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

介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

1979年5月在葡萄牙第一次国际介入放射学学 术会上作了专题介绍,当时38个国家参加,此名 遂为国际学者所接受。
我国对介入放射学的解读
我国对这一名词翻译也不一样,有手术性放 射学、干涉性放射学、介入性放射学等,台湾同 仁们称之为治疗性放射学。其中以介入性放射学 含义较广而含蓄,而有介入于内、外科及放射学 之间的意义,又可认为是介入于临床、介入到治 疗领域等意思。
三大临床学科:介入医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去了头 挖了心 剩下肚子还要分
介入治疗的技术革命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 经皮血管内栓塞术(TAE) 动脉内药物灌注术(TAI) 经皮穿刺体腔减压术 经皮针穿刺活减术 消融术
设备 (导向)
X线
DSA
超声
CT MR
具有外科手术的特性 具有内科治疗的机理 具备影像诊断的综合知识 特有的导管、导丝等操作技能 覆盖全身各个系统 独立于内、外科的第三学科
安全 、无毒 、价廉,常 用于控制出血
碘化油
液态 ,末梢性栓塞 剂,20-50µm,具有 亲肿瘤性 ---肝癌, 鉴别诊断。
螺圈 (Coil)
永久新栓塞剂,中央性栓 塞剂
标准弹簧圈 微弹簧圈
机械可脱性coil 电解可脱性coil 液体 coil
液体栓塞剂
鱼肝油酸钠 :静脉硬化剂,溶血作用,
血小板聚集作用
氰基丙系酸正(异)丁酯:NBCA(IBCA) 无水酒精 :永久性栓塞剂
可脱性球囊
乳胶球囊 硅胶球囊。
栓塞技术
入路 上入路:颈A、腋A、肱A 下入路:股A、腘A
栓塞技术临床应用 治疗血管性疾病 治疗肿瘤 消除病变器官的功能 控制出血: 外伤性出血 医源性出血 肿瘤出血 溃疡出血
穿刺步骤
导管栓塞物质:
无毒 ,无致畸、无致癌

无抗原性

易注射

不透X射线
时间
吸收 部位
分类
短期 :48 h内吸收 中期 :48h~1月吸收 长期 :多为半年以上吸收 可吸收 不可吸收 中央性栓塞物 周围性栓塞物
自体血凝块
24~48h,短期 ,可吸收, 控制出血。
明胶海绵 2~4周 ,中期 ,可吸收,
介入放射学的概念
在医学影像设备监视导向下,利用较小的创 伤手段,达到以诊断或治疗为目的,集影像诊断 与微创治疗为一体的学科。介入放射技术即是诊 断方法又是治疗手段,简便、安全、有效、创伤 小、无痛苦。
介入性治疗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成为一 门崭新的介于传统内科学和外科学之间的临床学 科,被称为现代临床治疗学中的第三大诊疗体系。
介入放射学的优点
具有微创性 可重复性 定位准确 简便易行、疗效高、见效快 并发症低 、适应证广 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
设备(器材)
穿刺针 导丝 导管(标准导管;微导管)
药 物
对比剂
血管扩张剂 血管收缩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前列腺素 加压素
经皮穿刺 送入导丝 交换导管
Seldinger技术
介入性治疗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 临床各个科室、各个系统。 主要包括两大类:
1、血管性介入治疗 (血管内)
2、非血管介入治疗(血管外)
肿瘤介入治疗 动脉血管系统 静脉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妇产科疾病 男性疾病 神经介入治疗 心脏介入治疗
1、骨科运动系统 2、气管、支气管 3、食道、肠道,肝、胆、脾、胰 4、泌尿系统(前列腺) 5、经皮器官穿刺活检
腹腔动脉造影术
肠系膜上动脉
肝动脉
胃左动脉造影
左半结肠动脉
巨块型肝癌 肝动脉造影显示肝右叶巨块型肝癌,
栓塞治疗两个月后CT报告瘤体缩小,DSA 复查肿瘤供血动脉已闭塞。
肝动脉造影表现
注入碘化油乳剂后沉积较好
注入碘化油乳剂后存积良好
A
B
B超
转移型肝癌
• 弥漫型肝癌
弥漫型肝癌
DSA减影显示弥漫型肝癌
注入碘化油乳剂可见存积
胰头癌转移 肝动脉造影实质期显示多个“靶环 ”
胰岛细胞瘤
直肠癌
肿瘤由肠系膜下动 脉供血,肿瘤血管丰 富,染色不均。采用 化疗药物碘化油乳剂 栓塞。
右、左肾癌DSA造影像
肾母细胞瘤的治疗
1953:SeLdingerj技术 1964:Dotter和Judkin经皮同导管成功扩张狭窄血管 1967:MarguLis提出l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概念 1976:Wallace系统阐述成为共识 1980:栓塞术、引流术、支架术
影像设备的进步 合理的设想 临床医生的支持

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迅速发展,几乎每所医院都开这方面的工作,
80年代介入发展史放射学在国内开始应用于临床。
欧美----动脉硬化
日本----肝癌
中国-----恶性肿瘤
国内现状:迅猛发展
山东省:
济宁市:
菏泽市:
问世以来即显示其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1、引进 80—90年代 2、发展 90—2000 3、赶超 :(1)肿瘤 (2)Budd-Chiari综合征 4、介入病房或科室建立,逐步普及、规范、精细、 娴熟。
介入性放射学的命名
“介入性放射学”是从外科手术转化而来, 又在诊断基础上发展为治疗手段。这种放射学曾 被提名为侵入性放射学(Invasve),手术性放射 学(Operative),治疗性放射学(Remedial), 治疗诊断性放射学(therapeutic Diangnostic)。 本词义从拉丁文转换过来,有“介入中间,爱管 闲事、插入、干涉,手术”等意思。
肿瘤的介入治疗
肿瘤治疗 适应证:
胸部恶性肿瘤; 腹部恶性肿瘤; 脑原发性和转移性恶性肿瘤; 颌面部原发恶性肿瘤; 盆腔恶性肿瘤; 骨骼和软组织恶性肿全; 严重出血倾向; 难以逆转的肝、肾功能障碍; 严重恶液质;
对造影剂(对比剂)过敏者;
并发症 血肿、感染、误栓…
肿瘤的介入治疗
(1)
理论基础:经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栓塞
*局部浓度高,对肿瘤杀伤力强。 *药物经心脏循环后,再次对肿瘤打击。 *阻断肿瘤供血动脉,继而缺血坏死。 *全身副作用少,病人能耐受,恢复快。 *大肿瘤缩小后,可二期手术切除。 *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均适用。
肿瘤的介入治疗
(2)
埋藏式灌注泵 肿瘤的射频治疗 肿瘤的碘离子131植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