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

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

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肢股骨颈及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绝大多数骨折线在关节囊内,又称关节囊内骨折。

多发生于老年人。

多手术治疗。

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 .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要点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保持功能位治疗所需体位。

2.用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贴敷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遵医嘱骨折三期辨证给药:初期,活血化瘀为主;中期,接骨续筋为主;后期,补养气血、健壮筋骨为主。

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3.饮食护理
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厚腻之品。

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长期卧床者鼓励多饮水多食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水果。

4.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5.临症护理
(1)焦虑
1)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专业护士、护士长及同室病友,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2)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3)倾听患者的诉说,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使其安心治疗。

(2)疼痛
1)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技巧,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2)患肢抬高15°并制动,外展中立位,以减轻疼痛.
3)耳穴压豆止疼。

4)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用止疼剂
(3)术后护理
发热
1)观察体温的变化,如术后1周内体温不超过38℃,伤口局部无红、肿、热、痛及外感症状应视为组织吸收热,不用特别处理;如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如有上升趋势,应报告医生分析原因作出相应的处理。

2)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体液,助热外达。

3)汗出过多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更换衣被,注意保暖,防止外邪入侵。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忌食辛辣肥厚等助湿生热之品。

癃闭
1)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及使用便器的方法。

2)安慰患者放松紧张情绪。

3)热敷小腹,听听流水声,或使用温水冲洗会阴,以诱导排尿。

4)针刺穴位排尿。

5)导尿
6.并发症护理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注意观察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征象,如发现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预防: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理疗、预防性抗栓治疗。

3)教会陪护人员按摩患肢并指压有关穴位,如涌泉、三阴交、承山、足三里
等穴位,以活血通络、止痛。

4)血栓形成后,避免患肢活动,忌做按摩、理疗等,按医嘱予抗凝溶栓治疗。

5)如有肿胀,遵医嘱用芒硝2000克、加冰片10克外敷患肢,以渗湿利尿消肿。

(2)人工髋关节失效
1)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髋关节姿势。

2)协助患者做有效的运动,患足穿“丁”字鞋固定,保持外展中立位,不得随意搬动患肢,更换床单时要保护好患肢。

3)忌过度屈髋大于90°、盘腿等动作。

(3)皮肤破损
1)置垫气垫床,调整硬度,增加舒适感。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皱褶。

3)定时按摩受压部位,用气垫圈将受压部位垫起。

4)制定良好的膳食结构,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

(5)便秘
1)评估患者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目前的排便情况、活动情况。

2)很多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怕造成别人麻烦,应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宣教便秘及便秘防治的相关知识,宣教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三)辩证施护
1.气滞血瘀证
(1)卧床休息。

(2)定时协助患者改变体位。

(3)加强情志调护,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4)局部外敷消肿止痛膏,配合神灯照射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5)饮食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品,如西洋参煲田鸡、佛手煲排骨汤、黑木耳煲鸡汤等。

(6)给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中药煎汤温热服。

2.肝肾亏虚证
(1)卧床休息为主,患肢不能负重活动,并做好安全措施。

(2)指导患者活动患肢各关节,按摩患肢肌群。

(3)汗出时及时擦干,并更换衣服,防止着凉。

(4)饮食宜滋补肝肾、壮筋骨之品,可用熟地、当归、黄芪煲鸡汤、杜仲、牛膝煲猪脚筋等。

(5)盗汗自汗者可用五味子、麦门冬煲水饮。

(6)五心烦热者,可给予西洋参或太子参焗服。

(7)给予滋补肝肾的中药汤剂温服。

(四)健康指导
1.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骨折。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和身体的协调性,防止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发生。

术后体位一般应使髋关节屈曲15°、外展20°、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

3.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4.指导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定时排便习惯,预防便秘。

5.鼓励患者尽量使用拐杖或助行器,防止负重再跌仆。

6.定期到医院复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