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仓储管理与养护药品储存是药品离开生产过程处于流通领域所形成的短暂停留。
药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发生质量变化,所以药品养护是非常重要的。
药品养护是指药品在储存过程中,对储存药品进行科学保养与维护的技术工作。
一药品的储存与保管(一)药品储存与养护工作的职责:安全储存,科学养护,保证质量,降低损耗,收发迅速,避免事故。
工作流程:验收合格――交接手续――药品入库――建账――分类储存――出库手续――按批号发货――交接手续――复核。
注意事项:1. 分库要求:按温湿度要求分类储存于相应的库中,冷库(2℃~10℃),阴凉库(20℃以下),常温库(0℃~30℃)。
2. 堆放规定:堆垛应留有一定距离。
药品与墙、屋顶(房梁)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库房散热器或供暖管道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的间距不小于10厘米。
堆垛应严格遵守药品外包装图式标志的要求,规范操作,严禁倒置,怕压药品控制堆放高度,定期翻垛。
药品应按批号集中堆放,按批号依次或分开堆码、上架。
3.. 药品入库时,应按凭证核对品名、规格、数量和质量验收人员的签章4. 应做好库房温、湿度的监测和管理。
每日应上、下午各一次定时对库房温、湿度进行记录。
如库房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并予以记录。
5. 药品出库时,应按发货或配送凭证对实物进行质量检查和数量、项目的核对。
(二)中药储存的基本原则中药储存的基本原则是分区分类储存。
即熟悉药品质量特性及储存要求,按药品的自然属性分类,按区、库、排、号科学储存。
1. 分区储存:区域的划分要以“安全、方便、节约”为原则,区域可大可小,力求便利业务,便于管理,节省仓容,确保安全。
2. 分类储存:中药分类,可按中药材、饮片、中成药分三类。
其中,中药材可按根和根茎、果实和种子、花、全草、叶、藤木、动物、矿物、菌藻等划分种类。
中成药可按剂型如蜜丸、水丸、散剂、片剂、膏剂、针剂、颗粒剂、胶剂、胶囊剂、酒露剂等划分。
3.按中药特性分类:中药按其特性如易生虫、易霉变、怕热、怕潮、怕分化等来安排储存场所,以便养护管理。
4.中药分区分类储存应遵守的原则(1)药品与非药品分开存放,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存放,性质相互影响、容易串味的品种分开存放,品名与包装容易混淆的药品分开存放,整零药品应分开存放,特殊管理药品应专库存放。
(2)长期储存的怕压或发热易燃的药品应定期翻码倒垛,并加强检查。
(3)质量变异、失效药品要单独存放,按规定挂上明显标志,及时处理。
(4)退货药品应单独存放,挂上标志,及时处理。
(5)在库药品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色标管理。
待验品——黄色,合格品——绿色,不合格品——红色。
(三)按中药特性分类储存按中药特性分类储存的目的是把性质相似,变化相同的中药品种归为一类,选择合适的储存场所,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养护措施,达到保护中药质量的目的。
1.中药材部分按其储存性质分为:(1)重点养护品种:即最容易虫蛀、霉变、泛油、变色的品种,如党参、当归、黄芪、山药、甘草、杏仁、柏子仁、佛手等。
储存这些药品的仓库,建筑结构好,干燥、凉爽,四周整洁,平时温湿度管理严格,具有药品熏蒸设备和条件,保管员要及时检查质量,有效地控制虫霉的产生。
(2)花类品种:花类药材都具有不同的色泽和芳香气味。
为防止退色散味,关键是防止受潮,严格控制湿度。
库房应具备固定吸潮容器、吸潮设备,或小件缺氧充氮等方法进行养护。
