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

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

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

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

(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⑤过碱:治标-----H2SO4、HCl中和,治本----加适量碳源:G类,脂类;减小通风量。

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

原理:青霉素抑制肽聚糖链间的交联,组织了合成完整的CW,野生型B处于正常生长繁殖,所以对青霉素敏感,可被抑制或杀死;营缺B在基本培养基上休眠状态存活下来,从而达到浓缩营缺型目的。

制霉菌素法适用于真菌,其可与cm上?(第1张)醇作用,引起cm损伤,因为它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真菌,所以......菌丝过滤法:基本培上,野生型霉菌,?菌的孢子能萌发并长成菌丝,而缺型孢子一般不萌发,或不能长成菌丝,因此培养一段时间后,用灭菌脱脂棉或滤纸滤去菌丝,收集滤液,重复数遍后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从而……4、生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发生遗传变异,使得产量性状下降,你如何解决?写出具体实验方案。

答:将一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液,做一定浓度的稀释,涂布在含有酪素蛋白质的基本培养基上,37°C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培养基,观察单菌落形成的透明圈大小,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挑取培养做进一步的鉴定,即可得到高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

5、以磺胺为例,说明化学治疗机的作用机制。

答:机理:磺胺是叶酸组成部分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类似物,(磺胺类药物取代对氨基苯甲酸,干扰叶酸的合成,抑制了转甲基反应,导致代谢紊乱,从而抑制B生长),磺胺的抑菌作用是因为许多细菌需要自己合成叶酸而生长,磺胺对人体细胞无毒性,因为人体缺乏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的相关酶-----二氢叶酸合成酶,不能用外界提供的对氨基苯甲酸自行合成叶酸,而必须直接利用叶酸为生长因子进行生长。

(磺胺类----与正常代谢产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干扰了酶的功能,从而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

6、画出生长曲线。

(第1张)1、微生物的共性?哪个最基本?答:①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思适应性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2、比较G+,G- B在CW结构,组成,对溶菌酶,青霉素的敏感性4方面的异同点。

3、表型延迟现象?如何克服?答:表型延迟:表型的改变落后于?(第四张)改变的现象,分为①分离性延迟;突变的?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变成纯合状态,表型才能表现出来。

②生理性延迟;杂合状态→纯合状态,仍不能表现出来,(如营缺型)通过中间培养(CM,培养过夜),可使突变?稳定下来,克服表型延迟。

4、培养B常用的斜面培养基是什么?简述配制程序。

答: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①称量;按配方依次准确称量②融化:取少量水于烧杯中,加1%的蛋白胨,加热溶解,加0.5%的牛肉膏,加热溶解,加0.5%的NaCl,热熔,加水补充到所需体积。

③调PH至7.6左右。

④加琼脂固体2%,热熔。

⑤分装入试管,加塞,包扎,高压灭菌⑥搁置斜面(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一半)⑦无菌检查: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C的温室中培养24-28h,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5、啤酒酵母在分批发酵中的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在菌种扩培时,哪个时期做种子?为什么?答: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退期。

对数期做种子。

利于缩短延滞期。

6、菌种衰退的根本原因?防治措施?答:?的自发突变。

措施:①减少传代次数②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③采用不易衰退的菌种传代④采取良好的菌种保藏措施4、菌种衰退的根本原因,防止措施。

如何区分衰退和饰变?答:根本原因:?的自发突变。

(②传代次数的影响,是负突变株比例占优势,③培养条件)防止措施见上题。

区分:衰退:指随着菌体的不断生长,负突变菌株的数量占整个菌体数量的比例增大,最终导致菌株的生产性能大幅下降的现象。

①原有形态性状不典型,②生长速率下降③代谢产物生产力下降④对宿主侵袭力下降⑤抵抗力下降饰变:遗传物质结构不发生变化,而只在转录与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可以同一条件继续培养,观察子代的情况。

饰变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变异: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

5、gone?突变的特点?答:①自发性②非对应性③稀有性(突变率10-6~10-9)④独立性⑤可诱发性(升高10~10^5倍)⑥稳定性⑦可逆性(原养型<=>突变型)6、v(第三张)的特点。

答:①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胞滤器(0.22um),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②不具有细胞机构,主要成分NA,Pr③V只含有一种核酸,DNA 或RNA④无核糖体,即无产能酶系,也无Pr,NA合成酶系,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⑤无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分裂,以NA,Pr等“元件”装配,实现大量繁殖。

