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
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
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隋唐时已经有了五音之说,五音是按照发音部位把声纽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七音,是宋代学者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

6、清浊:是传统音韵学中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指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音,指声带颤动的辅音。

7、韵:中古时期,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调的字不同韵。

在同一声调中,两个字是否同韵,是根据韵腹和韵尾两方面来说的,韵头不计算在内。

也就是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比如“张”和“王”。

8、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韵即韵部。

如《广韵》二百零六个韵,即二百零六个韵部。

9、韵目:韵部的代表字叫做韵目。

如《广韵》中的一东、二冬、三钟、四江等。

10、韵类:一个韵部里的字音,除韵腹和韵尾相同外,还存在着韵头的差别。

如果在同一个韵部里再按韵头分类,就成了韵类。

同一韵类中的字,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均相同。

11、韵摄: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

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①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如“妈[ma]”、“来[lai]”。

②阳声韵: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

如“人”、“民”。

③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

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13、按照韵头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

①开口呼:韵头或韵腹不是[u]的韵母。

②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两者实际上的区别在于唇元与否。

圆唇的为合口呼,不圆唇的为开口呼。

14、声调:声调是汉语的特征。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又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声调,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周颙、沈约提出的。

古汉语中的四声,实际上只是指调类,其具体的调值,古人只有一些描述性的说明。

关于对古四声的分析,还有“平仄”“舒促”两对术语。

“平仄”中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舒促”中的“舒”,指的是平、上、去三声;“促”指的是入声。

这两种区分,均是为适应诗歌韵文创作需要而归纳出来的。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

”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

“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都”作“冬”的反切上字,“当”作“都”的反切上字,所以,“冬”、“都”、“当”三者声母同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一:“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也。

”“东,德红切”,“公,古红切”。

“东”、“公”都用“红”作反切下字,所以,“东”
和“公”属同一韵类,这是同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

“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

“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

”如:
“懵,莫中切”,“蒙,莫红切”。

这两个小韵都用“莫”作反切上字,表明它们是同一声类,它们的反切下字所代表的韵类必不相同。

如果它们的反切下字所代表的韵类相同,那么“懵”和“蒙”就成了同音字。

如果“懵”和“蒙”是同音字,那么就没有必要把它们分为两个小韵了。

▲补充条例:“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下字系联起来的方法”。

如“中,陟弓切,又陟仲切”。

二、格律诗
1、诗律:是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格律的简称。

格律诗的格律包括五个方面: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句数:律诗八句,绝句(又叫“律绝”)四句。

超过八句为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最少十句,最多可达四百句。

字数:五律每句五个字,共40个字。

七律每句七个字,共56个字。

五绝共20个字,七绝共28个字。

排律多为五言诗,由于长短不限,所以字数不定。

押韵:通常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

除首句入韵不限外,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不准出韵、换韵。

平仄: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讲究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特征。

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以使声调抑扬顿挫。

★基本句式(以五言诗为例):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是在五言诗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相关联的句子构成的句式叫做对仗。

三、文体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

散文形式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

经、传、史书,大多属于散文。

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散文可分为论说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

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

韵文的用韵,因文体不同而有宽严之分。

一般来说,诗、词、曲、辞、赋用韵严,颂赞、箴铭用韵宽。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叫做骈体文。

骈体文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又叫“对仗”)和“四六”;在语音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