(3)全草及地上部分品种:这类品种很多,由于体轻质泡,储存占用面积很大,多数品种只要自身干燥,一般不容易发生变化,可以储存在条件一般的常温库。
(4)盐腌品种:盐腌的药材,具有含盐分、易潮解溶化的特点,会造成储存场所经常潮湿不干,影响其他药材的正常储存。
应选择阴凉的库房集中储存这类药材。
储存中应采取防潮隔湿措施,控制潮解。
(5)动物类药材:主要包括动物的皮、肉、骨、甲及蛇、虫躯体,这类药材极易生虫、泛油,并具有腥臭气味,保管养护比较困难。
可采取小库房或密封库储存,四周无鼠洞、璧角无虫迹,并须有通风设备,必要时可调节库内空气、温湿度,防治害虫所进行的药剂熏蒸比一般库药多1-2次。
(6)矿物贝壳类药材:这类药材一般不受外界影响,可储存在条件较差的仓库。
(7)细贵品种:这类药材经济价值大,保管这类药材应有安全可靠的设备,严格管理,做到万无一失。
对其中易虫蛀、霉变的药材,更要加强养护。
(8)易燃品种:有些药材有遇火易燃的特性,必须按消防管理要求储存在安全地点,建筑物四周旷野,与其他库房、建筑物要间隔50米以上,并具有安全消防设施。
(9)毒性品种:其储存管理应根据国家有关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必须实行专人专柜加锁保管,建立登记帐簿,记载收入、使用、消耗情况。
毒性药材应单独存放,明显标志,不得与其他药材混杂存放。
2. 中成药部分:中成药一般按照剂型的性质特点,结合养护上的要求来进行分类储存。
(1)液体及半固体成药:如药酒、花露、糖浆、素膏、油膏、膏药等,这些药品都怕热、怕光,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
(2)一般固体剂型成药:如散剂、粬剂、丸剂、片剂等,这些品种容易发生受潮、发霉、虫蛀和泛油等变质现象,宜储存密闭库内,并采取吸潮措施,保持经常干燥,控制各种变异现象的产生。
(3)特殊固体成药和针剂:如蜜丸、糖衣片、颗粒剂等都是怕潮怕热的品种,可储存在干燥的库房。
(4)胶剂成药:这类药品的储存要求特殊,既怕潮,又怕热,过分干燥又会产生碎裂。
宜用小室密封储存,控制合适温度。
二中药的养护(一)中药储存的温湿度管理1. 目的中药仓储温湿度管理的目的是对仓库温湿度做好观察记录与分析,在掌握中药质变性能和温湿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科学管理,逐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库内的温湿度,防止中药发生质变。
2. 原因引起中药发生质变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是外界条件的影响。
内在因素主要是其化学成分不稳定性、吸水性、吸热性、被氧化和光化性、微生物(包括霉菌)的营养代谢成分等。
外界因素主要是空气、日光、温度、湿度、水分、害虫、微生物、鼠害等。
其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中药质变的主要外因。
(1)温度与质变的关系:温度对于中药的储存影响最大,一般在5℃~20℃范围内,药材成分基本稳定,当温度升高时,就易发生变异。
温度对中药能直接引起的质量变化有挥发、升华、熔化、粘结、油质分离、膨胀、溶解、沉淀、皱缩、干枯、脆裂等;温度的间接作用有虫蛀、泛油、霉变、变色、走味等。
不具备一定的温度条件,这些质变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具测定,温度在20℃~35℃时,害虫、霉菌和其他腐生菌就会孳生和繁殖,从而使中药变质。
(2)湿度与质变的关系:直接影响质变的主要有潮解、溶化、酸败、糖质分离、干枯、分化、皱缩等。
湿度对中药质变的间接作用更广泛,几乎每种质变现象的发生都与湿度有一定关系。
相对湿度在75%以上,各种变异现象易发生。
中药仓库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
