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结题报告由望亭中学王勇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总结了一些切合我校实际的经验、方法,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务院关于大力普及信息教育的决定: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开发、建设共享中小学教育资源库。
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的出现,它具有技术基础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非中心的全球性以及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青少年是上网的主体,而中学生又是青少年中的主要成分,随着网络的发展,它逐渐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并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全面的功能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网络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
简言之,就是“网络文化(特性)”与“文化的网络(形态)”。
网络的文化特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柱,即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二是网络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三是网络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并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击和影响,促进其他文化形态的变革。
网络的开放性为人们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创造了条件;网络的交互功能和可选择性易于个别化教学,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技术上的可能;网络的虚拟性虽然为人们在网上平等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空间,但其不可控制性,也为学校和家庭实施主流文化与道德教育带来困难和挑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本课题实验价值重在研究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的同时,融合其他各种文化的影响,提高中学教育效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为进一步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3、网络文化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现实中许多学生不愿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内心世界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而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匿名、自由的发表观点的环境,学生乐于在网上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来。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
5、网络文化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
网络不受时间、地点、地位的限制,能够及时传递信息、解答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预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一种是自然的发展过程,这是从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到最高级的哺乳动物的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
二是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既心理的“人化”过程。
自从猿进化到人的阶段之后,心理不但没有停止发展,而且进入到了一种新质的阶段,逐步产生了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这是另一种性质的发展过程。
它之所以不同于自然发展过程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上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不是受生物进化的规律所制约的,而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维果茨基的这一理论所根据的基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像人的实践活动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也是以各种符号系统为中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的心理过程是以符号作为工具而实现的。
动物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器官而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他们的人造器官作为工具而改造自然的。
这些人造器官是人的自然器官的延伸,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他认为,人的心理之所以成为高级的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作为中介手段的。
这是不同于劳动工具的另一种进行“精神生产”的特殊工具,维果茨基称之为心理工具。
这种心理工具或中介手段也是在人类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所发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皮亚杰的“图式学说”皮亚杰认为,知识并不是环境赐予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人的活动最初来源于本能动作,这些单个动作逐渐协调起来,就构成动作的结构,即动作图式。
婴儿一产生动作图式之后,就马上利用这个工具去改造周围的事物。
皮亚杰把这种情况称为同化。
图式首先是主体物质动作的结构,它以符号(表象、语言等)形式逐步内化到头脑中,成为主体精神动作的结构,即狭义的认识图式。
皮亚杰强调指出,人的认识图式是知识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它的功能在于同化外来刺激。
同化作用把客体或来自客体的经验加以处理(分解并重新组合)并纳入主体图式之中,从而使客体获得主体形式,所以同化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转变或改造。
与同化概念相对应,皮亚杰提出了顺应的概念。
所谓顺应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转变,顺应使主体认识图式符合客体的性质。
原有的认识图式只能同化那些与产生旧图式的环境基本相同或变化不大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图式不再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的情况,同化也就不能取得成功。
这就迫使主体运用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行图式更新,变旧图式为新图式,以新的动作方式进行同化活动。
皮亚杰认为,主体必须首先顺应客体,然后才能同化客体,否则就会遭到客体的抵抗而陷入失败。
同化与顺应是主体适应活动的两个方面。
顺应作用是主体改变旧图式建立新图式,从而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
但是改变旧图式并不是抛弃旧图式。
新图式的建立是对旧图式的扬弃,是把旧图式中和到新图式中,使之成为新图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1、学校网络设施的概况2、中学教育效率提高理论与实例分析3、网络设施在学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4、网络设施提高课堂效率理论与实践探索5、建立校园信息网络系统,营造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信息化育人环境6、建设高素质的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并以此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校网络文化,促进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与办学效益大幅度的提高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目前学校网络设施的使用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2、正确使用现代教育媒体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融入各种网络设施,探求更好的教学方式、设计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教师对网络文化的积累。
通过培训与研究,使实验教师切实掌握应有的网络技能和加深对网络文化的认识4、网络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通过研究建立校园网络系统,营造全新的信息化育人环境5、有效的中学教育的评价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这两种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的准备阶段,是完成阶段成果的必要手段。
在完成该阶段对于目前网络设施的使用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调查法。
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当前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运用的掌握情况,了解目前中学教育与网络文化的结合情况,网络设施的使用情况,了解参与实验班集体学生的网络文化积累水平和课程教学相关的知识储备情况等,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完成准备阶段另一目标,撰写研究计划则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
根据课题要求,认真阅读研究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查阅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资料、书籍和核心组的相关资料、文献。
根据以上对目前网络设施的使用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2、课堂观察法此法主要适用于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以课堂观察法为主,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听课”。
新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常听课学习,带教教师指导实习教师需要通过听课的形式来提高业务素质。
同样,听课也是教学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基于课堂教学,从日常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点滴行为来探究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及其针对教材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情况,从而更直接、客观地观察、描述课堂教学现象,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教学案例研究法此法主要适用于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教学研究中的案例就是对一个有趣论题的生动再现,它具有时间、人物、地点等,并按一定的结构展现。
我们形成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观察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案例的搜集必须是源于课堂教学的生活,是真实的。
同时,搜集的案例又要是高于教学生活的,这样的案例才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的研究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4、经验总结法此法主要适用于课题实施、结题阶段。
课题组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课题的研究也并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
因而整个研究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定期总结是整个课题得以正常开展的一个关键。
分工合作探讨,定期组织研究活动,在交流合作中共同进步,推进研究进程。
5、统计与分析法这是课题结题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对各方面的信息加以统计并分析;再分阶段、分项目对各组之间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最后总结统计研究成果,分析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完成课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计划,准备研究实验材料,组织研究力量,完成目前网络文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形成以研究计划和调查报告为主的阶段性成果。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阶段主要目标是实施方案,实践验证。
本阶段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组织教法与学法的交流,对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调查和重点分析;进一步改善研究环境,丰富校园网中的资源,共享教学信息。
建立学生论坛和教师论坛,共同探究网络文化对教学的影响。
创建资料库,包括理论资料、教学课件、添置图书、工具书、应用软件等;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撰写阶段研究成果的经验总结、论文,并收集整理相关实验资料作好分类整理工作,组织阶段成果展示。
阶段成果的形式主要有:论文、案例集、课题中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