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二节-肌肉运动学(四)

第二章-第二节-肌肉运动学(四)

幻灯片1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第二节肌肉运动学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冯宇飞联系方式:电子邮箱: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三幻灯片4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生理横断面:肌力与之成正比● 2.肌的初长度:适宜的长度决定肌的肌力● 3.肌的募集: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越大●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5.杠杆效率幻灯片5肌生理横断面●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指一块肌肉中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力量就越大,这是因为肌纤维越粗,其中含的肌凝蛋白量就越多。

●有人通过科学研究论证肌肉横断面每增加1平方厘米,可提高力量6~12公斤。

幻灯片6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前负荷。

●人的肌力的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长或肌肉弹性拉长后,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因为肌肉拉长时,肌梭将感知肌纤维长度变化产生冲动,会提高肌纤维回缩力来对抗拉力,当长度拉到一定程度将引起牵张反射,可提高肌力的发挥效率。

●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小节功能最佳,产生的肌力也最大。

幻灯片7肌肉的募集●肌肉收缩时同时被激活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反应肌肉的募集状态。

●肌肉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增大或冲动的频率增加时,被动员或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增多。

●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

幻灯片8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通常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一致。

●但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部分肌纤维可与肌腱长轴成角,形成羽状连接,角度越大,可募集的肌纤维越多,产生的肌力越大。

幻灯片9杠杆效率●肌肉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有报道称:髌骨切除后股四头肌力臂缩短,使伸膝力矩减小约30%;幻灯片10(2)快速力量●概念●快速力量是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的能力。

●快速力量组成:启动力量爆发力量(通常称爆发力)制动力量幻灯片11爆发力●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的能力。

●公式是:爆发力=力量/时间●决定因素肌力量——基础肌收缩速度——关键。

幻灯片12(3)肌耐力●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疲劳的水平。

幻灯片13(4)肌张力●肌张力是肌在安静时所保持的紧张度。

肌张力与脊髓牵张反射有关,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肌张力常通过被动运动感知处于放松状态的肌的阻力程度进行评测。

幻灯片14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强●肌痉挛●肌强直●肌张力减退●软瘫知识链结:临床肌张力异常幻灯片153. 肌肉的协同作用●肌的协同作用: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要一组肌群的协作才能实现。

●肌的分类:(依据功能作用)●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

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协作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的某一阶段起作用者称为副动肌。

●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

●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肌肉相对固定的一端所附着的骨或更近的一连串骨充分固定,参加这种固定作用的肌群,通称为固定肌。

中和肌:为了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的肌群,就称为中和肌。

幻灯片16●单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做单关节肌。

如:肱肌。

●幻灯片18●多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做多关节肌。

如:股直肌。

●幻灯片19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其实质是肌力不足)。

如充分屈指后,再屈腕,则会感到屈指无力(原来握紧的物体有松脱感),这就是前臂屈肌群发生了多关节肌“主动不足”现象。

●当多关节肌收缩达到一定限度时,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就不能再产生有效的张力,因此,对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或主动肌的“主动不足”)。

还拿握拳这一动作分析,当腕背伸位或中立位时可以很充分,而在屈腕情况下再屈指,则会感到力量不足,这是因为屈腕再屈指超过了肌肉牵拉的限度,因此限制了握拳动作,即前臂屈肌群的“主动不足”。

幻灯片20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出现时,已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的现象,叫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其实质是肌肉伸展不足)。

如伸膝后再屈髋,即直腿前摆,腿摆得不高,这是由于股后肌群发生了多关节肌“被动不足”。

●当多关节肌被拉长伸展时,在其中一个关节已经被拉长后,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被拉长,这种现象称为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或拮抗肌的“被动不足”)。

例如,当仰卧位膝关节屈曲时,髋关节屈曲可达120°,而当膝关节伸直时,髋关节屈曲幅度就小的多,这是股后肌群“被动不足”的现象。

幻灯片214. 肌在平衡与协调中的作用幻灯片22(1)肌肉对脊柱稳定及其功能的影响●骨关节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椎体和关节突的形状限制着脊柱的活动范围,椎间盘连接椎体可避免彼此过度滑移。

●肌肉对脊柱的作用具有保持脊柱稳定和协同脊柱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挥主动调节功能,这是调节脊柱平衡的关键要素。

幻灯片23脊柱的运动●屈●伸●侧屈●回旋●环转幻灯片24主要参与的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胸锁乳突肌●腰方肌●腰大肌●竖脊肌●夹肌幻灯片25腹直肌使脊柱屈的肌肉●位置: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起点:耻骨上缘和耻骨嵴●止点:第5~7肋骨前面和胸骨剑突●作用:腹直肌是一块强有力的躯干屈肌,收缩拉动躯干前屈,如仰卧起坐。

●上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并使脊柱腰段脊柱弯曲度减小●下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向下牵拉胸廓协助呼气以及使脊柱前屈腹外斜肌使脊柱屈的肌肉●位置:腹前外侧前层●起点:下位8对肋骨的外面●止点:髂嵴●作用:腹外斜肌收缩时可拉动躯干侧屈与躯干旋转。

●下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胸廓向下并使脊柱前屈,单侧收缩时可使脊柱向同侧弯屈并向对侧回旋幻灯片27腹内斜肌使脊柱屈的肌肉●位置:腹外斜肌深层●起点:髂嵴、腹股沟韧带外侧、胸腰筋膜●止点:下位3个肋骨的下缘●作用:躯干侧屈,躯干旋转,协助腹直肌体前屈;下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胸廓向下并使脊柱前屈,单侧收缩时可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同侧回旋幻灯片28胸锁乳突肌使脊柱屈的肌肉●位置:颈部前外侧●起点: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点:颞骨乳突●作用: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单侧收缩可使头侧屈并向对侧回旋,面部转向对侧。

腰方肌使脊柱侧屈的肌肉●位置:腹后壁脊柱两侧●起点:髂嵴●止点:第十二肋骨和1-4腰椎横突●作用:可使脊柱前屈和侧屈幻灯片30腰大肌使脊柱屈的肌肉●位置:腹后壁脊柱两侧●起点:第十二胸椎和全部腰椎椎体与椎间盘的侧面以及横突●止点:股骨小转子●作用:腰段脊柱屈曲和侧屈,髋关节屈曲和旋外。

幻灯片31竖脊肌使脊柱伸的肌肉幻灯片32竖脊肌使脊柱伸的肌肉●位置:脊柱两侧●起止点:起于骶骨的背面和髂嵴的后面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肋骨和椎骨,止于颞骨乳突●作用:●下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伸,脊柱伸。

单侧收缩可使脊柱侧屈。

●上固定时可牵引骨盆前倾和增大腰椎的前凸。

幻灯片33夹肌使脊柱伸的肌肉●位置:斜方肌和菱形肌的深层,分为头夹肌和颈夹肌两部分●起点:项韧带,第7颈椎至第3胸椎棘突●止点:颞骨乳突以及第1~3颈椎横突●作用●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单侧收缩可使头侧屈并向同侧回旋幻灯片34(2)肌肉的协同作用●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

协同动作中肌肉的运动以固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模式进行。

●正常的协调性运动就是将多种不同的协同动作组织和编排在一起的结果。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下肢和躯干肌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到保护站立平衡的目的。

幻灯片35姿势协同动作的三种运动模式●●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运动模式对付外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是指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心,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

●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是指通过髋关节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动作模式:是指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或站立支持面以建立新的平衡。

幻灯片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