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用于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制剂。
疫苗:凡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均称为疫苗,包含细菌性菌苗、病毒性疫苗和寄生虫性虫苗。
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同一种微生物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称为单价疫苗。
多价疫苗:指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物制备的疫苗。
多价疫苗能使免疫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力,且可在不同地区使用。
8、类毒素: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
免疫:机体识别自我与非自我的过程。
排除异己,维护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反应的物质。
也可称为免疫原。
抗原决定簇:抗原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但抗原分子的活性和特异性只决定于其一小部分抗原区域。
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由于其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
灭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活性物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激素、酶、血清因子和补体等)丧失活力过程。
佐剂:凡是能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生物制品学:系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基因工程疫苗:狭义的疫苗被称做传统疫苗,即完整的病原体为主制成的疫苗;而基因工程疫苗则属于新一代疫苗或高技术疫苗范畴。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其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就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或合成细菌、病毒外壳的特殊蛋白结构,即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不是完整的病毒,是病毒的一部分物质,故称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也称遗传工程疫苗,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主要是指将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抗原纯化后制成的疫苗。
抗体:指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基因治疗:就是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补充相应功能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生物制品:疫苗、免疫血清、诊断制剂2根据疫苗抗原的性质和制备工艺,疫苗又分为活疫苗、死疫苗和基因疫苗三类3按疫苗抗原种类和数量,疫苗又可分为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和多联疫苗。
按疫苗病原菌(毒)株的来源,疫苗又可分为同源疫苗和异源疫苗4免疫就是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异物进行识别、清除、排斥的过程7 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Ig可分为IgG、IgM、IgA、IgE和1gD五类。
12免疫应答的表现形式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由B、T细胞介导。
13免疫应答具有一是特异性;二是具有一定的免疫期;三是具有免疫记忆三大特点。
15常用的灭活剂为甲醛16保护剂根据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渗透剂,另一类为非渗透剂17佐剂的作用机理为1.抗原递呈,2.抗原寻的,3.免疫调节18对天然强毒株进行毒力的人工致弱是培育弱毒菌毒种的主要方法,采用的途径主要有物理途径、化学途径和生物学途径,这些途径可以联合使用1细菌进行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营养、温度、酸碱度(pH)、渗压和气体等2与细菌生长繁殖有关的气体主要是CO2和O2,根据细菌对O2的需求,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5病毒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六个阶段6病毒是专性细胞的内寄生物,自身无完整的酶系统,不能进行独立的物质代谢,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能量、原料和场所才能进行增殖,其增殖方式为核酸复制1、生物制品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结构、功能、制备工艺、开发现状与发展战略等内容4、血浆中除含有大量的水分以外,还含有血浆蛋白等溶质。
7、传统疫苗是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或者用理化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备的生物制剂,用于人工自动免疫以保护人或动物产生免疫力,这些制剂被称为疫苗(多用于预防),即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
8、基因工程疫苗主要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蛋白工程疫苗等等,广义的还包括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等。
免疫的特性1.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机体的淋巴细胞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结合抗原表位(epitope),这种识别非常精细,可识别异种动物之间的大分子或同种动物之间的大分子。
2. 特异性(Specificity):机体的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能对某一种抗原物质产生应答。
如接种痘疫苗只会产生抗痘病毒的抗体,防止痘的发生。
