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脊髓炎系指由于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脊髓疾病,亦称非特异性脊髓炎,因其病变常为横贯性损害,故又称横贯性脊髓炎。

根据症状发生发展的时间定为急性(数天内)、亚急性(2~6周内)和慢性(>6周)。

【临床表现】
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较为常见,以青壮年和农民为多。

典型病例多在症状出现前数天或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症状,或有疫苗接种史。

脊髓症状急骤发生,常先有背部疼痛或胸部束带感,继之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

典型的症状早期呈迟缓性瘫痪,伴膀胱肌直肠括约肌障碍,以后转为痉挛性瘫痪。

脊髓各段均可受累,以胸段最多见,其次为颈段,由于脊髓损害的水平、范围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其体征亦不尽相同。

胸段损害(最常见)者,出现双下肢瘫痪;累及颈段者,出现四肢瘫,颈4以上节段受累常出现呼吸困难;如脊髓损害由下向上发展,可从下肢开始发展到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肌瘫痪,称上升性脊髓炎。

【辅助检查】
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下列检查:
1、腰穿:测压力及有无梗阻现象,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TORCH、Lyme抗体、寡克隆区带、免疫球蛋白合
成率、墨汁染色、结核菌检查、梅毒抗体、囊虫补体结合试验等。

2、血清:TORCH、Lyme抗体、梅毒血清抗体、HIV、囊虫补体结合试验、免疫学检测等。

3、脊髓核磁共振:能早期显示脊髓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是诊断急性脊髓炎可靠的检查方法。

4、头颅核磁共振:了解脊髓以外的颅内病灶。

5、椎管造影:了解有无其他脊髓病变和排除压迫性脊髓病。

6、视觉诱发电位和脑干诱发电位:了解视通路和脑干病变。

7、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为下运动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依据。

【诊断要点】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情常数小时至数天内达高峰。

2、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

3、脊髓MRI:病变部位髓内稍长T1长T2信号,脊髓可稍增粗。

4、MRI或椎管造影无髓外压迫病变。

5、脑脊液改变:压力正常,细胞数大多正常,可有淋巴细胞轻度增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6、排除了其他病因引起的脊髓炎。

7、某些病例在数年或多年以后出现多发性硬化的其他症状,本次疾病可能是多发硬化的首次发病,有人统计20年中不超过半数,远低于视神经炎。

不容易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的急性脊髓炎通常病变对称且横贯较安全,髓内病变节段较长。

【鉴别诊断】
1、周期性麻痹:四肢无力不伴感觉和膀胱直肠障碍,通常伴血清钾降低。

2、吉兰-巴雷综合征:对称性下肢或四肢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伴末梢型感觉障碍,大小便一般无障碍;发病一周后开始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3~4周最明显。

肌电图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神经活检可确诊。

3、压迫性脊髓病:硬膜外脓肿或脊柱结核和脊椎转移癌等有时由于病变椎体突然塌陷呈急性起病,须与急性脊髓炎鉴别。

有原发病史、脊柱压痛或畸形、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增高等。

脊椎x线平片、脊髓CT和MRI对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治疗】
及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强体质、预防合并症、积极康复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1、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氢化考的松1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加入5%葡萄糖或葡萄糖盐水500ml
中静脉滴注,连续应用7~14天,以后改为口服强的松30~60mg每天逐步减量至停用。

也可尝试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2、维生素:VitB12、VitB1和VitB6联合应用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3、有报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急性脊髓炎有肯定疗效。

4、血浆置换疗效不肯定,但在某些个例可能有效。

5、护理:勤翻身保持皮肤干燥预防褥疮;防止烫伤;脊髓休克期尽早导尿;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及人工辅助呼吸;早期进行瘫痪肢体康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