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

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

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2014年10月,国务院以46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国家层面第一次从产业角度专门强调发展体育产业,凸显了新常态下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

《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要从0.5%上升至1.3%。

这说明未来几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应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国内外各种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而且也是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研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的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在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体育产业发展理论、体育产业概念和内涵及属性、体育产业融资及风险投资、体育产业政策、外国体育产业发展及其启示、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广泛共识。

例如,吴红雨(2010)、马尚奎(2014)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有问题,认为体育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就如何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许欣烈(2009)、左健(2009)[4]、涂永民(2009)、王莉(2013)、李莎(2009)等人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们都强调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建议。

景怀国(2013)、赖光金(2014)、廖辉(2011)、杭兰平(2010)、任永星(2008)、张登斌(2013)[12]、杨亮(2012)等人对我国体育产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应通过资本市场、体育产业债券、体育彩票基金、民间资本等多渠道进行融资。

虞海侠(2008)对传媒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两个产业间的资源整合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更加紧密地相互合作。

卢长宝等人(2011)[15]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方法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进行了研究,认为二者对接的物质基础为体验需求、资源共享、关联互补、产业链延伸四个层面,可构建以需求-市场、资源-品牌、关联-创意、产业链-项目为关键节点的产业链双向验收的长效机制,为两大产业对接提供动力。

徐茂卫(2013)[16]基于资源视角对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应通过构建体育资源协同体系实现体育资源共享、整合体育产业价值链、发展体育产业集群、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和对接等四种模式实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

上述文献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铺垫,拓展了研究空间。

与此同时,作者也发现,上述文献当中仅有少数几篇涉及体育产业发展财政政策方面的文献,而且部分建议已经与实际财政工作相脱节,如周静(2011)[17]认为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财政作用,完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出资人制度,这已不符合现代财政制度的规范要求。

陈洪平(2013)[18]论述了财税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认为财税应当被用于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应遵从财税法定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各地实际体育财税支持措施。

匡勇进等人(2009)对2002-2007年我国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三个方面就财政如何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但上述两篇文献所提政策建议过于宽放、原则和笼统,没有深入和细化,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意见》出台后,作者还没搜索到专门研究财政如何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文献,这部分研究领域尚属空白。

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首次就财政如何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时效性和应用性,也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力争所提政策建议和思路能够被相关部门采纳吸收,并逐步制定出台专门的支持政策文件,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2当前财政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存有的问题2.1公共财政资金对体育产业发展投入偏少,体育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单一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财政收入规模的增大,公共财政对体育的投入总量在持续增加,但规模仍偏小,增幅偏慢。

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对体育的支出仅为299.08亿元,远低于教育、科技、文化等,占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仅为0.21%。

体育支出增幅为9.76%,也低于公共财政支出增幅1.56个百分点。

而且绝大多数体育产业投资来自政府,很少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民间资本、外国资本投入尚处于缺位状态。

2.2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尚处缺位状态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重视水准不高而对其他产业重视的缘故,近年来各地财政先后制定出台了支持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没有制定出台专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

已有的财政投入也侧重于保障体育事业发展,较少涉及体育产业发展;仅有江苏等少数地方有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仍执行的是对体育产业项目实施定向补助的传统的“点对点”扶持方式,鲜有其他创新的支持政策和手段,已经严重滞后于财政改革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2.3体育彩票投融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体育、服务于人民”的促进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金渠道,为培养体育人才、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建设公益体育设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体育彩票发行与管理仍存有地方政府留成比例偏低、彩票公益金使用结构不合理、返奖比例偏低、发行成本偏高等问题,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2.4已出台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缺乏新意《意见》的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

从表面上看,优惠政策很多、很全面,但仔细分析,这些优惠政策仅仅将已有的各行业、各领域的零散政策条款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定的新意。

例如,《意见》提出,“充分考虑体育产业特点,将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实,这一条款的来源是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以及国税函[2009]203号文件《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相关问题的通知》。

3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3.1确立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在构建激励导向机制的原则体育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主体的理性自发行为,应该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加大财政支持是必需的,也是财政应有的职能之一,但不可包打天下。

首先要理清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哪些项目应该由市场经济主体自主来做,哪些项目必须由政府来完成,或者由市场经济主体和政府共同来做;如果要由政府来做,则应进一步考虑应采取什么方式或者机制,怎样花最少的钱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财政资金应积极构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种平台和激励导向机制,营造一种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按照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性质,借鉴西方经济学公共产品的分类标准,本文认为,体育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可分为公共体育产品(服务),私人体育产品(服务)和混合型体育产品(服务)三种。

不同类型的体育产品(服务)需要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来承担,对于公共体育产品(服务),例如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场所的体育健身器材等,作者认为由财政买单比较好,以尽量避免市场失灵、公共体育产品(服务)提供不充分的弊端;而私人体育产品(服务)和混合型体育产品(服务)则应由市场(企业)自主提供,财政在某些方面可以给予鼓励和扶持,例如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

3.2在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持续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根据年度财政收入完成情况,逐步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力度。

在保持既有投入存量的基础上,争取划拨一定比例的新增财力专门用于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确保财政投入体育产业发展的增幅高于公共财政支出增幅、高于公共财政收入增幅。

在此基础上,还要持续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减少甚至是取消各种“点对点”式直接补贴方式,更多地采用“拨改保”“拨改投”间接支持方式,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所谓“拨改保”,就是将财政资金委托给专业的担保公司代为管理,担保公司作为受托方,予以一定倍数的放大配套资金专门用于体育产业项目担保。

担保公司再通过银行向体育产业项目贷款予以担保。

通过“拨改保”,可以放大财政资金杆杠效应,放大担保规模,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担保额度,解决其融资需求。

所谓“拨改投”,就是将财政资金委托给专门的创业投资基金公司,由其募集社会资本,建立基金,并在市场上选择体育产业项目,与财政实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一旦发生投资损失,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承担代偿损失;一旦获得收益,财政按一定比例参与分红。

待项目成熟后,财政资金择机退出。

3.3积极盘活存量体育资源,有限度地对外开放,满足社会公众健身需求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者,财政部门一方面应根据人民群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科学合理地配置体育公共设施;另一方面应积极盘活体育部门、各类学校的存量体育资源,特别是各类学校的存量体育资源。

长期以来,财政安排了大量经费在各类学校兴建了各类体育设施及器材,但这些体育资源只限本校内部使用,资源利用率比较低,没有发挥应用的价值。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其中,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05万个,占38.98%;场地面积10.56亿平方米,占53.01%。

缓解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和场馆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财政投入建设的同时,开发和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是关键。

今后应阶段性地将各类学校的体育资源有限度地面向社会开放,使社会公众也能免费使用这些体育场地及器材,提升存量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以避免财政再次投入资金新建和购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财政应安排一定的经费对各学校体育资源对社会的开放情况给予补助,专门用于安排学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管理人员工资、场地及器材保养和维修、公众责任险等。

3.4扶持体育品牌建设,培育知名体育商标体育产业做大做强与品牌建设密不可分。

中国是体育产品生产大国,但却是品牌小国。

世界十大体育运动品牌中,美国有3个,英国和意大利各2个,中国为零,耐克、阿迪达斯、背靠背等世界知名品牌均在我国设立了很多加工厂。

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都是贴牌生产,帮世界品牌做代工,以低价的劳动力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低端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