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四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标准(试行)》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适应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进我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优化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确保《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于2012年秋季在我校顺利实施。
二、总体目标通过深化课程改革,使学校课程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重基础、有层次、有选择、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进一步推进体艺特色和文科特色建设,打造“活力校园、人文四中”的学校特色。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课程建设者和教育研究者。
努力争创省特色示范普高。
三、课程设臵与学分结构按《浙江省普通高中必修课程调整意见》规定的调整后的各学科教学内容执行。
专题教育是指爱国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反毒品教育、反邪教教育等内容。
我校把重点放在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上。
(二)选修课程1、知识拓展类①国家选修课程②校本选修课程(第一批)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主要依托各直属职高,一类是采用直属职高面向普高学生开发开设的课程,另一类是与直属职高合作开发开设的课程。
第一批采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为普高学生开发开设的课程,下一步将联系其它职高,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因此,目录将随时增加。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第一批)3.兴趣特长类(第一批)4.社会实践类(一)课程管理校课程评审委员会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有关政策和规划,宏观把握课改的发展方向,并审议、确定开发的课程。
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统筹协调各类课程的安排和师资配臵。
教务处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学科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设,负责选修课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存档等。
德育处学生服务指导中心具体负责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实施,负责学生人生规划、选课指导等工作。
(二)学分认定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生的学分审核与认定工作。
学分认定委员会由教学副校长、校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各有关处室负责人、年级组长、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等组成。
学生完成规定的模块修习时间,考核合格,即可申请学分。
初审工作分别由教务处(必修课程)、教务处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学科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德育处学生服务指导中心(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负责,初审通过后报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分,并在校园网上公告。
学生申报的学分未获认定的,书面告知学生,并明确不予认定的理由,以便学生重修或改选其选模块修习。
五、学业水平考试与学分制按照学校必修课程设臵计划,2012级学生高一末参加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四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二末参加思政、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三第一学期末参加语文、英语、数学三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以后视情况可作调整。
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和科目。
逐步实行学分制,学生修习必修课程满96学分,修习选修课程满48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同时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规定要求,即可毕业。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执行学分制收费制度。
六、选修课程建设1.构建开放型选修课程体系。
要制订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坚持“立足本校教师,利用社会资源”的原则,积极开发选修课程。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加强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及行业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为学生所欢迎的选修课程,要充分利用省选修课程资源库中的资源,实施网上学习。
经过三年时间,要构建起完备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型选修课程体系。
2.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
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人生规划教育,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修习计划。
要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加强选课走班管理,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级选课,允许学生到校外学校或机构修习选修课程。
3.改进教学方式。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选修课程教学模式。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七、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
校长室要把深化课改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第一位,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校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
2.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层面,成立课程评审委员会和学分认定委员会,教务处挂牌设立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德育处挂牌设立学生服务指导中心,明确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顺利开展。
同时,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
3.保障必要经费。
在每年的“内涵发展”专项经费中,安排必要数量经费用于选修课程建设(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增添、课程开发、教材印刷、支付外聘教师费用等)以及教师相关培训,提高选修课程开发、实施的能力。
4.完善考核制度。
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执教能力列入年度评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条件。
开发选修课程给予课时补贴(或直接支付报酬),开设选修课程按学校规定计算课时。
自主开发的优秀选修课程,或被列为学校特色精品课程的,其教材由学校负责出版,支付稿酬。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附件:1.宁波四中选修课程实施方案2.宁波四中选修课程建设规划(2012-2015)3.宁波四中选修课程管理办法4.宁波四中选修课程学生选课与学分管理办法5.宁波四中选修课程评价办法6.宁波四中学生选课指导与选修课程修习记录手册附件1:宁波四中选修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制订本校选修课程实施方案。
一、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选修课程建设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普通高中的学校特色、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为浙江省普高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我校实施选修课程,将加快推进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二、选修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机构选修课程的组织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
(一)宁波四中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校长、教学副校长、校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有关处室负责人。
职责:制订选修课程建设规划,把握选修课程的发展方向,进行决策并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
(二)宁波四中课程评审委员会成员:校长、教学副校长、校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有关处室负责人、特级教师、各教研组组长。
职责:研究制订选修课程建设各方面配套政策,评审、认定新开发的选修课程,为选修课程的组织实施提供指导性意见,并负责选修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
(三)宁波四中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教学副校长、校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各有关处室负责人、年级组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
职责:研究制订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审核、认定学分。
(四)宁波四中教务处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成员:教务处、教科室有关负责人,相关年级年级组长。
职责:具体负责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学科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设,负责选修课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存档等。
(五)宁波四中德育处学生服务指导中心成员:德育处、教务处有关负责人,相关年级年级组长,有关教师。
职责:具体负责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组织实施,负责学生人生规划、选课指导等工作。
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应该是选修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团队的成员。
三、选修课程的开发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四大类。
知识拓展类包括国家选修课程、大学初级课程、介绍最新成果的课程、应用性课程和引进的国际课程以及教师自行开发的拓展课程,可采用邀请高校、社会机构合作开发和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形式进用开发。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以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开发为主,合作开发和自主开发为辅。
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以学校自主开发为主,社会课程资源及二次开发为辅。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以学校自主开发为主,在现有社会实践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实践内容,拓展课程活动空间。
选修课程开发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此,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本校教师,当然,也应引进部分成熟的、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
选修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
选修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教师在参与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
选修课程开发的流程是:1.教师申报,填写课程开发申报表,并附上课程纲要,课时安排及教学内容与进度计划。
2.校课程评审委员会评审,对课程的设计是否符合学校课程发展方向和课程可行性作出分析与判定,作出评估结论。
3.教师自主开发,编制课程讲义,经校课程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即可安排开课。
4.课程实施一轮及以上,证明课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受到学生欢迎并效果显著的课程讲义,经修改、审查后由学校作为选修课程校本教材出版。
对引进课程的二次开发,操作程序如前。
四、选修课程的实施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从2012级高一起,全面实施选修课程,三年选修课程总学分为48学分,(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28学分,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8学分,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6学分,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6学分),每周选修课时为8-10课时。
每一学年中,每类选修课程(社会实践类除外)可供选修的模块数不少于6个。
宁波四中选修课程课时安排与学分结构1.申报。
学期末教师申报下学期拟开设选修课程名称,教研组长协调后填写本组所有课程汇总表,上报教务处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
2.初审汇总。
教务处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初审课程申报资料,汇总制作下学期拟开设选修课程目录,并确定各门课的课时、学分、人数限定、上课地点、任课教师等。
3.审核。
校课程评审委员会讨论确定下学期拟开设选修课程目录。
4.公布。
教务处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在开学之前3天,在校园网上公布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的详细介绍信息,供学生预选。
5.指导选课。
开学后一周内,由德育处学生服务指导中心牵头,年级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安排专门时间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填写统一的选课单(或网上选课),签名确认,上报教务处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
6.确认。
教务处课程资源与管理中心汇总选课单,符合开课条件的(规定开课人数应等于或多于20人),确认开课,并作出相关安排,编制课程选修学生名册,通知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