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师如何办好刑事案件(上)青年律师如何办好刑事案件韩嘉毅一、刑辩律师的现状第一要面对的现实是,现在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家或多或少的能看到以前的一些老律师们所走过的道路,感悟到他们所体会的艰辛,也大概知道政府的方向在哪里。
所以你们执业的开始要比我们那个年代好多了,强多了。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什么呢?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现在刑辩律师的执业环境是异常艰苦,有人说了学法律的千万别做律师,这是老话。
做律师的千万别做诉讼,做诉讼的千万别做刑辩,这个话大家都听过。
说明什么?说明刑辩律师的执业环境确实不尽如人意,这是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
第二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什么呢?是我们刑辩律师的整体队伍素质在逐渐的下降。
想当年90年代初期我做律师的时候,任何一个走进法院的律师都会受人尊敬,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法院里面还有很多军转干部,我们做律师的起点是本科毕业,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能读懂法条,于是乎我们就赢得尊重。
现在看不行了,我们的诉讼律师走进法庭的时候,你会发现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以及我们的对抗一方的素质在逐渐提升。
并且他们每天都吃同一种饭,要么是刑庭做了五年,要么是民庭做的八年。
而我们的刑辩律师或者诉讼律师天天吃不同的饭,有什么饭就吃什么饭,所以我们不够专业。
于是乎他们习惯于不尊重律师,因为我们不够专业,这也是一个现实。
第三个现实还要承认,所有律师的培训都存在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呢?你想想在培训的时候,我们很多律师在地方听过培训,律师行业的培训是有问题的。
请一些教授来讲法律,我们在大学听了四年,读研究生又听了三年,他们讲来讲去,我们律师的执业技能技巧没有提高。
懂法律就是好律师吗?不是。
还有我们的培训会请一些律师讲一些理念和概念,这些东西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们第二天会不会开庭呢?也不会。
为什么我们的法官和我们的书记员他们能够驾轻就熟呢?因为他们沿用的是最传统的方式,口口相传。
国外的律师培训很少有这么大的课堂,这么大的规模坐在一起听的,没有。
我考察了很多国家,代表中国参加人权对话也好,业务交流也好,这些国家我都去过,他们研习的方式都是口口相传。
所谓口口相传就是师傅带徒弟,像旧社会古代的中医。
前一年你干嘛?扫地端尿盆,第二年才允许你抄方子,所以他感悟到作为老师,他怎么样去望闻问切。
我们的检察官,我们的法官怎么样?他们先当书记员,先在下面听了两三年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样控制庭审,驾驭庭审,在庭审上表达。
而我们的律师是通过课堂式的大培训就把我们轰到了法庭,所以我们的培训是有问题的。
理解的法律不够,最关键的培训是在法庭上如何应变,庭审技巧才是关键。
第四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庭审是有技巧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律师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在研究如何在法庭上控制法庭,驾驭庭审,试图影响法官同意我们的观点和意见,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这种技巧是逐渐的摸索出来的,被大家普遍认可的。
