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一中2015届历史科适应高考能力训练(一)古代史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3.“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
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4.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6.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 C.道家 D.墨家
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8.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9.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成为
“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
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2.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13.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
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4.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
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15.《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7.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8.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9.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二、材料解释题(2大题,共40分)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8分)
‘
22.(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
..........是被推翻了,代之
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伟大的............,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分)
新会一中2015届历史科适应高考能力训练(一)古代史一参考答案
1——5 CDABC 6——10 BBCAB 11——15 DCBBB 16——20 AACDD
21.(14分)
(1)晚清组。
(1分)
(2)①东汉组、宋代组。
(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
(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2.(26分)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