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小儿垂钓
执教者玉斌课时第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小儿垂钓》是冀教版第四册第八单元第一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
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
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学
情分析
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一类字“遥”。
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
法目标
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策略与设计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
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
”着力体现三个方面;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说明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
教师深情并茂的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
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
注
明
每
个
环
节
预
设
的
时
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3分)
师:这是一幅画,画里面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请你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读好了吗?找四名同学一个人读一段,谁愿意来?
请一位读的较好的同学来当小老师,你读一段,其他同学读下一段。
明白了吗?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中的情景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唐代诗人胡令能,学生看幻灯片
读故事。
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通过男女生PK,
学生积极记忆诗句
男女生配合,从诗句中记忆意思。
先从小故事中了解大概的诗意
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得好习惯。
激发学生背诵诗句得热情。
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他用短短的28个字就概括了这个古诗,写下了一首诗《小儿垂钓》。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古诗。
(板书)(讲解垂字,师示写)(齐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引导背诵(15分)
1.自由读古诗。
拿出笔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勾画出来(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与习惯)。
2.同桌之间相互读,解决字音。
读诗给你的同桌听,解决字音问题。
3.生提出有疑问的生字,师生共同解决。
(师出示课件捡苹果检查生字,发现“遥”没有进去篮子里,讲解一类字遥、字音、联想其他形近字、组词、生观察字的笔顺、师示写、生书空、生练习写)
4..找生读(注重字音)
. 看来这样的读书要求对你们简直是太容易了,我提高点难度考考你们,这样可以读吗?(课件出示去字的古诗)
(1)去8个字。
(女生读)
(2)去12个字。
(男生读)
(3)全部去掉。
(找生背)
三、细读比对,深入感悟(13分)
1.老师看到有很多同学都能背下这首读了,你们真厉害,那你们还记得老师最开始给你们讲的故事吗?我们男女生合作。
请男同学来读一句古诗,女同学来读一段的故事。
读古诗又读故事,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2.可是你们知道吗?读书有三道“心道”“眼道”“口道”,最高的境界就是“心道”,只有你的心和作者的心,心心交融,才能真正体会到古诗里面的情感。
现在如果你们就是胡令能,你喜欢这个小孩子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诗中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通过老师
的讲解细细品味诗意了解稚子的可爱。
再次从稚子的动作中品味其活泼可爱。
学生品读出稚子的聪慧,练习诵读。
学生兴趣表演。
学习从重点词语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师:我们来一字一句品味稚子那童真、童趣。
(1)(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头”是什么意思?猜想一下,他为什么会蓬头?品出儿童的可爱、淘气;
(2)(出示:)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演“侧坐”,来品出小儿天真,可爱。
(3)那么在读到这么可爱、活泼的孩子时要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轻松,愉悦)
生读一、二句。
(指名读、两同学配合读)
(4)过渡:从小儿垂钓的姿态及垂钓的环境的选择来看,仿佛一切都天衣无缝、万无一失了。
偏偏这是来了一个不识趣的问路人。
(5)(出示:)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面对路人的问路,小孩是怎么做的呢?(遥招手、不应人)请学生做做“遥招手”(师适时指导)品出乐于助人。
师:“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不回应路人)此时小孩正在干什么呢?(钓鱼)可见,小孩做一件事非常的?(认真)
师:从三、四句看,你还能看出孩子的什么特点呢?(如果生答不出,师引导,这么认真钓鱼的小孩,在听到路人大声问路时,怕惊吓到鱼儿,瞬间做出了“遥招手”,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孩子?(聪慧))
(6)所以我们读孩子这么认真做一件事时,我们的语速可以稍微慢点。
生读。
3.找生通读古诗。
五、表演古诗,情感升华(6分)
师:那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来玩个游戏怎么
样?我们来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小儿垂钓》来演
一演吧。
谁愿意来当一当演员,请两名同学上来。
(向一名同学借一下椅子)
师:你们俩如何分角色的?谁是小孩,谁是
路人?好,找好位置了吗?《小儿垂钓》一分钟
剧场,海选演员,现在开始!
生表演。
现在请同学们带上我们心中一幅幅画面,想
着我们心中的那个小孩,一起来吟好这首诗。
课
堂
小
结 2
分
钟
师:我们今天的课也在吟诗中接近尾声,课下你们有兴趣可以收集一些同类的古
诗,比如:袁枚的《所见》、,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可以自己读一读,也可以读给伙伴听一听,读给家长听一听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布
置
作业
1
分
钟
1、把这首诗背给父母听,把它编成小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2、完成一幅诗配画的作品。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天真、可爱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聪明、乐于助人 教学这首古诗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我在备课时就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现诗歌。
在轻
松活泼的表演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
反思之情,还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这是我很满意的地方。
当看到孩子们有模有样、入情入境的表演时,我很兴奋。
说明孩子们学得很投入,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的。
根据我们古诗词教学六部曲的策略,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
比如,我们还有一个“唱”的环节,给孩子们拟定或者孩子们自选一个合适的喜欢的调子,把我们的诗词填进。
这一点可以后续补充。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发挥每个孩子的主动能动性。
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从家长的反馈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真的很喜欢这首儿童诗,从孩子们的诗配画中作品,看着孩子们自创的画面,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听课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节课引领了我校古诗教学的模式,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古诗教学首先得设计出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版本,只有学生乐学了,老师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得课堂灵动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