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科普文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 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7.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 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透彻。
8.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对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 释,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内容能够理解得更加明确。
【审题指导】 1.文章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达到风趣幽默的说明 效果的?请简要分析。
调查显示,有 60.12%的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中的一 员”或“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仅有 28.15%的新生代农民工 平时与城市居民有交往,其中主要交往对象为“当地人”的只占 8%, 大多数在城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友圈仅限于同乡、同学、亲戚 和同事。
2.这三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作者采用这一手法具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 3.学会因题读文,搜索关键信息。科普文是 为了普及科技知识的。对这类文本的考查,题
读 目往往直接切入文本的实质内容,比如科普文
方 的手法等,可以根据这些题目的提示或要求,
法 搜索文本关键信息,筛选整合,理解分析。
题型一 赏析科普文语言 分析科普文语言特色的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 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 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 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性、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性等各方 面品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 的特点。
【答案】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手法。通过 一系列的数字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又用作比较的手法,将 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对比、将自身的愿望和做法进行对比,说明他 们的变化与特点。
题型三 把握科普文结构 【审题指导】
1.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设问 2.本文为什么从××事的破坏写起? 方式 3.作者在文中详细描述××现象的目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 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 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 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 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 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 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 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 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方式前卫,对高档、时尚商品有 强烈的消费欲望,休闲消费显著增加。调查发现,将近 100%的新生 代农民工拥有手机,很多人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他们虽然很关心城 市发展,热心建言献策,但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有 62.19% 的受访者未参加过各类社区活动,88.65%的受访者未参加过选举活 动。
的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 审题 1.明确考查的类型。 要点 2.明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答题规范】 1.局部布局(段落)的分析: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运用了哪些材料,是如何运用的。如下面的 “即时微练”中,第③段详细介绍从唐代到清
答题 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做铺垫。 思路 2.整体布局(全文结构)的分析,即文章是如何
设问 方式 2.这篇文章某段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有什么好处?
3.这段文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 效果? 1.抓住题干中的“手法”或“效果”之类的词语, 审题 确定题型。 要点 2.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确定是哪种手法或哪几 种手法。
【答题规范】 第一步,根据文本内容和提问的 暗示,确定文本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 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 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 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 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 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籽时机, 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 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 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 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 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 《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 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 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 艺术加工的山水。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 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 变。
题型二 分析科普文表现手法 科普文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 化,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更具体,更详细。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科普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 文 (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 章 特 (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 递进式等。常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阅读时 点 要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特别是关联词和 代词。
1.快速浏览文本,捕捉文章话题。科普文有明 确的写作对象,是哪一领域的科技知识,有关 什么问题的报告,这是首先必须弄清的。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运用 阅 了什么方法,具有怎样的特点。 读 方 2.注意语言特色,关注文体特征。科普文有 语言准确的要求,因此要特别留意那些起限定 法 作用的词语和表示各种判断的副词,注意语言 的严谨、准确;同时科普文有语言生动、形象 的要求,因此还要留意科普文的文学性、形象 化等特点。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各段落在文中有 怎样的作用。如下面的“即时微练”中,第③ 段从整体上看是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
1.对文章局部布局特点的分析,从 内容和结构角度思考作答。 答题 2.对整体布局特点的分析,要关 方法 注整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结 构还是其他结构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专题十三 实用类类文本阅读 ——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
第3讲 科普文ຫໍສະໝຸດ 科普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 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 定 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严密 义 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于一体,使读者在 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科普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 说明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 文 分析文章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 章 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 特 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 点 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文本的内 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 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答题 第二步,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表
步骤 现手法的作用,注意手法本身的 作用和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人群中,有 51.36%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高 中(含职业教育)以上学历,学历较老一代明显提升。52.43%的新生代 农民工对未来发展有信心,对工作的选择从以经济为主向发展前景转 移。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家庭生活压力小,凭兴趣选工作,吃苦 耐劳精神下降,对工作挑剔,满意度低,愿意到工作轻松、地位高、 有趣的岗位,所以跳槽频率高。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 率是老一代的近 6 倍。
2.引资料:可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 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 明事物的特征,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数字:能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最精确、最科学、 最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5.分类别:依照事物的种类逐一加以说明。好处是条理清晰、 一目了然。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 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 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 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 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 的砂岩。
【审题指导】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设问 2.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
方式 简要分析。 1.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语言特
审题 色”“赏析”之类的词语。 要点 2.分清赏析语言与理解语句含意,科
普文一般是赏析而非理解。
【答题规范】 1.抓关联词,体会语言的准确严谨。如看到“首先”, 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唯一条 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等。 2.抓指代词,体会语言的简洁明了。如文中有“这是
3.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 法来自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 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
答题 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等,阅 思路 读时要体会代词“这”指代的内容和语言的简洁。
3.抓描述性词语,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科普文中常 有一些描述性的词语,这类词语可以帮助读者克服阅读 障碍,在自然轻松中获取相关知识。 4.抓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