二、如何才能发现案件的辩点怎么做刑辩律师?怎么样做好一个刑辩律师?我们都清楚刑事案件分三个阶段,这里面包括很多刑辩律师特有的东西,比如说会见、阅卷等,但最终刑辩律师要做两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发现,第二个动作是展现。
发现、展现,这是我们在开庭前,不论是前面经历过几个阶段,也许你在法院阶段接受了委托,都要完成这两个基本动作。
一个诉讼律师真正的舞台在哪里?法庭。
所以到法庭之前你要做的两个动作是如何发现以及设计好自己如何展现。
什么叫发现?发现就是找到一个刑事案件的关键点、辩点。
什么是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以及通向这个目标的道路。
说起来很简单,这个案件还能找不到辩点吗?其实我可以肯定的说,找到辩点很难。
原来我认为每一个律师跟我一样,在开庭之前都不断探索、研究,最后发现辩点。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逐渐发现很多律师找不到辩点。
有很多律师还在市场上出了书,当我真看他的书的时候,我会发现他的辩点是错的。
但是他自己并不清楚,他认为自己找到了辩点,这个问题很大。
如何才能发现案件最终的辩点呢?我认为发现要走三步:第一步清楚的看到案件的法律真实,就是证据证明的法律真实。
第二步你头脑中必须有清晰的刑诉法的条条框框。
你一方面要了解案情,一方面头脑中要有非常清晰的刑法规定,刑诉法的规定。
第三步将两者结合去比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道路和目标。
这三点做起来很难,我展开说为什么很难。
(一)阅卷首先我们要谈阅卷了,找到终点必须有阅卷。
怎么样阅卷?很多年轻律师包括老律师都不会阅卷。
第一,理论研究在前。
阅卷第一步要理论研究在前,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试想两种情况,一套卷我们给到了赵秉志和高铭暄,他们看一遍卷,无论这本卷多么厚,他迅速的能发现这个案件关键的情节证据在哪里,为什么呢?因为他头脑里面对于实体法的规定太清楚了。
我们把这套卷给到的陈光中、陈瑞华教授,你们也会发现他们能迅速的发现这个案件的证据问题在哪里,证明的够不够,证据链条的缺失在哪里,为什么?因为他们太懂证据的基本规则了。
所以当你不懂法律的时候,你对那个罪名还不是很熟悉的时候,你看卷八遍、十遍、一百遍也看不到症结所在。
理论研究在前,头脑中要有刑法的框架。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一个罪名相关的法律规定都搞的清清楚楚。
我知道还有很多刑辩律师在开庭之前,搞不清刑法和刑法修正案六、七、八就走到法庭。
所以你第一个要清楚法律怎么规定。
第二,要清楚与这个罪名相关的司法解释有哪些?有没有?除了最高院的司法解释,有没有一些省的司法解释。
第三,你要清楚学理解释,关于这个罪名以及相关问题,有哪些著名的学者,他们怎么样主张的。
第四,还要清楚的是与我们所承办案件的相关罪名的有关案例有哪些?哪些案例跟我这个比较类似,他们怎么样判决,法院怎么样认定的。
你们想想要搞懂这四个大问题,要费多少小时的有效工作。
而且这还不够,这只是突击学习关于一个罪名的规定。
你要搞清楚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刑法总则的规定,你突击学习搞不定。
刑诉法的规定有多少?你也搞不定,你们算一算刑诉法,最高检、最高法还有公安部的司法解释加起来加上六部委的,一千多条。
你都搞清楚了吗?你没搞清楚你叫不叫搞清楚了法律规定呢?所以我看到很多刑辩律师,网络时代发展之后,我看到很多刑辩律师明天还开庭,今天还在那儿吹牛,你看看微信、微博,他哪个话题都不落下,这样的律师合格不合格?他都搞清楚了吗?反正我可以肯定的说,我没有到开庭之前,我这些东西我不敢说我搞清楚了。
所以你要想发现案件的法律症结所在,必须搞清楚法律。
(二)如何快速阅卷 1.阅卷的错误好多律师阅卷有问题。
第一种错误的阅卷方式是低头就看卷,这不对。
看卷首先要看懂起诉书,尽管我们的起诉书还有文化大革命的遗风,有些语言我们还看到文革的语言,但是一定要研读。
彻底研读,你才知道控方指控的基本方向和脉路是什么,事实有哪些。
第二种错误的阅卷方式是一个人看卷。
自己闷在办公室很认真、很上心,这也是错误的。
看卷不能一个人看,你看了半天第二天会见被告的时候,被告说这个不用看,这些我都不认,没有用,都是假的,你只要找一份证据全解决了。
