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第五章课堂教学一、判断题1、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

(√)P1462、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 )P1473、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与学生学科素养成正相关。

( )P1494、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 )P1495、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 )P1516、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

(√)P1587、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着选择、改造、控制的功能。

(√)P1588、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既是教师活动的任务和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

(√)P1589、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综合。

(√)P16710、概念形成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家塔巴提出的。

(√)P16911、探究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组织作用的概念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整合关系和适当程度。

( )P17312、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主要反映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P178二、单选题1、班级规模要适宜,据我国有关规定,在容量上每班学生为(C)。

P154(A)30-35人(B)45-50人(C)50-54人(D)55-60人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A)。

P158(A)主导作用(B)中心作用(C)决定作用(D)重要作用3、教学相长的意思是(D)。

P161(A)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B)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提高的过程(C)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提高的过程(D)《学记》中提出,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4、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第二层级的主成分以(B)为主要标志。

P162(A)记忆因素(B)理解因素(C)判断因素(D)应用因素5、有目的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这样的教学是(C)。

P164(A)解释性理解水平教学(B)记忆水平教学(C)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D)开放性转换教学6、(C)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P165(A)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C)教学模式(D)教学评价7、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B)。

P165(A)理论体系(B)策略体系(C)中介体系(D)实践体系8、角色扮演模式是基于谁的实验以及主张提出来的(B)。

P175(A)塔巴(B)F.谢夫特和G.谢夫特(C)萨奇曼(D)马夏拉斯和考克斯9、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

其中程序教学模式最为典型,如(A)提出的直线式经典教学程序,其流程为“解释——问题——解答——确认”。

P180(A)斯金纳(B)克劳福德(C)凯(D)萨其曼10、凯程序属于哪一种教学模式(D)。

P181(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三、多选题1、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C)。

P146-147(A)对象不同(B)范畴不同、方法不同(C)侧重点不同、来源不同(D)内容不同、形式不同2、构成教学的动态要素包括(ABD)。

P147(A)教师(B)学生(C)教学环境(D)心理环境3、在下列教师必备的各项素养中,对教学成效有显著影响的是(ABCD)。

P148-149(A)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B)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C)教师的一般能力(D)教师的特殊能力4、学生是发展性主体,是指(ABD)。

P159-160(A)学生是教学的对象(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教师控制的对象(D)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5、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包括(AB)。

P164(A)说明性理解(B)封闭性转换(C)探究性理解(D)开放性转换6、教学模式的功能有(ABC)。

P168(A)构造功能(B)启发功能(C)推断功能(D)综合功能第六章课堂交往一、判断题1、课堂交往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

(√)P1832、课堂当中师生、生生之间多维度的交往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P1853、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是一个基于教师批评学生的频率分析的模型。

(√)P1894、人种志研究不太强调一系列的具体程序,它是各种研究方法整合的过程。

(√)P1935、教师对学生寄予高的期望,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

(√)P2066、要想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就应对其寄予高期望。

( )P2097、积极的教师期望就是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同样的高期望。

( )P2098、一般说来,在同等智力的学生中,内控型学生的成绩会优于外控型学生。

(√)P2129、一般说来,教师的即时反馈与学生的学业成就高度相关。

(√)P21710、延长提问等待时间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但它一般不适用于记忆性问题的提问。

(√)P21711、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必须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这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

( )12、在教学中,只要是表扬就是有效的。

( )P219二、单选题1、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B)。

P183(A)班级管理(B)师生互动(C)课堂教学(D)师生情感沟通2、清晰、成功的教学,还必须以特定的概念或术语来实现师生对具体内容的共同理解,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认知交往地理解。

这种交往是(C)的过程。

P184(A)认知、情感沟通(B)信息交流(C)符号交流(D)多维度3、基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型是(C)。

P191(A)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C)罗的提问策略分析模型(D)人种志交往模型分析4、(C)依赖于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来对自然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的描述。

P192(A)互动分析模型(B)互动观察系统(C)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D)提问策略分析模型5、(B)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200(A)兴趣(B)注意(C)动机(D)意志6、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诸多,以下影响因素中是课堂交往的先导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起点是(D)。

P201 (A)学习内驱力(B)学习热情(C)学习动机(D)学习兴趣7、如果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运气不好,这种控制观称为(B)。

P212(A)内控(B)外控(C)物控(D)自控8、(C)是课堂交往中最主要的媒体,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纽带。

P220(A)多媒体计算机(B)文字(C)语言(D)眼神三、多选题1、在课堂交往中,存在着(CD)信息交流和互动。

P183(A)言语信息(B)体态信息(C)知识信息 D、心理信息2、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AC)。

P184(A)交往是信息交流的过程(B)交往是单维度的(C)交往是符号交流的过程(D)交往是策略形成的过程3、以下关于人种志研究,正确的说法是(ABD)。

P192-193(A)强调研究者亲自经历教育现象(B)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研究(C)所得的结论一般具有普遍性(D)不太强调一系列具体程序4、影响师生课堂交往的主要因素有(ABCD)。

P199-205(A)学生的年龄特征(B)学生的兴趣与动机(C)教学节奏(D)教室环境5、对课堂交往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有(ABCD)。

P200-203(A)认知障碍(B)注意的分配(C)兴趣与动机(D)交往技能障碍6、下列属于影响课堂交往的环境因素有(AC)。

P204(A)教室的物理环境(B)教学节奏问题(C)时间因素(D)认知障碍7、形成有效的课堂交往,在情感领域里的策略主要有(ABCD)。

P206-212(A)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B)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C)加强非言语交流(D)鼓励学生自治、自立、自尊、自信8、内控型学生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以下属于内控型学生的话语是(BD)。

P212(A)“考卷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

”(B)“是我自己粗心,所以会做错。

”(C)“我说过我不行。

”(D)“这一个月来,我的努力没有自费!”9、课堂提问的作用是(ABCD)。

P215(A)调整教学计划、步骤和策略(B)诊断学生的学习(C)提供教学反馈(D)改进教学目标第七章课程一、判断题1、课程定义因研究者或实践者在其课程思考和工作中对概念的使用而有所不同,因此,没有超出特定的研究、论文、看法或值得讨论的政策文件等背景之外的特殊地给课程下定义的方式。

(√)P2262、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

( )P2263、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

(√)P227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一定义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

(√)P227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课程观极大地体现了对隐性课程的关注。

( )P2276、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此外,即便从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定义也过于宽泛,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容进来,以致对课程的研究无从入手。

(√)P2287、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课程即活动”的课程本质的体现。

( )P2328、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人。

(√)P2339、“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强调了目的、目标、学习活动对课程组织的作用。

( )P23510、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经常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

因为强调个别发展,课程的组织形式自然就强调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

(√)P2371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的例证就是“活动—经验”设计。

(√)P23712、“活动—经验”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在目标确立、活动实施等方面的合作计划。

(√)P23813、分科课程,通常又称为科目课程,有不少人把它称为学科课程。

(√)P24014、一般来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P24015、科学主义课程评价者注重定量的分析,而人文主义课程评价者注重定性的分析。

(√)P25416、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

(√)P255二、单选题1、(B)是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等而存在的,它反映学校教育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