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做教书匠》有感范文1600字
近一段利用闲暇时间,读了苏州市学术带头人——管建刚所着的《不做教书匠》一书,结合自己从教十多年的工作经历,颇有一番感触。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实想想教师自己,也应该对应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丰富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责任感,这个家庭就注定不会幸福;一个人没有了工作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
我到山桂中学任教才三个月,就已经被身边一些教师的工作精神所感染、折服、感动。
比如高一级组的z等一大批教师。
这些教师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加班加点的工作。
观察他们,虽然整天忙碌、但笑容整天挂在脸上。
我认为:这些教师的一言一行已经和山桂中学的教育融为一体。
山桂教育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是山桂教育的事。
正因为山桂中学有一大批像他们的教师群体,山桂中学的教学质量才能从弱变强,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拼搏,山桂中学所取得的成绩也逐渐被全社会认可,学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这批教师就是山桂最可爱的人。
从这些可敬可爱的教师身上,我要学习他们对工作高度
负责的精神,在教育中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不做机械重复的事,把教育做出灵气;不做不动脑子的事,把教育做出思想;不做人云亦云的事,把教育做出个性;不做应付检查的事,把教育做出实效。
这四点作为我以后工作的座右铭,时刻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工作,努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不是有知识就能做好一名好教师。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对教育本身具有深刻的认识,能够把握教育规律,合理运用教育手段,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给予关注和思考,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并且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在教育中勇于实践与创新。
我想:要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的认可,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今年的11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间,z同学告诉我,昨天晚修回到宿舍后发现棉被不见了。
我听了他的讲述后,分析到:第一种可能是同学与他开玩笑,把他的被子藏起来了;第二种可能是是否因为棉被叠的不够整齐,被舍监拿走了。
为什么分析这两种原因呢?跟他本人的性格与生活习惯有关。
他本人性格开朗,平时喜欢开别的同学玩笑;但个人生活习惯不太好,床铺不整、被子凌乱,经常被舍监登名警告与扣分。
听了我的分析,他也非常认可我的判断。
我告
诉他:中午放学后去找舍监,看是否在舍监那里。
如果不在舍监那里,很大的可能是同学把他的被子藏起来了,那就去熟悉的宿舍找一找。
事情转眼又过了两天,他又找到我说被子依然没有找到。
这时我意识到这确实不是一个开玩笑的闹剧,问题严重起来。
但在宿舍丢失被子也确实是很稀奇的事情。
我问他晚上是如何睡觉的?他说:借了同学的被单,再加上自己的被单,晚上睡觉将就一下也能过得去,并且马上到星期六了,准备从家里拿一床新被子。
舍监那边早就行动起来,在年级、学校共同努力下,最终查明了原因,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反思整个事情的过程,虽然我没有什么过错。
但还是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教育无小事,要事事重视,事事放在心上,及早处理,化被动为主动;及早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工作,防止引起家长不必要的误会。
如果教师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就很难教好学生。
只有爱学生,我们才有教育学生的权利。
刚接手高一班时,有一个叫z的女同学。
经常犯一些小错误,诸如警告、扣分。
面对这样的学生,从内心谁都不会喜欢。
我想:她作为一个山桂中学的正取生,在初中时是所谓的优生,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的缺点。
于是,我先找她宿舍的学生了解情况,得到的信息更让人吃惊:她经常不在学校饭堂就餐,有时饿着肚子上课,身体有病了也不愿去医院看
病。
对这种情况,我感觉比较棘手,认真思考后,做了以下的工作。
1、及时家访。
农历八月十六日晚上,我驱车到了z同学的家中,见到了她的妈妈。
了解到这是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现有三个小孩读书。
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爸爸打零工维持,家庭收入非常不稳定。
加上重男轻女的观念,父母本来都不支持梁灶喜同学读高中,高中的学费还是靠自己打暑假工支付的。
2、返校后,找z同学谈心:教育她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但不能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就以不吃饭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
如果生活中有困难,可以随时告诉老师。
老师将想方设法帮助她解决困难。
3、带她到三乡医院检查治病。
一系列的教育与帮助,使她切身感受到老师是在真心帮助她。
从此以后,她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宿舍中能注意自己的行为,学习上也变得主动。
通过这个学生的教育,让我深深感觉: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真心帮助学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展望未来:不只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学生的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学生的基础,更关注其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