输和批发市场的地位再次凸现。
观前地区此时期也有了一定发展,但古城区狭窄的街道将它与火车站和石路地区相隔离,联系不畅。
1927年的5苏州工务计划设想6将街道整理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ly ,连接石路和观前街的景德路首先被拓宽,之后火车站与观前地区也直接连通,整个观前街由此兴盛起来,与石路地段共同成为苏州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区。
总体上,苏州第三代商业中心区有以下几个特征:(1)苏州此时期不再是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中心,而成为周围地区的/销金窝子0和/存钱码头0。
其消费城市的性质为商业中心区抹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观前地区金融业占有重要地位,钱庄银行林立,成为苏州新的金融中心,而石路地区消费场所兴旺,茶馆、菜馆、戏院、旅社等设施的兴盛与整个城市的衰退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2)商业中心区的崛起直接与陆路交通相关,特别是与火车站的联接成为重要因素。
阊门外地区本是苏州的水运中心,/自设火车站后,客商往来,货物上下,更形繁盛,,,在该处设立落地捐分局一处,以便各货就近报税0 lz 。
城内1928-1930年间改建拓宽的两条循环街道 l {,将观前街与火车站相连,促进了观前地区的繁荣(图6)。
(3)商业中心区是苏州当852003年第27卷第1期陈泳 苏州商业中心区演化研究图6 民国时期新建改建的城市环路示意图时生长最快、变化最大的地段。
商家的增多带来地价的上涨,1929年观前街每亩达150元,是地价最高的地段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