3. 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免疫具有记忆功能,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会激活B淋巴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同时产生免疫记忆,对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物质会产生更快更强烈的反应,免疫期更长。
免疫的功能1. 抵抗感染(Defense):机体能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
又称免疫防御。
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免疫2. 自身稳定(Homeostasis):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细胞,免疫的第二个功能就是清除这些细胞,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3.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机体细胞会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使细胞发生癌变,形成肿瘤等,机体可识别、清除这些细胞,这是免疫系统的第三个功能。
当这个功能低下或失调时,会导致肿瘤或癌症。
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机体免疫细胞能识别自身和异己物质,只有外源性的物质才具有免疫原性,产生免疫反应。
2.分子大小: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直接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物质其免疫原性较弱。
3.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象的复杂性4.物理状态:不同物理状态的抗原物质其免疫原性也有差异。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弱的蛋白质如果吸附在氢氧化铝胶、脂质体等大分子颗粒上可增强其抗原性。
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程可人为地划分为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1. 致敏阶段又称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进入体内,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
2. 反应阶段又称增殖与分化阶段,此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终成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
一部分T、B细胞淋巴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变为记忆性细胞(Tm和Bm)。
这个阶段有多种细胞间的协作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参加。
3. 效应阶段此阶段是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CTL(细胞毒性T细胞)与TD(迟发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与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的过程,这些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作用清除抗原物质。
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1. 抗原方面 A. 抗原的性质B. 抗原的物理状态C. 抗原用量、接种次数与时间间隔D. 接种途径E.佐剂作用2. 机体方面 A. 遗传因素 B.年龄幼龄、青壮年、老龄动物等。
C.其他因素营养、应激、健康状况等。
9、简述制备高免血清的免疫程序及免疫方法免疫程序分为两个阶段(一)基础免疫先用疫苗按预防量作第一次免疫,1~3周再用较大剂量的灭活菌或活菌或特制的灭活抗原再免疫1~3次。
(二)高度免疫,一般在基础免疫后2~4周开始进行,注射的抗原为强度,免疫剂量逐渐增加,每次注射抗原时间间隔为3~10天,高免得注射次数要视血清抗体效价而定。
(三)免疫途径皮下、肌肉,多部位注射法问答题1死疫苗与活疫苗的优缺点①活疫苗可以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能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
优点: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野毒;产量高,产品成本低。
缺点: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要求在低温、冷暗条件下运输和储存。
②死疫苗不能再动物体内繁殖的疫苗。
优点:比较安全,不发生全身性副作用,无毒力返祖现象;有利于制备多价或多联等混合疫苗;制品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有利于保存运输。
缺点:死疫苗免疫剂量大,生产成本高,需多次免疫。
该类疫苗一般只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故常需要用佐剂或携带系统来增强其免疫效果。
2、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为例,简述卵黄抗体的制备1. 选择健康无病的产蛋鸡群,开产前或开产后,以免疫原性良好的IBD油佐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2ml每只。
2. 7~10d后,重复注射一次,7~10d后再注射一次。
油佐剂剂量适度递增。
3. 免疫后定期检测卵黄抗体水平,琼扩达1:128时开始收集,琼扩降到1:64时停止。
4. 对高免蛋进行灭菌,打开收集卵黄,加入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稀释后的卵黄抗体琼扩效价不低于1:16~1:32,加青链霉素和硫柳汞充分搅拌后分装4 ℃保存。
4、研制菌苗的新方法①对细菌感染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及涉及许多病原体毒力决定簇如粘附素、侵袭素、荚膜多糖、脂多糖、毒素等编码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与鉴定,是不断设计和研制新型疫苗的重要基础。
②针对不同病原体致病特点和毒力决定簇的特点,发展和产生了不同的菌苗研制方法,得到不同类型的菌苗。
5、理想菌苗的条件①安全,遗传性状稳定,无毒性,无致癌性,无致畸变或致流产性。
②结构简单清楚,可生物降解,有生物相容性,与组织抗原无免疫学交叉反应。
③对各年龄组人群均有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作用。
④多价,有更大的覆盖面,最好一次性免疫。
⑤能口服,能有效诱导粘膜免疫。
⑥易于生产,储存及服务,不需冷藏。
10、抗体的治疗机制①中和作用:用于感染性疾病,使病原体或其产生的毒素丧失致病力。
②示踪或导向作用:使与其相连的功能性分子特异性地激活或封闭、破坏靶细胞或靶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