⑥离体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⑦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月元病毒的致病机理。

答:月元病毒是一种Pr侵染颗粒,仅有Pr组成,称作PrP。

细胞型PrP----PrP^c对蛋白酶敏感,无凝聚能力,而致病型PrP---PrP^sc对蛋白酶有一定抗性,可凝集成纤维状组织,PrP^sc进入细胞后,与PrP^c结合,形成PrP^sc---PrP^c复合体,PrP^c构型发生改变,转化成PrP^sc,PrP^sc数量呈指数增加,其潜伏期长,对中枢神经损害严重。

估菌计数法及其特点(笔记P31)乳糖操纵子(P30)1、2、伴孢晶体?它在何种B中产生?答:伴孢晶体: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肉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对约200种昆虫无为鳞翅目幼虫有毒杀作用,可制成B杀虫剂。

3、霉菌菌落的特征?答:①质地疏松,呈絮状,网状,绒毛状,地毯状。

②形态大,分为局限性生长(青、曲)和蔓延性生长(根毛)③菌落干燥(孢子)④颜色丰富,正反颜色常不一致,中心与边缘常不一致。

⑤各种霉菌,在一定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大小,形状,颜色相对稳定,为分类依据之一。

4、利用磷酸盐或碳酸钙如何维持PH稳定性?答:①磷酸氢二钾略呈碱性,磷酸氢二钾略呈酸性,两物质以等摩尔浓度溶液PH为6.8,其缓冲能力一般在6.4~7.2范围内有效。

磷酸氢二钾+H阳离子---->磷酸氢二钾+K阳离子磷酸二氢钾+K阳离子+OH- →磷酸氢二钾+H2O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入碳酸钙调节,碳酸钙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基PH过度升高,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同时放出二氧化碳,而降培养基PH控制在一定范围。

5、单倍体酵母细胞经??(第5张)诱变后,得到一系列的突变株,欲从中分离筛选出一株(Leu-),请设计合理的试验程序。

答:淘汰型野生型→(制霉菌素法)→检出→鉴定(滤纸片法)将单倍体酵母细胞突变株,制成菌悬液,均匀涂布于完全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之后,以逐个检出的方式接种于完全培养基上,并影印到基本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的,即为营养缺陷型菌株。

将此菌株检出离心,水洗之后制成适当浓度的菌悬液,与基本培养基均匀混合后,倾注于平板中,干燥凝固之后,在板上划分几个区,在区中加入蘸有色AA的滤纸片,经培养后,在纸片周围有浑浊的生长圈的,说明为色AA营养缺陷株。

6、MR,V.P.实验的原理。

答:MR:用来检测由G产生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乳酸等,细菌代谢糖产酸,PH降低,甲基红指示剂由橙色(PH=6.3)变成红色(PH=4.2)大肠杆菌---阳性:利用乳糖产生乳酸,培养后PH<4.5大肠杆菌---阴性:早起产有机酸,后转化有机酸→乙醇,丙酮酸。

②V.P. 用来测定细菌利用G产生非酸性或中性末端产物的能力,如丙酮酸。

丙酮酸经缩合→乙酰甲基甲醇(经碱性、氧化)→二乙酰。

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精AA中胍基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产气肠杆菌---阳性,大肠杆菌---阴性。

7、什么叫生长曲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分几期?划分依据?答:生长曲线:将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一条反应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根据生长速率常数划分,即单位时间内分裂次数的不同。

8、为什么诱变时,要制成充分分散的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对放线菌进行诱变育种时,宜处理其孢子还是菌丝细胞?为什么?答:使每个细胞均匀接触诱变剂,减少表型延迟现象,并避免长出不纯菌落。

多使用单核无性孢子,由于孢子生理上处于休眠状态,单核区基中了大部分的DNA,减少分离表型延迟,提高突变效果。

培养基原则:①目的明确②适宜的营养物质③浓度及配比合适④控制PH条件⑤控制氧化还原电位⑥原料来源经济节约⑦灭菌处理1、青霉素的作用机制?答:原理:β-内酰胺环的结构与肽聚糖单体五肽尾末端的D-Ala-D-Ala二肽结构相近,因而可竞争性的抑制转肽酶的活性,抑制单体间交联,形成缺损的CW。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