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围绕着逻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应对问题,研究方法也经历着历史的演变过程。
本文以历史时间顺序为主,以逻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方法、面临问题、评价为线索,对逻辑学的发展演变脉络做一次梳理。
以期明确不同逻辑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研究逻辑学的发展特点和方向。
本文作者认为,和其他学科一样,逻辑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因为不足而发展,本文思路也是这种想法的体现。
根据逻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阶段和现代逻辑的发展阶段。
传统逻辑”,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创至19世纪中期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以前的逻辑理论和体系。
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逻辑(以三段论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体系,或相对与现代为此逻辑体系而言的词项逻辑体系)、中世纪麦加拉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奠定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发展的命题逻辑、近代的F.培根的归纳法和穆勒的求因果关系五法。
古希腊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在重视民主氛围的政治生活中, 演讲和辩论很受重视, 为论辩提供工具,为反驳谬误的盛行,亚里士多德提出和确立了以三段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学说和体系。
亚里士多德以以推理和论证为研究对象,总结了
“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演绎推理规则,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逻辑演绎系统,即三段论系统。
他把简单命题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如主项、谓项、量项等词项,并对这些词项的逻辑性质和相互关系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直言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关系推理等。
三段论,又称类演算,即三段论以词项为单位,研究概念或词项之间外延上的关系,类与类,类与个体的关系。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以三段论为主体, 但也包含有辩证推理、归纳、定义、辩缪、反驳等内容。
研究复合命题推理规律的逻辑理论称为命题逻辑。
命题逻辑以简单命题为基本单位作,研究以简单命题以及命题连接词构成的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应的逻辑规律和规则,研究实质蕴含关系,解决了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判定和推导问题。
命题逻辑把简单命题看作一个整体,不对简单命题的内部进行分析。
而诸如传统逻辑的三段论等,因其性质取决于简单命题的各词项的性质和关系,涉及到简单命题的内部结构时,命题逻辑就无法进行有效处理。
因此词项逻辑就克服了命题逻辑局限。
但词项逻辑对直言命题结构及其推理的分析还是粗糙的、不够细致的,此外它没有对关系命题的结构及其推理进行分析,因此词项逻辑的工具是贫乏;并且,命题逻辑、词项逻辑等传统逻辑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根据日常语言来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果,它的真正的逻辑内容较为狭窄贫乏、粗疏浅陋, 从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总之统逻辑具有不精确性,内容贫乏, 不成系统
等特点。
因此, 到了近、现代, 一种新的逻辑的产生,
这就是数理逻辑。
因此进入现代逻辑发展阶段。
关于现代逻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他最早提出要把逻辑处理成演算,成为现代逻辑的开拓者。
后经英国数学家布尔、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和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在形式语言和演算思想上发展了逻辑。
亚里士多德建立的主要是一种概念逻辑或类逻辑,古希腊麦加拉学派在实质蕴含的基础上,扩展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斯多葛奠定了命题逻辑的基础。
弗雷格重新发现实质蕴含,并将实质蕴含扩展为形式蕴含,在”形式语言”和逻辑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起一阶逻辑系统,即命题逻辑演绎系统和谓词逻辑演绎系统——现代逻辑意义上的经典逻辑。
谓词逻辑将简单命题分析为谓词、个体词、量词和命题连接词几个部分,简单命题和词项不是最小的分析单位,最小的分析单位是谓词、个体词和量词。
谓词逻辑是以命题逻辑为基础进行扩充的结果。
它解决了简单命题推理以及涉及量词的有效判定问题和推导问题。
相比传统逻辑,现代数理逻辑采用一套人工语言,得现代逻辑完全能用一套可以解释意义的特制表意符号去表示词项、命题、推理等,从而获得它们的词项形式、命题形式、推理形式等形式结构,使对词项、命题、推理等的研究转化为对形式系统中的符号研究。
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发展过渡符合发展规律。
其发展模式是从外部深入到内部,从自然语言的表达到符号语言的表达;发展要求的技术越来越精湛、抽象和精确。
另外,
从哲学的角度看,传统逻辑的发展是孤立的,而现代逻辑的发展则是整体的、系统的。
总而言之,现代逻辑之所以取代传统逻辑而走上发展之路,并能够彰显出强大生命力,从内部说是内容与技术的升华,从外部说是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符合发展规律。
因此,近现代逻辑学有的新的巩固基础并向各个方向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及其众多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
“非经典逻辑”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经典遗辑而言的, 意指不同于经典逻辑的现代逻辑诸分支. 一般地, 非经典逻辑在二值经典逻辑即两个演算的基础上, 以两种途径发展起来的, 其一是扩展” , 其二是“脱轨。
所谓扩展, 是指在经典的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中增加一些相应的公理、规则及其新的逻辑算子, 使其形式系统扩展到一些原为非形式的推论。
以这一方法形成的非经典逻辑分支就被称为“扩展的逻辑” , 其主要的有模态逻辑、时态逻辑、规范逻辑、优先逻科等。
例如, 其中的模态逻辑, 在二值的两个演算中加入“可能”与“必然”等模态算子以及与之相应的公理与规则而形成的关于‘可能”与“必然”及其相互关系的逻辑演算系统。
但另一方面, 这些系统却对经典逻辑的公理与规则加以了限制乃至根本修改, 从而从根本上脱离了二值经典逻辑的正统轨道, 故我们称这些分支为
“脱轨逻辑”。
比如, 就波兰逻辑学家卢卡西维茨构造的三值逻辑系统来说, 尽管他们使用与经典逻辑相同的词汇, 但又完全不同于经典逻辑的性质: 它是三值的, 除了经典的真假二值外, 还有第三个值“中间”或称“未定。
非经典逻辑, 其实质属于现代应用逻辑, 是以二值的经典逻辑为工具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结果. 鉴于逻辑应用的广阔性, 从原则上来说, 非经典逻辑分支可以扩展到任何具体领域.。
经典逻辑自古就有符号化的意向或尝试, 如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引入词项、命题变元,现代符号逻辑尽管不能完全离开自然语言加以刻画, 不能完全排除心理因素,但从总体上看是以表意符号语言对演绎系统作为形式化的公理系统加以处理, 它具有形式系统不可或缺的初始概念、初始公式、形成规则、变形规则等要素。
它以严格性、精确性无歧义性显示了形式化的优越性、生命力。
这种形式化的精神也大大影响了自然、社会科学一些学科, 它也改变着现代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
非经典逻辑继承了这一特点, 同时也较之经典逻辑更加重视数学以外的自然语, 形式及非形式推理的形式化问题。
形式逻辑评价论证的标准是演绎有效性。
这一特点使它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因为, 大量的使用自然语言的实际论证是很复杂的, 人们要对这些论证作出有效的评价, 除了要考察论证所使用推理的性质之外, 还要考察其前提的性质
,为此, 单纯的形式逻辑标准已不能满足评价实际论证的需要。
一、论证理论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 什么是论证, 论证和推理之间的关系, 论证的种类,能否用自然语言有效地对论证进行分类, 以及怎样从自然语言的表述中识别、分离和重新组织论证。
二、批评理论就是评价论证的理论。
一旦一个论证被发现, 并且被恰当地重建之后(如果有必要的话) , 就到了对它进行评价的时候了。
勿庸置疑, 在较短的时间内, 非形式逻辑有了较大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 作为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 非形式逻辑还很不完善。
许多非形式逻辑学家的研究范围还很狭隘, 他们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和与非形式逻辑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