温度和湿度对中药的质变作用,虽然各有主次,但是他们往往是在相互结合的条件下才能对中药的质变发生作用。
(3)中药的含水量与质变的关系:中药的含水量与其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中药发生质量和数量的变化,水分是主导的,它造成的质变主要有:虫害(例如枸杞,气温在25℃,含水量为20%以上发生虫害较严重,同样温度,含水量在16%以下不易生虫。
当归在气温20℃,含水量为25%以上发现虫害较严重,同样温度,含水量在15%以下没有虫害发生。
)霉变、潮解、软化、分化、走味、以及干裂、脆化、变形等。
3. 温湿度的调节与控制方法(1)密封法:密封法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把这个范围的空间与外界隔绝起来,对空气进行温湿度调控,从而达到防止中药质变的传统方法。
它是利用一些导热性能差、隔潮性能好或不透气的材料,把储存的中药尽可能的封闭起来,防止储存环境的温湿度发生急剧变化,减弱外界的不良影响,以达到保质储存的目的。
密闭方法运用得当,能收到防潮、防热、防冻的良好效果,有效地防止中药虫蛀、霉变、熔化、潮解、泛油、变色、走味、酸败等质变现象发生。
密闭,是中药仓库进行温湿度管理的基础措施,其他一些养护方法如吸潮法、气调法、冷冻法、熏蒸法等都要在密封条件下才能进行。
(2)通风法:通风法是利用空气自然流动的规律,或人为的机械震动产生风,使库内外的空气交换,以达到调节库内空气温湿度的目的。
利用自然通风降温降湿快,效果较好,简单易行,即经济又方便,只要掌握得当,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吸潮法:在密闭仓库内,由于潮湿空气的侵入或药材、墙壁、地面水分的散发,相对湿度超过中药材安全储存的范围,而库外气候又不具备通风和晾晒的条件时,如潮霉季节连续阴雨,或久雨不晴,为保证中药材的安全储存,就必须设法降湿。
降湿的方法主要有吸潮剂(如生石灰、氯化钙、硅胶、木炭、炉灰等)吸潮法、空气去湿机吸潮法、光电自控温湿度法等。
(二)中药养护技术1.干燥养护技术摊晾法:也称阴干法,即将中药置于室内或阴凉处,使其借温热空气的流动,吹去水分而干燥,适用于芳香性叶类、花类、果皮类等。
如陈皮、杏仁等。
高温烘燥法:对含水量过高的中药,可采用加热增温以除水分,所用方法有火盆烘干、烘箱(烘房)烘干、干燥机烘干三种。
此方法适用大多数药材。
烘干时必须掌握温度、时间及操作方法。
如介虫类药材可用猛火,花类及果皮类宜用文火。
大黄约需烘5分钟,桔梗可烘3~4小时,火力要弱些。
石灰干燥法:凡中药容易变色、价值贵重、质娇嫩、容易走油、溢糖而发霉虫蛀、回潮后不宜暴晒或烘干的品种,如人参、枸杞、鹿茸等,可采用石灰箱、石灰缸、石灰吸潮袋的干燥方法,石灰用量约占容器容量高度的1/6~1/5。
木炭干燥法:先将木炭烘干,用纸包好,夾置于易潮霉的中药内,可吸收侵入的水分而防虫霉。
木炭可反复使用,一般1个月烘干一次,霉季或雨季可酌情增加烘干次数。
例如,款冬花、红花等在每40KG的包装内夾放木炭1.5~2KG即可。
翻垛通风法:即将垛底中药翻到垛面,或堆成通风垛,使热气及水分散发。
一般在梅雨季节或药材含水量较高时采用,并可利用电风扇、鼓风机等机械装置加速通风。
密封吸湿法:目的是利用严密的库房、缸、瓶、塑料袋或其他包装器材,将中药密封,使中药于外界空气隔绝,尽量减少湿气侵入药材,保持中药原有水分,以防霉变和虫蛀。
对贵重药材若能采用无菌真空密封最好。
在密封前或密封后当库内湿度较高,或因密封程度不好,外界潮气不断侵入时,可加入吸湿剂如石灰、氯化钙、硅胶等以吸潮。
2.冷藏养护技术采用低温(0℃~10℃)储存中药,可以有效的防止不宜烘、晾中药的生虫、发霉、变色等变异现象。
有些贵重药材多采用冷藏法。
此法需要一定的设备,费用较大,故主要用于贵重中药、特别容易霉蛀的药材以及无其他较好办法保管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