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博物馆导游词【篇一:河南博物院导游词】河南博物院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是由我国中科院院士齐康先生主持设计的,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

是集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及博物馆。

在2003年召开的第18届客属恳亲大会上,与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并成为中国四大博物院。

在绿草如茵的院区内,共分布大小建筑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传说大雨时讲天下分为九州,又铸了九个代表权利的鼎。

从此历史上便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整个主建筑从空中鸟瞰的话,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两侧的配房好像大鹏的翅膀,展馆的俄大门就像大鹏的头。

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恰似大鹏的尾巴。

这一切都寓意着河南会飞速发展,河南的明天会更好。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大的雕塑,它既是中央大厅的装饰物,同时也是河南古代文化的象征。

我们看到一个人推开两只大象,他寓意,人类的出现占领了长期被野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

我们知道河南简称豫。

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牵着大象。

这就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还有大象出现。

后边的壁画,最哦上方漂浮的朵朵白云是由甲骨文和青铜器花纹组成的。

两侧大门上分别绘制的是龙门石窟中的卢舍纳大佛和迄今为止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开封的繁塔。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3万余件,在长出的3000对件文物中,向中华第一笛,中华第一龙,莲鹤方壶,云文铜禁等都堪称国宝。

下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华第一龙。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为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之中华民族的总图腾,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顶礼膜拜。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龙图案。

龙用蚌壳摆塑而成,身长是1.78米,造型生动,腾跃预飞。

与之相对的是虎的图案,身长1.37米。

不过这是复制品,真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虽然说这是复制品,但这些蚌壳还是6000多年前的。

旁边这张图片是当时出土时候的照片,中间是墓的主人,身高1.84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84米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三皇五帝中某个人的墓葬,但镇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毕竟这个时候的历史是没有文字记载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个人的身份地位是相当的高。

又因为该图案的摆放方式,与古代天文学中“东青龙,右白虎”的说法相符,所以不少天文学家认为,这一组墓葬可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幅天象图。

龙的起源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史,在地域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华第一龙发现与濮阳,也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分不开的。

【篇二:河南博物馆导游词】河南博物院导游词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建筑的外形呈覆斗金字塔状,其建筑灵感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外形,内部分为三层。

其中的“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共设有七个展厅,分为五个部分,即: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北宋、金、元时期。

此外还有古代玉器展厅、工艺品展厅、楚国青铜艺术馆、华夏渊源展厅和中原丰碑展厅,平时也有临时的展出,例如书画展、摄影展等。

我们现在所在的一楼大厅,可以看一下正中间的这个巨型雕塑,它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简称“豫”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豫”字是由“予”和“象”呈左右结构组成,“予”就是人。

这里中间的这个人和两边的象,也正是“豫”字的象形写法,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状,就好像是开启“华豫之门”,迎接天下宾客,再者,这好像是一个人和两只大象搏斗的姿势,也暗含着“人定胜天”的寓意。

在这个巨型雕塑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景的,两侧还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

大家再看脚下的这个特殊的图案,说它特殊,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和我们经常见到的道家阴阳鱼的图案的非常相似,这个就是道家阴阳鱼图案的前身——浑圆太极图,这个图案,浑圆一体,呈向四周辐射状,也暗示了的中原者的天下的含义。

下面我们从河南古代文化之光的第一个展厅——原始社会开始: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距今已有8000——6500年的裴李岗文化,黄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距今几十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还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是形成文明社会的重要条件,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个模拟场景就是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锄耕农业。

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工业相继产生,先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

人类从打制石器也逐渐的向磨制石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表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

石斧、石镰和石铲的作用与我们今天的几乎是一样的,石磨盘长68cm,石磨棒长58cm,主要用于稻谷的脱壳,1978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陶鼎,叫做乳钉纹红陶鼎,1977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它表面的这种纹饰叫乳钉纹,在以后很多的陶器和青铜器上都有应用。

