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古诗词阅读理解(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词曲鉴赏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描绘的是______时节的景色,由“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唱黄鸡”的意思是()A.比喻时光流逝B.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C.黄鸡报晓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___的手法,意思是___________?4.下列诗句与本词表达的感情一致的是()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B.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6.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题。
(_________)(2)“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这一句是词前的小序,简要介绍了作词的缘由。
(_________)(3)苏轼又名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_________)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____________,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诗句补充完整。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
体裁是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
9.“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又送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的深情。
10.“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1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词人______,号______。
13.这首词写的是_____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之情。
1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古文阅读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宋]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注释]①耒(lěi):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
16.这两首诗都是写________,都表达了______之情,《春夜喜雨》中表达出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是________。
17.《春夜喜雨》中描绘了春雨___和_____(A.来前 B.来时 C.来后)的情形;《春雨》中描绘的是春雨____(A.来前 B.来时 C.来后)的情形,其中后两句中的一个“_____”字让人能够想象雨量的充沛。
18.这两首诗中,杜甫认为春雨好在(_____),周邦彦认为春雨好在(____)A.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B.春雨水量可观C.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D.春雨来得及时19.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春夜喜雨》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如诗句“好雨知时节”;而《春雨》中采用了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如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________)(2)《春夜喜雨》采用了拟人和想象的写法,写出了春雨的润物无声和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
(_______)(3)《春雨》在写作手法.上也采用了想象的写法,写出了春雨把池塘涨满了。
(_____)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0.题目交代_______和________,描写的是_______(季节)乡村的景色。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解释词语:白满川:_________________。
子规:__________________。
才了:________________。
蚕桑:__________________。
22.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充分表现出农民劳动的繁忙与紧张。
23.对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B.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C.表达了诗人对都市繁华生活的向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
不要人夸好颜色,。
24.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
25.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再解释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满:__________。
清气: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诗中梅花的特点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7.此诗的前两句______(写实抒情言志),强调“我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素净、雅洁;后两句_______(写实抒情言志),说明梅花不是为了要让_________,只是_________________。
28.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你感悟到了梅花的哪些品格、精神?联想到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9.这首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的场面,表现了将士们_________的精神。
30.“________”一句写景,既交代了时间是在________,又烘托出了战前的_______________。
31.“_________”一句写出敌人夜间的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______。
32.卢纶的《塞下曲》中还有一首:“林暗草惊风,_______。
_______,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__的事。
诗中表现了将军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3.理解《塞下曲》一诗,并判断对错。
(1)全诗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
(____)(2)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可以通过领悟诗意想象出一幅战争的画面来。
(____)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天山:指祁连山。
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③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④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34.诗的前半部分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_____的特点。
35.“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全诗要表达的主题有(_____)(填序号)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边塞生活的艰苦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诗中的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补全诗句。
40.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诗。
41.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寒”“孤”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的留恋和孤寂之情。
(____)(2)“冰心”“玉壶”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____)42.理解古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多选)①前两句在写景中融入了离别之情。
②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思念。
③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
④本诗写离别愁绪,悲愤幽怨之情十分明显。
43.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
石灰吟①[明]于谦千锤万凿②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
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⑤人间:人世间。
44.这是一首( )。
A.送别诗B.山水诗C.咏物诗45.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46.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__________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还让我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
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
48.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早春兰芽子规2.A3.反问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4.B5.B6.×√√【分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