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
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
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
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
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
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
国共自不用说。
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
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
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
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
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
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
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
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
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
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
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
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
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
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
毛一意孤行要打锦州,事后都说毛棋高一着,战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战略问题,林彪和中央军委(主要是毛)电报上谈了半年。
林彪之前之所以由于不打长春,是想对长春围点打援,可惜东北剿总卫立隍不上当,怎么都不派人解围长春。
没有绝对优势林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
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赌徒,五五开,林彪才不干呢。
稳扎稳打,东北这块肥肉早晚是林的,没的跑。
后来林见长春不好打,就在犹豫中南下北宁线围攻锦州,寻找战机。
这个过程中林彪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吃下锦州。
为什么呢,因为一打锦州,就让东北决战提前到来,锦州绝对是个火药桶,锦州是东北的门户,以蒋的性格,绝对不肯把整个东北和60万大军白白送给林彪。
会从葫芦岛增兵,另外关内傅作义兵团30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增援,另外仅仅在关外,林彪还要分兵继续围困长春,防止郑洞国突围,以及沈阳卫立隍驰援。
关外还有廖耀湘10万机械化精锐兵团,需要林彪对付。
补给方面,林彪南下北宁线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甚至辄重部队汽油只有单程的,只能打赢,打不赢的话,汽车,坦克,重炮等等辄重全部要丢给国民党。
所以正如林彪所说: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
攻打锦州事实上就成了毛和蒋的一个大赌局。
本来蒋在东北已经输红了眼,要在最后一注跟毛赌身家,结果毛同意了,林硬着头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
林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整个东北林彪兵力数量占优,但在辽沈战役尤其是攻打锦州战役中兵力是吃紧的,可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后来就有著名的也是最为惨烈的塔山阻击战。
三大战役为什么辽沈战役最困难,就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是占优势的,海空优势,装备优势,兵力优势。
从来不说狠话的林彪对负责防守塔山的四纵下了死命令:只许胜,不许败,拿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们的脑袋。
另外,林彪本来想用六个纵队攻锦,不得不抽出一个作为总预备队。
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战绝对优势,战斗一呈胶着状态,那后果不堪设想。
林彪可能一生改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会少一个上将,多一个战俘—陈明仁。
事实上战斗一打响,正如林彪所料,侯镜如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战役前,廖耀湘西进兵团已经攻占了彰武,切断了北宁线,彻底掐断了林彪的补给线。
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锦州还是南下营口中间犹豫不决,对蒋的命令阳奉阴违,率领十万大军“武装大游行”,给了林彪机会。
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换成邱疯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无能只要听命,林彪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整个锦州战役,林彪虽然赢了运气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义出兵东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犹豫西进,假如国民党烟台增援的39军不是由于风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时赶到塔山呢?当时塔山防线已经快守不住了,事实上侯镜如军团已经几次突破塔山防线,但是由于后续部队跟不上,让缺口又补上了。
