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抚河流域水文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抚河流域水文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1 综合说明1.1 项目由来水文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公益事业。

水文工作不仅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全面服务,而且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水安全问题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文工作,特别是“十五”、“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全国水文水资源工程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大江大河上建成了一大批水文基础设施,通过这些建设使大江大河的水文测站、水文巡测基地和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测报能力与手段、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大江大河防洪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保障。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条件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水文的基础地位更加重要,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小河流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当前中小河流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文站网布局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监测能力较低、服务水平不高、基层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气候异常,强降雨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非常严重,集中暴露了我国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2011年7月8日至9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要求突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并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并要求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1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要求进一步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明确要求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加强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监控河流汛情,提高水文监测和预报精度。

2011年6月17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和水文局在北京联合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前期工作会议,分解各省、区、市2011年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部署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时间进度以及相关要求。

会议指出,一要充分认识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开展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是广大中小河流沿岸和山区人民保安全、谋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是开展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

三是开展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是我国水文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求。

二要准确把握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国务院对《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批复精神,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以充实完善水文监测站点为重点,着力加强监测能力、应急机动巡测能力和洪水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水平。

三要切实加强对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组织领导。

前期工作就是《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江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于6月21日至22日在南昌召开,会议确定了江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总体规划建设任务并进行了分解,依据《水文设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报批稿)及《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等规程规范,由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牵头,江西省水文局及抚州、南昌水文局协作,于2011年7月编制完成了《江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抚河流域)》。

21.2概况抚河流域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的第二大河流, 流域面积16493km2, 主河长348km,地跨东经115030'~119010',北纬26030'~28037'。

抚河发源于武夷山脉广昌、石城、宁都三县交界的灵华峰,干流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南丰、南城、临川向西北经进贤、南昌县由青岚湖入鄱阳湖。

主要支流有黎滩河、临水、东乡水。

流域形状呈菱形,海拔高程在20~1800米之间,山地面积约占27%,丘陵面积约63%,平原面积约占10%。

山地主要分布于资溪、黎川、乐安、广昌、南丰、南城等县边境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为主。

抚河流域面积在100km²以上的中小河流就有47条,而中小河流多处于流域上游,多为山区,河流洪水主要由暴雨所形成,具有比降大、汇流时间短,洪水陡涨陡落等典型性山溪洪水特点,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

流域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无霜期274天。

多年平均气温17.8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2.1摄氏度(1971年)、最低气温零下12.7摄氏度(1991年),相对湿度79.2%。

夏季风向偏南,冬季风向偏北,春秋季风向多变,平均风速1.8米每秒。

抚河流域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7mm,最大年降水量为4089.8mm (2002年金竹站),最小年降水量为905.5mm(1963年南城站)。

年内降雨时空分配很不均匀,4~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35mm,占年降水量的48% ,冬春季(10月~次年3月)降水较少,抚河洪水发生时间一般在6~7月,各站洪峰流量和最大洪量出现时间大多数集中在6月。

水文特征是降水丰富,蒸发不强,大气较湿润,径流甚多,河水尚丰。

抚河流域素有“赣抚粮仓”著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基地;森林资源丰富,3森林覆盖率达61%,天然林面积达68万公顷;矿产资源品种多,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产50多种,其中铀矿最为著名,具有“铀都”之称;抚州交通便利,境内主要交通干线有浙赣、向(塘)乐(安)铁路及在建的向莆田,福银、沪昆高速公路和320、316、206国道穿境而过,省道、县道直达各县和乡镇;流域内水能理论蕴藏量丰富,水资源总量达165.8亿立方,可供开发利用装机容量60.99万千瓦,有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抚河水利工程众多,建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5座,数百公里圩堤,防汛任务艰巨。

域内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三面环山,南北宽、东西窄。

武夷山脉逶迤境东,雩山余脉绵亘西南,中上游属低山丘陵区、下游属丘陵平原区。

项目地处华南地层区,地层岩性上游以片岩、变粒岩为主,中游以红色砾岩、泥岩为主,下游为冲积、洪坡积等松散层。

地震烈度小于Ⅵ度。

工程区位于剥蚀丘陵地貌,河谷呈“u”型,河道宽60~70m,走向近南北向。

区内冲沟虽较发育,但切割不深,山坡一般较缓且较稳定,植被较发育,未见大的滑坡、塌岸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三系红砂岩(E)及第四系(Q)松散堆积物。

第三系岩性为砂砾岩、砂岩、泥质粉砂岩,上部呈全、强风化,下部弱风化状,紫红色。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主要有残~坡积层粘(壤)土夹碎石;第四系松散冲积堆积物,具明显二元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类土。

工程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赣中南褶隆的武夷山隆起之次级武夷山隆断束构造单元中。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界定,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低于Ⅵ度,区域稳定性较好。

本区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孔隙潜水两种类型。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断层破碎带及节理裂隙中,水量相对贫乏;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地层中,水量较丰,接受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向低洼地带排4泄。

1.3必要性和可行性1.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开展抚河流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河流治理高度重视,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规定》中对中小河流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大部署。

充分认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关系到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顺利实现,如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水利部党组提出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和一系列新的治水思路等等,意义重大。

二、开展抚河流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是中小河流沿岸和山区人民保安全、谋发展的迫切需要。

抚河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夏季受东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充沛,上游广昌、南丰、黎川、乐安、崇仁等县一带为江西省暴雨中心区之一。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以及随着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频发重发。

2002年6月13日至17日,抚河上游连降暴雨,特大暴雨,广昌县水南站降雨量达到601毫米,由于连续的强暴雨,造成上、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沙子岭、南城等站分别出现百年一遇或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

2010年6月16日8时至25日8时,抚州市平均降雨471毫米,降雨超过700毫米的有2站,超过600毫米的有4站,超过500毫米的有12站。

抚河唱凯堤在6月21日18时30分发生决口,造成了巨大经济的财产损失。

据统计,抚河流域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和山洪地质灾害损失约占整个流域洪涝灾害损失的70%。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已成为抚河流域防洪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因此,加快抚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已成为关系广大中小河流沿岸和山区人民保安全、谋发展5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水文监测是防治洪水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作,属防洪非工程措施,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截止到2011年,抚河流域共建成水文测站13个、水位站24个,在历年防洪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抚河流域水文站网密度为1374 Km2, 与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容许最稀站网密度300~1000 Km2有相当的差距,中小河流内布设的区域代表站网密度更是严重不足,存在大量水文信息监测空白区,且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手段也相当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和今后中小河流防洪对水文信息的迫切需求。

因此,加快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提高中小河流洪水监测预警能力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三、开展抚河流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既是加强防汛非工程措施的需要,同时也是水文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建设抚河流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能够迅速提升水文基础设施测洪能力,强化对中小河流暴雨山洪监测预警措施,提高水文应急监测能力的机动性,扩大水文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为流域防洪保安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建设抚河流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服务于民生水利和经济社会,为保障中小河流防洪安全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为水文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1.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库出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明确指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

近十年来抚河流域小范围集中超强降水频次增多,干旱枯水频率高、程度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