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歌课件
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 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
(六)起兴 一般用于儿歌的开头,用以造成一种气氛。如传统儿歌《菊花 开》:“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 娘一朵,还有一朵给白鸽。” (七)设问 可以引人注意和深思,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 致。 如《小贝壳》,“为啥皱纹多又多?”幼儿的这个天真的提问,引起 了读者的兴趣,又让人不由得将贝壳的花纹和奶奶额头上的皱纹联系 了起来,充满了童趣。
(四)训练幼儿的语言。 《四和十》这首儿歌是典型的矫正发音的;连锁调《牵牛花》 可以让幼儿学习词语。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 (二) 篇幅短小,通俗易懂 (三) 趣味性、娱乐性强
儿歌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 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 感。
儿歌的“节奏鲜明”,主要是通过句式的整饬、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 字数的变化等所形成的音乐感。
例如《牵牛花》。它以三字句为主,兼有五字句和七字句,每句 三个音节、五个音节、七个音节,自然形成两个音顿、三个音顿、四 个音顿,内在的音乐感便在有规律的音顿中产生了。
学习要点: 1、特点 2、作用 3、例子(作品第41---第70)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 远是它的主旋律。
作用:催眠,情感滋养和语言熏陶
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
儿歌。 特点:具有约定俗成的动作要求。 作用:组织游戏、提示动作,协调幼儿各个方面。 例:《模仿歌》等 第86页
儿歌
1、儿歌的概念及其发展 2、儿歌的功能 3、儿歌的特点★ 4、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5、儿歌作品分析 6、儿歌作品创作
概念: 儿歌是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最基
本的体裁形式之一。旁
【理解】 适合、欣赏:幼儿能接受、理解并喜欢 吟唱、歌谣:有节奏地念,强调了音乐性
儿歌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 歌、小儿语等等,《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它原属民间 文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儿歌才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 “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 展时期。
幼儿好动,又处于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富有音乐感、 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 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儿歌的“音韵和谐”,主要是通过句子的押韵、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 模拟声响等手段所形成的音乐感。
例如《牵牛花》。这是一首连锁调,它首尾相衔接,随字词变化而换 韵,但是所押的大多数都是发音开口大、响亮的韵脚,如“ɑo、ɑnɡ、 ɑ”等韵;首尾相衔接形成了词语、词句的回环复沓,如“高楼高” 接“爬高楼”,“东墙滑”接“爬东墙”等,还反复运用象声词“嘀 哒嘀嘀哒”。这些造成了这首儿歌和谐的音韵。
(四)反复 相同或相似的词句重复出现。词句的回环复沓增强了 儿歌的音乐性。 如《小雨点》:“小雨点,沙沙沙”这两句,反复了 三次,既便于儿童吟唱、记忆,使儿歌音韵更和谐。
(五)摹状 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 色及声音摹拟出来,包括摹形、摹色、摹声三个方面。 儿歌中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 如《小雨点》:“小雨点,沙沙沙”,模拟春雨的声响, 突出春雨细密、绵长的特点,也表现出幼儿对春雨的热 爱。
(二)拟人
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泛灵观念),因此在儿歌 创作中被广泛运用。
拟人,即把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类去描写和表现,使之具有人类的思 想、行为、情歌等。
注意:人性(人的特点)和物性(事物的固有属性)相统一
如儿歌《小熊过桥》
(三)夸张 儿歌中的夸张和想象密切关联,而且还常常带点幻想 的色彩。 如《蛤蟆大姐穿新衣》,又如颠倒歌
(一)比喻
可使儿歌写得更生动、形象,也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 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
注意:1、喻体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
物,而且要有相似性
如《小贝壳》,将小贝壳的花纹比喻为老奶奶额头上的皱纹, 又比喻成能录下“大海一支歌”的“条条录音带”,充满 了童趣,又能引发幼儿展开对大海的美妙联想。
(三)数数歌 特点:将枯燥抽象的数字与具体鲜活的事物巧妙结合起来。 作用:掌握基本数字,学会简单的数数,促进幼儿的思维。 例:《七个妞妞来摘果》等
(四)问答歌 特点:设问作答 作用: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例子:《什么花春天最早开》
(五)连锁调 特点:运用顶针手法,首尾相连,环环相扣。节奏韵律感极 强。 作用: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例子:《牵牛花》等
(六)绕口令
特点: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联缀成有一定意义的 儿歌。
作用:训练语言(纠正发音),增加生活乐趣,培养 幼儿的自信心。
例子:《四和十》
(七)颠倒歌
特点: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 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
作用:训练儿童辨别事物的能力
例子:河南儿歌《小槐树》
(八)字头歌
特点: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多以“子”、“头”、“儿” 作为每句结尾。 作用: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增加生活乐趣 例子:《秋》 (九)谜语歌 特点:采用比喻、摹状等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 以歌谣形式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 作用: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特征,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 例子:《眼睛》等
(一)增添幼儿生活乐趣
(二)陶冶幼儿的性情
《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
我请妈妈快坐下。”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
的
过程ຫໍສະໝຸດ 中获得教
益
。
(三)
启迪幼儿的心智
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
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如金波的《小白兔》:“小白兔/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条 腿儿。” 告诉幼儿小白兔的外貌特征是什么,便于幼儿区 分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