当时塔山防线就是一个中国的凡尔登搅肉机。
后来又有人纂文说,塔山共军已经兵力不济,路过一个团是执行其他任务的,临时拉上去打,才顶到锦州城破那天。
锦州拿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毛赌胜了,蒋彻底败了。
双方都明白锦州就是一块多米诺骨牌,问题是向哪边倒下。
现在是向国民党方面倒下,随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一下子就没有大仗可打了,中国大陆比军委预计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顾辽沈战役,最无能的就是廖耀湘,十万大军无所作为,结果让林彪在攻打锦州结束后第六天就给包了饺子。
如果说他想保存实力,那就在锦州大战时直扑营口也好,起码也算为国民党留下了一些精锐。
林彪后来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阳也好,下营口也好,五天前干什么去了。
廖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林彪这么厉害,攻打锦州后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这个王牌,而且是一口吃掉。
当时战役前让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这个廖耀湘兵团,林曾对同意军委意见,坚持攻打锦州的罗刘说:“以一个纵队阻敌一个兵团(廖兵团),谁有这个把握”。
所以林在攻打锦州过程中对付援军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战略。
不会有这个锦州战役。
一家之言,不值一唏,如有不当,请方家斧正。
你这个评论是站在宿命论的角度上思考,而不是正规的军事思维,我来说说为何从原理上说攻打锦州是必要的。
之前东北野战军攻打长春非常艰难,伤亡巨大,因为长春有日伪时期大量坚固的工事以及国民党优秀将领郑洞国的正确指挥下的10万守军,硬攻长春虽然终究能够攻克,但是得不偿失,恐怕要丧失数万最优秀的攻坚战的一线官兵。
(守军本身不需要很好的兵就能杀伤很优秀的进攻军)最关键的就是白白把几十万可机动的野战军拖在东北无法支援关内战场。
无论是毛润之还是蒋介石或者冈村宁次,都看出东野的根本出路在于南下纵深攻击锦州,彻底封闭东北国民党军。
这样国民党军在东北无论有多少都可以歼灭,而且是迅速彻底地歼灭,不论其本身有多么精锐和装备精良,工事多么坚固。
从军事学原理上讲,锦州是国民党军的战役重心,只要锦州被攻克,无论其余东北国民党军本身如何做,都会遭受震撼性打击,战役马上就会重大转折。
事后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一个效果:锦州攻克后,其实四纵也放弃了塔山,放手让敌军锦西-葫芦岛兵团(侯镜如的西进兵团)占领了塔山,但是侯镜如兵团听说锦州被攻克后,立即缩回了葫芦岛,改取守势,无心北进,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林彪会接着打锦葫。
最后撤退了事。
第二个效果:锦州被攻克后,长春10万守军军心大乱,立即投降。
第三个效果:廖耀湘兵团有5个军,也是军心大乱,无所适从,丧失了目标,没正经地野战,就迅速崩溃。
第四个效果:沈阳守敌15万一样是精神垮塌,粮弹充足而不战自溃。
我们事后看来强攻锦州,造成这四个效果,因此东野出动主力侧敌南下不惜一切攻取锦州,是很有必要的吧?冈村宁次宁次并不是傻瓜,早就预见到锦州失守会有这个后果,建议何应钦让蒋介石把全部东北机动部队收缩到锦州和营口两点避免被歼,还可以继续顶住东野不使其入关。
可惜蒋介石出于政治需要不听。
东野有70万大军,携带15日的粮弹,南下攻打锦州以及阻击廖耀湘兵团和侯镜如兵团,兵力是足够用的。
比方:塔山阻击战,我军4、11纵参战兵力约7万多,国民党约10万,但双方炮火相当,我军甚至在有些地段略占优势;而且侯镜如此时已经三心二意,不肯死打硬拼,也不肯迂回穿插。
这样我阻击部队压力并不很大,何况背后还有个一纵(后来的38军)在高桥做总预备队,这时候东野主力纵队至少4万人马,一纵得训练和火力都不亚于国民党五大主力。
这种兵力部署塔山还守不住的话,东野下课算了。
再看廖耀湘那边,廖耀湘打滑头仗,硬是不敢直接冲击锦州战场,搞占领彰武切断后勤线这种间接战术。
表面上看黑山阻击战也很激烈。
但是东野对于廖耀湘兵团采取正面10纵硬顶,而在廖耀湘兵团右翼和侧后放了5纵和6纵(欠17师)箝制,迫使其不可能全力进攻。
因此这一个战线上,我军也是3个主力纵队(欠1个师)牵制廖耀湘5个不满员的的军,在几天之内限制其活动,把握也是很大的。
为了夺取战役重心锦州,虽然冒些险,但是有东野雄厚的兵力和正确的指挥,风险并不大。
夺取锦州乃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林彪本位主义严重,不敢硬拼,913后批判他右倾保守是不冤枉的。
按照战役学的理论,对于战役重心是一定要全力争夺,可以尽快达到震撼性效果,并且加速战役转折的到来。
看蒋介石的应对:上策确实是按照冈村宁次的意见,收缩撤退,下狠心放弃地盘以及长春的10万兵马。
但是在实战中,蒋介石的战役构想大体上也是正确的,集中兵力两路对进夹击东野围攻锦州的主力,这个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执行中出了问题。
也就是东西2个兵团兵力都不太够,而且2个指挥官执行战役企图都不坚决果断,没有理解锦州对于全局的意义,也是仅仅从本兵团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导致出实战中,攻不克,守不住的恶果。
华北傅作义其它方向可暂取守势,侯镜如兵团,应该是加上傅作义的主力军全力以赴东进,兵力最好有20万人,对塔山我军形成压倒性兵力优势;而廖耀湘兵团也需要加强几个军,达到18万人,坚决援救锦州。
沈阳只留下1-2个弱军守城。
如果这样做了,蒋介石的战役构想才有可能实现。
不过这就牵扯到国民党腐败的体制问题了。
作者:隰楚时间:2007-10-17 14:13:24战争是讲究结果的,即便是险中求胜,毕竟还是胜了。
辽沈战役有一种赌博的味道在里面,当然如果从正面理解也可以说是有魄力的表现。
记不清是哪一位军人(好象是粟裕)曾经说过,天下没有百分之百把握打赢的仗,能有百分之三十的把握就应该打。
平庸的指挥者和高明的指挥者差距或者就在于此。
如果万无一失才敢行动,我想,官渡、赤壁之类的战役,是不会发生了吧?辽沈战役利用了时间差,林彪在锦州南北都设置了防线,以阻击来援之敌,同时以主力攻击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