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中老年教师的困惑和出路饶爱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成了现在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模式,在课改的浪潮中,更是迷惑,于是常听他们感叹:“语文课怎么越来越难教了。
”那么,中老年教师在课改中常常会有哪些困惑呢?一、难以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既然是改革,那么肯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而“革”之。
但是改哪些?怎么改?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总感很难把握。
于是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
中老年教师习惯的课堂模式是:教学目标问题化,问题系列化,系列效益化。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
于是他们的课堂往往是“满堂问”,教师只要用一些问题作牵引,机械地、一步步地把学生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就行。
答案知道了,目标就达成了。
在课改中,不少中老年教师还是固守陈旧的语文课堂模式,执著地延续着几十年不变的讲授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法消耗着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
也有部分教师,很怕被戴上“守旧派”“老顽固”的帽子,于是为了赶上改革的步伐,盲目求新,完全抛弃了语文教学的一些优良传统,极力翻出各种新招,使出十八般武艺,结果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讨论却是信马由缰,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完不成,反而把很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内容引入语文课,还美其名曰“延伸拓展”。
二、难以处理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
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
正因为如此,习惯了扎扎实实落实“双基”的中老年教师又有了一个困惑,即大力倡导培养能力,是不是基础知识不要落实了?该如何处理落实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呢?带着这些疑问,一部分老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三、难以处理知识补充更新与时间、精力不济间的矛盾。
进入课程改革,一些中老年教师会蓦然发现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突然变多了。
比如:课堂开放了,备课难度提高了。
以前的备课,不少教师就是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写到教材上或备课笔记上,以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对作品只是粗粗读过一遍便可走上讲台,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直接的或者变着花样和形式,将现成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就行了。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老师以昏昏然的情状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理解就会觉得心虚气短。
这就逼得老师在课前不得不化很多时间去钻研教材。
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而那些必读、必背的内容老师自己还有许多空白,这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补充。
还有网络知识更是需要恶补的……而要完成这些事情,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伴随着电视机、电脑长大的一代,尤其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不比我们成年人少,我们再用20年代传统教育方法教育现代社会的学生,他们肯定不会买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去恶补网络知识。
四、难以协调与学生的关系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对象。
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
直到现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中老年教师中仍然存在,而事实上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老师的权威地位已渐被打破。
同时中老年教师在管理上更习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这种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也由于对网络的不熟悉,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这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于是,便会出现师生相互抱怨的情况。
那么,受诸多困惑困扰着的中老年教师该怎么办呢?消极地逃避当然不是办法,改变自己的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地补充自己、提高自己则能找到出路。
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科理念,作为中老年教师首先要努力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接受这些新理念。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认识上进入误区,行为上就会发生偏差。
尽管这个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这是改革的大势所趋,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其次,还要把这些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行为。
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便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否则,理念再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落实,只是空头理念;方法再新,手段再新,服务于不良的教学行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首先是应该把握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还要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规律。
时代发展到今天,学生要想获得准确的知识,打开互联网,什么都能看到。
那么,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儿呢?也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他们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师就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
新理念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强调了“过程观”。
如果教师依旧只是演绎教案,注重讲授,依据教参生吞活剥地搬弄一般定性化的词语,把本该异彩纷呈的语文课“讲”成了“一花独放”的说教。
那么学生的学习便会十分被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十分低下。
当然,课改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从当年孔子的兴教办学到当今的教书育人,在几千年的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产生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传统的优良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中间有不少可以说是超越时空的即使是处在现在还是很有实用价值,作为中老年教师,不妨自信一点,对于自己在以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办法要坚持下去。
反之,则可能闹出邯郸学步的笑话,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课改强调能力的培养,于是有些人据此就高喊反对“死记硬背”,古诗文不背了,名言警句不背了,成语不记了,连新词、生字也不记了,语言积累失去了保障,错别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果这样一种基础,那又如何奢谈能力呢?可见,课程改革绝不是淡化知识与能力,而是进行整合、筛选。
我认为语文是工具课,该教的基础知识还要理直气壮地去教,老师完全不必碰到知识就退避三舍。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自我,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问题,既不做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传声筒”,又不做盲从所谓“全新”模式和方法的“追风族”。
新课标把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因素要有自己的较深入的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作为教师总应该首先读过。
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要求,作为教师总应该首先达到。
21世纪语文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比以前大大提高了,这是有目共睹的。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国古代教师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而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师孜孜以求,好学不倦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有成为古董的危险。
而与之相反,我们面临的学生,却是头脑敏锐,视野开阔,见识广博。
如果一味自信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学习就足以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应付自如的话,是很无知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永葆生机,要保持心灵的澄净,必须及时地补充新知,否则在教学中就可能会感到江郎才尽,捉襟见肘。
教师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的要求,而应该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师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去伪存真,披沙拣金,才能真正做到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一直以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太多地在乎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尊严,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他们喜欢什么?渴望什么?这些问题只有当我们所教的知识不被学生接受的时候,也许才会想到。
其实,他们渴望人性中的亲切,渴望人格中的平等,希望被重视、被尊重,希望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生活,建立一种合作互助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想,未来社会一个成功教师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永远明白学生心里最渴望的是什么。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以人为本,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顺应学生的实际心理,切忌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教师不仅凭借教材去熏陶感化学生,还应该以自己的人格修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际上,影响学生决没有时空的局限,你伏案苦读的身影,你严谨规范的板书,你认真细致的作业批改,你的勤学勉思、细致严谨会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你一个眼神透出的关爱,一个手势传递的温情,一句“谢谢”“对不起”体现的尊重,都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总之,你的年龄和严肃的表情不可能助你征服学生。
只有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用你的才华和人品去打动学生,你才可能真正赢得学生。
当然,作为中老年教师,还渴望各教科研机构能努力完善与语文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导类图书的编写,为一线教师提供更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料,为教师准确把握课文意蕴提供可靠的拐杖。
课改的洪流已滚滚而来,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中的弊端已是时代的需要,中老年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节拍,把新的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享受新型的师生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