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择题中的性质、本质与实质的理解

选择题中的性质、本质与实质的理解

选择题中的性质、本质与实质的理解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

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

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

而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举例说明】1.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的实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

2.鸦片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农民对封建暴政和外国侵略的激烈反抗。

4.1861年俄国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1861年俄国改革的实质:农奴主对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经济实质);农奴主为防止矛盾激化、维持和巩固专制统治的挣扎(政治实质)。

5.拿破仑法典的性质: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拿破仑法典的实质;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6.《权利法案》的性质:英国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权利法案》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国王权利、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律文件。

7.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次尝试。

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择题。

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

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

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

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准确把握,不能只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

例1:有人认为:“戊戌新政的推行者采取了洋务派的路线,清末“新政”又实践了维新派的主张,三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下列对此评价最为准确的是A. 观点正确B. 三者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目的不一、本质不同C. 观点错误D. 三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本质上也就一样解析: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

而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全面推行改革,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清末“新政”虽然在内容上与前两者有相同之处,但也仅局限于派遗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目的在于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摆脱内外困境。

从本质上讲,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则是清朝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2: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B.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D.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解析:“过渡”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是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只有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力才会得到迅速发展。

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例3: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

这一问题所反映的实质是A.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B. 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C. 俄国的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 俄国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解析:首先要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明确此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然后再看题干所述现象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农奴制的干扰和破坏,说明俄国经济基础已有本质的变化,而旧的上层建筑依然存在,二者形成矛盾。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综合以上分析,此类选择题的解答思路和规律是:①必须要明确本质(实质)的准确含义;②要弄清题目中所给现象“是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问“其反映了什么”,再结合其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目的(或任务)等方面去思考;③运用定性分析法,即分析历史现象的阶级性质、社会性质。

揭示本质(实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②阶级社会里阶级利益的本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③阶级社会中,每个人、每个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活动和观点,都表现和反映出他们的阶级属性。

历史上许多现象,统治阶级都是站在本阶级立场上记录下来的,对此,必须从阶级分析角度着眼。

【方法指导】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征或指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或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有属性。

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有时是通过假象来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靠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

事物的性质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而本质则是比较稳定的。

掌握了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区别与联系,将会大大提高解答这类题目的成功率。

【例题释疑】例1 (2000〃全国卷)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B.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C.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战争D.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势力的公开较量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班牙内战根本属性(本质)的认识。

内战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内战的双方和双方的支援者却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内战的目的不是一般的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法西斯的或非法西斯的政府。

透过历史的现象,通过综合分析和理性思考,我们才能得出B项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2 (2001〃广东卷)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属于资产阶级的改革。

因为这一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农奴获得了人生自由,解除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无耻的掠夺。

题干的要求就是寻找界定这一改革实质的主要依据。

正确答案为C项。

例3 (1997〃全国卷)17世纪英国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下列各项最能够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王军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D.1649年宣布为共和国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要求辨析表明历史事件性质的最典型的论据。

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史论结合的思维能力,对课文重要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等。

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要正确掌握如何区分不同革命性质的方法。

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制度,而封建制度的根基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就是决定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故正确答案为B项。

高考历史辅导怎样解答选择题做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好历史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解答选择题的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例1.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C.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解析]本题题干中时间、空间是通过事件表达来的,容易确定。

答题方向为正向,关键词语是阶级基础。

被选项中,A项地主阶级中的顽固派是变法的最大阻力,说它是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B、C项中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即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D项。

例2.(2000全国卷)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题干中答题范围限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中国,答题方向为逆向,关键词是社会影响。

被选项中A项不符合历史史实,(课文明确说明从1865年起,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开始出现逆差)但符合题干要求。

B、C、D三项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为A项。

例3.(2002上海)下列关于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新突破的表述错误的是A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 无线电通讯实验成功C 解决了炼钢脱磷问题D 内燃机的创制与推广[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是19世纪后期,答题方向是否定(表述错误),关键词是科学技术新突破。

四个选项都是科学技术新突破,其中A项时间不符合,因此选A。

2.选择题解答方法举例:(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4)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

猜测时有以下规律:A 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B 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C 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D 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E 凭第六感觉选择。

例1.(2003上海)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块、石片,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A 数量很大,约有十多万件B 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C 形状多样,有些有锋刃D 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解析]审题可知,问题的时间是原始群居时代,空间是北京地区,关键词语是最有力依据。

根据课本知识可制,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而能不能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