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目前汽车维修已成为紧缺的专业,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契机,针对汽车专业存在的问题,采取定单式培养、增加仿真模拟性实验、加强五项能力训练、改革考核办法等措施,加大对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订单式”培养;实践教学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由于汽车市场需要大量的维修人员,因而汽车维修已成为紧缺的专业,高职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加大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

”另外,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的职教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学历教育”或“认证培训”,其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专业课程实习活动,此活动具有明显的“就业教育”的特征。

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以汽车维修行业需求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整合、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建立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具有本科教育的定式,教学体系参照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也是按照交通运输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高职的汽车维修专业办成了本科汽车专业的浓缩,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差,不符合高职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关于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订单式”培养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属性。

在国外的汽车专业培训中,学校与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企业为学校无偿提供汽车及总成、专用工具等,学校为企业培养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的专业人员。

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已有高校与日本丰田公司合作,共同实施T-TEP计划,但还应加大力度,要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这样,才能把高职这块蛋糕做得越来越大。

应建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小组。

由于校企双方具有“血缘”关系,这为双方的合作和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

为了给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理顺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由校企双方协商,以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校企教育资源为基础条件,明确学院与企业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多层面合作。

应构建贴近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构建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
胜任现代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质量标准。

首先,由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确定汽车维修行业高技能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由学院汽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这些标准,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的若干方向及其对人才的技能、知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然后,以此为基准,确定汽车维修人才所需的技能、知识、素质等的培养链;最后,对培养链的通用部分进行整合,开发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通用知识课程和基本素质培养课程等三部分内容,并明确提出相应的环境要求,将其作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非通用部分内容按若干方向规划成学习模块,形成“大专业、多方向”的课程体系,从而保证“订单式”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增加仿真模拟性实验,推行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增加仿真模拟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

如自动变速器控制模拟实验、发动机故障仿真实验等,应注重实验内容的技能性、综合性和开发性。

还可将部分课程的讲授改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如在实训车间开展包括示教板、电子课件、实物、讲授、操作训练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教学,使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快速理解液压、电子、机械的原理、结构和作用,掌握自动变速器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对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

这样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理解深。

可将汽车专业划分为汽车传统构造、汽车新构造、汽车维修、汽车电器、汽车故障排除等几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下又可细化为若干个小模块,如将汽车的传统构造分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发动机附件等几个小模块,并将与其相关的总成和工量具集中在某一实验室,采取“用时能移出来,不用时能推进去”的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边讲解、边拆装的同步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起源于北美,成熟于德国,是一种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新型的整体化的工作分析方法,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合作项目被引入到中国,并得到广泛的认同。

研究发现,任何一个职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等工作过程要素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所谓职业教育,是从一组已有的或新出现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列出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对其共同点进行归纳所形成的教学门类。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

从职业教育、专业、职业三者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其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且以项目、任务、工艺、范例、案例、设备、产品、实验、厂家等作为课程的实现形式。

三、将专业实践教学划分为五项能力训练
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课时比应为2:1,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可将专业实践教学划分为相互交错的五项能力训练,使其分布于各学期中,这五项训练应由浅入深,环环相连。

1.认知技术能力训练
该项能力训练包括认知实习、汽车总体拆装实习、到汽车维修厂或特约维修站参观实习等。

它的主要目的是熟悉汽车的构造和功能,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其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

2.基本技术能力训练
该项能力训练包括测绘及识图训练、加工实习、计算机基础训练、汽车日常维护实习、汽车调整实习、汽车驾驶实习等。

它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机械加工的方法,熟练使用主要仪器设备,独立完成简单的汽车调整,并能熟练掌握汽车驾驶技术。

3.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该项能力训练包括汽车性能测试基本操作实训、汽车一级维护实训、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以及汽车电气装置的检测、调试和修理实训等。

它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汽车检测的方法、汽车一级维护的方法和汽车故障诊断的方法。

4.综合技术能力应用训练
该项能力训练包括汽车的二级维护、汽车检测、汽车维修和汽车故障排除实训等。

它的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并使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汽车维修的技能。

5.上岗技术能力训练
按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技能标准,完成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岗位就业实训和就业资格实训,使学生通过考核获得“一凭多证”,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