所以最忌讳的是一个人看半天,结果都没用。
2.快速阅卷的方法如何阅卷最快呢?告诉你们秘籍,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张纸。
秘籍就是你跟被告共同阅卷,这是最快的。
我上午要会见被告,跟被告说“你跟我讲前三个故事,这前三个故事怎么发生的”。
随着他介绍案情,我要以律师的角度去问他,因为他不懂法,他不懂哪些是对他最有利的证据和情节。
我引领着他讲三个故事,三个故事讲完了之后,我下午、晚上要再看这三个故事。
看这三个故事的案卷材料之后,我再去比对被告人为什么没说,被告人说的对不对,错在哪里。
然后第二天上午我再去会见。
我先解决前三个故事,被告昨天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你是这样讲的,但是我看案卷材料是这么一回事,你给我解释一下。
第二个、第三个故事同样。
当三个故事我们都看完了再讲第四、五、六、七个故事。
然后我们回去之后再看这几个故事,第二天再去比对。
所以我的阅卷是在看守所旁边。
这样你会发现你的案卷材料很薄,一百本案卷材料,你可能用十天。
所以这样的阅卷是可取的方式。
通过你不停的比对,你会发现他说的不对,对在哪里,有哪些关键的证据在哪里?这样的话,大家就提高了效率。
尤其新的刑诉法又规定了可以核实案卷材料,于是乎就为我们这样的阅卷方式打开了一扇门。
(三)比对第三个方面你既看懂了案卷材料,脑袋里面又充分的学习了法律。
两者之间如何比对呢?通过比较发现我这个案件应该按哪个道路去走,同样是到天安门广场,我们可以采用直升飞机的方式、地铁的方式、跑步的方式。
我们知道能看清楚,我们不要走到西单图书大厦,远远的看见了纪念堂就说我看到了终点。
不是的,看到终点很难。
这种比对才能反映出一个律师真正的素质。
我举几个案例来说。
1.案例1说一个企业高管和员工持股70%,还有30%的股份是国有股。
国有股要出售,高管为了让买国有股的人买了股权之后,不至于后悔。
于是乎在评估的时候就做了手脚,在评估的时候有些资料没有提供,于是30块钱的股权就被卖到了25块钱。
控方指控犯罪说贪污,说30%的股权值30块钱,结果卖了25块钱,于是乎有5块钱留在企业。
起诉的罪名三个:贪污、挪用和虚报注册资金。
这里面其他的辩点不说,后来的结果,她贪污和挪用公款罪都没了,就剩虚报注册资金罪。
最后判的是妨碍清算。
这里我就说两个辩点。
第一个辩点我认为被告人就没有占便宜。
30%的股权出售,谁占便宜了呢?买股权的人。
而70%股权的人不论怎么买卖,还是70%。
这个时候我没占便宜,贪污从何而来?控方也在研读法律,研究哪个罪名更合适,为什么他看不到这一点呢?好多时候学刑法的看什么都像犯罪,学民法的看什么都像侵权。
你要不懂得财务知识、民商、公司法的知识,这个辩点你找不到。
还有一个辩点说贪污罪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
就这个国有产权出售的案例,如果被告人想贪污要做两个动作,第一个想办法把资产价值评估低了。
第二个想办法把评估低的资产揣到自己兜里。
有没有说只要评估低了,这个资产就落到我头上呢?那不可能,天上掉馅饼。
那么这个案件拿资产这个环节走的是拍卖程序。
什么叫拍卖?国有资产产权拍卖,他是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招、拍、挂的。
所有案件条条显示被告人在招、拍、挂环节,并没有做任何动作。
我们知道如果被告人有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一定是在这两个环节都有职务上的便利条件。
如果只有一个环节有职务上的便利条件,那就不叫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
所以我第二个辩点,那就是被告人没有职务上的便利条件,站得住脚吗?你说我哪有职权?拍卖是我能控制的了的吗?但是我找到这个辩点的时候,我要想到的不是法律,而是经营活动本身,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个评估资产,第二个把评估资产揣兜里,你有两个动作才叫拿,才能占有它。
那么这些辩点并不是你学懂了法律就能发现的,这是我举的第二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