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内容主要有:
(1)工程名称;(2)建设地点;(3)投资规模;(4)资金来源;(5)当年投资额;(6)工程规模;(7)开工、竣工日期;(8)发包方式;(9)工程筹建情况。
2、红线定义
红线一般是指各种用地的边界线。
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
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建筑物。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
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又称建筑控制线。
建筑红线是指建筑物的外立面所不能超出的界线。
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一般在新城市中常使建筑红线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以便腾出用地,改善或美化环境,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地红线是围起某个地块的一些坐标点连成的线,红线内土地面积就是取得使用权的用地范围。
开发建设这个地块的建筑小区时候,还需要退红线2米左右,这个数字各地不一,要看当地规划局的规定。
小区的建筑必须在退红线范围内,退出的这块地不准占用。
也就是说,尽管你已经为退出的这块地付出了土地出让金,但就是不准占用。
用地红线只是标注在红线图上,现场是看不到的。
不过退界线就一目了然:小区的围墙就是退界线。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黑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规划用于界定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范围的控制线。
黑线导控的核心是控制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地面输送管廊的用地范围,以保证各类设施的正常运行。
………………………………………………………………………………………………………………………
建筑容积率(容积率)
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用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
(即各层总建面积/建筑基地面积=容积率)
成都市规定以下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1)地下室各类建筑面积;
(2)用作开放空间的建筑面积;
(3)首层架空部分只作为绿化、停车、公共活动使用时的建筑面积;
(4)国家相关规范规定不计入建筑面积的部分;
(5)地下建筑作为停车场的建筑面积;
(6)阳台(含阴台)面积的一半。
4、建筑密度
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是反映建筑群体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
(即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建筑基地面积=建筑密度)
成都市中心城三环路以内一般地段居住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
(1、低层:
建筑密度:40%
建筑容积率:1.2
(2、多层:
建筑密度:30%
建筑容积率:1.8
(3、高层:
建筑密度:30%
建筑容积率:4.0
特别提示: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容积率越低,居住密度越小,居民的舒适度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
5、建设用地面积
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净用地面积,规划道路、河道、绿地等代征地面积不计入。
………………………………………………………………………………………………………………………
12、总平面的基本概念
(1)居住用地(R):
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中、小学、幼托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2)公共设施用地(C):
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与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可分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和科研设计用地(不包括中、小学、幼托设施用地)。
(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如供电、供水、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公共客运交通设施,邮政、电信设施,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垃圾集运、堆放、处理设施等。
(4)绿地(G):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
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13、什么是建筑间距,如何计算?
建筑间距一般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但对于坡度大于45度坡的屋面建筑 ,
其建筑间距则是指自屋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
除以下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
(一)坡度大于45度的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屋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档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
(二)居住建筑阳台长度累计超过外墙长度的3/5时,间距从阳台外边量算;
(三)多低层居住建筑间距从外墙中轴线量算;
(四)建筑间距计算应考虑地形因素且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