定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锅的应用,这个鼎通高22cm,口径23cm,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手工制作的,首先搓泥成条,盘制成胎,烧制而成。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一件非同一般的展品,这就是我们刚才在模拟场景中看到的“骨笛”,这件文物1978年出土于漯河舞阳贾湖遗址。

它是用仙鹤的腿骨制作而成,长23.1cm,因为是仙鹤的腿骨,所以它的两端粗细不一,这样就导致了音调的难以调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它的二、四两个孔旁边还有两个小孔,以调节音阶,1987年11月3日,经中国音乐研究院测音发现,它可以吹奏出六个音节,甚至有可能是七个音节。

骨笛的出现表明了古老艺术的出现,艺术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的形象表述,在河南出土的原始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品,也包含着神秘的宗教色彩,透射出原始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与畅想,有些所达到的艺术成就震惊中外。

这件展品叫做双连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1972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市大河村,通高20cm,以泥质红陶作成两壶并联,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似于橄榄型,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

是一种饮酒器皿,使用时两人共执此壶,同时饮用。

这种饮酒习俗在现在的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它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紧接着我们看到的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多为彩陶,器物身上的花纹各不相同有鱼图腾、鸟图腾、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拜和天文崇拜。

从这些图腾崇拜中我们不难看出,仰韶彩陶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其绘制出的图案,有许多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接下来这组展品是仰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组,这是1987年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龙虎图案”,因为它把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中华第一龙”,出土地濮阳也因此称为“龙乡”。

这是一组仿制品,出土的时候,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1.84米,在其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

左侧为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

右侧为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

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如下山猛虎。

在其脚的下方,还有用蚌壳摆放的北斗七星的图案,这一组展品的摆放位置正好与我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相吻合,这也正体现了古老的星象和方位意识。

此后我们看到一件很是不起眼的文物,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块儿铜渣,这块铜渣出土于周口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长1.3厘米,断面近正方形,铜绿色。

证明在四千三百年前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这是人类物质文化由石器向青铜转变的物证。

和铜渣紧挨着的是两节陶制管道,这就是当时的排水管道,和今天的排水管的外形和相似,每节长35—45厘米不等,直筒状,一端有榫可以套接。

出土时成北高南低状,易于向外排水。

如果说铜渣的出现划开了陶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那么这两节排水管道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将有穴居生活走向了城邦生活。

人们便告别洞穴生活,建立起最早的村落。

从半地穴式房子到原始城邦,居住条件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建筑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婚姻及组织结构的发展。

走出这个展厅,我们就走出了原始社会,下面我们来到下一个展厅,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历史时期——三代辉煌——夏、商、周。

上一个展厅我们说到人类有穴居走向了城邦定居生活,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宫殿模型,原址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占地一万平方米,四周有长廊相接,形似我们现代的四合院。

在二里头的遗址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其中也有一部分青铜器,也体现了青铜工艺的逐渐成熟,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叫做铜铃,据考证,它是当时的一件乐器。

此后我们间接触到下一个奴隶王朝——商朝,商朝历经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四百余年,由于受到政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频繁迁都,多在河南境内,郑州也是当时的重要建都之地,现在还可以在商城遗址上看到当时的土城墙,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郑州的二里岗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器和青铜器,因为商朝饮酒成风,这些文物也多为酒器。

商朝后来建都于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地区,在安阳地区发现了大面积的商王朝宫殿遗址,同时在安阳的小屯村也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无穷变化,就迷信于占卜,首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把要占卜的内容刻写在上面,然后放在火上烧,根据骨表面烧裂的裂纹走向以断定事情的吉凶,最后把推测的结果也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中记录的内容的形式。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其中保存了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资料。

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基本反映了我国古文字的造字规则——“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瓷器,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象征,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

中原地区出土的瓷器花纹繁缛,形制美观,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以及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施有青釉的瓷器,为我们找寻瓷器之渊源提供了线索。

现在我们看到这件文物叫做原始瓷尊,1955年出土于郑州商代墓葬中,它是用高岭土烧制,烧结温度高达摄氏一千度以上,表面施青色薄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瓷器,这也是把它称为“原始瓷尊”的一个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