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二、建设内容(一)种植区域布局工程根据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园区实际,将园区按照设计功能进行布局划分,具体划分为六大种植片区:1、主打品种培育区:以展示筛选培育的主打品种黑枸杞、黄枸杞、甘草、银柴胡、小茴香、板蓝根、香草籽、黄芪、黄芩、大黄、地黄、秦艽、柴胡、红花培育为主,进行种植方式、管理等对比试验,编写形成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4、引进品种试验区:以引进外省区药用植物适应性试验为主,如西洋参、新疆红花、四川贝母、浙江菊花、云南三七、安徽山药等;5、林药间作示范区:在乔木树下及四周间作药材,探索、推广林药间作的最佳品种,以宁夏优势品种牛蒡子、柴胡、板蓝根、防风、款冬花、月见草、菟丝子等为主;6、药用花卉展示区:重点展示既有景观效应又有药用功效的花卉,品种以芍药、牡丹、百合、剑兰、菊花、玫瑰花、薰衣草、山茶等为主。
(二)园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在保留园区原有道路的基础上,以六大功能区的区域布局为界,用2米宽的小道隔开,增加层次感和立体感。
所有道路两旁依据地形路况栽植花色鲜艳、花期较长的药用花卉,形成花环和花带。
栽培的品种以板蓝根、荷兰菊、牡丹花、玫瑰花、金鸡菊、石竹、百合、地被菊、马兰花、剑兰等为主。
同时,在园区主干道可以铺设刻有中华传统回药中药名称及古代诗人对中草药的名诗名句为内容的路石,烘托造景,提升档次。
(三)标牌规划为提升档次,增加美感,达到坚固耐用目的,将原有药材标牌全部改换为水泥立柱,上面用大理石刻字加以说明,统一用黑底红字,整齐划一,丰富园区内容。
6个分区大牌采用树桩或山石造型水泥碑牌,以不同造型加以区分。
(四)门景区规划(五)展厅工程1、一层为“宁夏同心县中药材展示大厅及中药材电商物流交易大厅”,面积500平方米,内设中药材品种展示区及药用植物活体标本,丰富展厅内容;制作仿古式展柜,配以立体镭射灯,提升展厅档次。
2、二层为园区管理办公区及科技研发中心500平米,配备相应的办公和值班设备,使园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4、四层为专家服务中心300平米。
三、完成时限2017年上半年完成园区布局规划;在2017年10月前种植结束;适宜春季种植的中药材和药用花卉,要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种植任务;园区道路和花带建设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门景区基础设施、展示厅工程要在2018上半年完成。
四、项目建设用地1、建设用地选用预旺小学10亩土地,建设办公场所和专家服务中心,中药材展厅,培训中心。
2、中药材科技园核心示范种植区及种子种苗繁育区用地流转预旺镇南塬村耕地500亩。
七星关区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一、建设任务及目标(一)建设内容及规模种植川续断1.67万亩。
其中:放珠镇0.17万亩,千溪乡0.2万亩,朱昌镇0.3万亩,阿市乡0.7万亩,亮岩镇0.1万亩,八寨镇0.1万亩,层台镇0.1万亩。
项目涉及7个乡镇,受益农户6779户。
(二)建设期限2012年10月——2013年6月。
(三)投资概算项目财政扶贫补助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购种子、肥料和农药。
其中:1、种续断1.67万亩,每亩用种1.5公斤,需购种子2.505万公斤,省级财政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补助共计167万元(补助标准为100元/亩)。
2、购过磷酸钙66.8-83.5万公斤,复合肥16.7-25.05万公斤,农家肥10.02万吨,省级财政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补助249.5万元(补助标准149.4元/亩)。
3、购1.67万亩续断农药,省级财政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83.5万元(补助标准50元/亩)。
(一)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单位为项目区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①放珠镇人民政府;②千溪乡人民政府;③朱昌镇人民政府;④阿市乡人民政府;⑤亮岩镇人民政府;⑥八寨镇人民政府;⑦层台镇人民政府。
项目实施责任人为项目乡镇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
主要负责落实对项目区种植农户的组织协调、宣传发动并监督项目实施企业完成建设任务等相关事项。
(二)项目主管单位项目主管单位为七星关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要负责监督省级财政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建设项目的实施、验收和资金的报账,监督项目建设单位和参建企业兑现建设承诺,保证资金安全和项目全面建设,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技术依托单位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为七星关区科技办(中药办)。
主要负责续断种子的质量认证,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的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
(四)项目实施机制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主体、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示范带动为原则,按照产业短、中、长相结合和立体发展的思路,有核桃项目的乡镇优先发展“核桃林下种植中药材”栽培模式,从而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将中药材、经果、蔬菜等农民增收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机制实施。
参加产业建设的企业负责保底价收购农户产出的续断药材。
参建企业由项目实施乡镇选定,并接受区扶贫办、区科技办(中药办)和实施乡镇的监督。
项目实施乡镇要拓宽思路,建立“滚动发展机制”,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区中药材产业,使我区中药材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五)项目实施进度1、2012年10月30日前:落实土地和种子、农药、肥料等物资,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2012年11月30日前: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技术培训,做好项目跟踪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保质保量完成秋季种植任务。
3、2013年3月至4月:完成春季补播,做好秋播田的匀苗、定苗、补苗和第一次中耕除草工作,保证苗齐、苗全、苗壮。
4、2013年5月至8月:全面完成育苗移栽任务,做好中耕除草、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并通过区县级验收。
5、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做好续断田间后续管理。
6、2014年10-11月:完成续断采收。
(六)物资采购种子、肥料和农药采购按相关程序,由项目乡镇写出购买方案报区监察局审核批准后,自行组织采购,区科技办(中药办)负责审核种子供应方的资质(“两证一签”)和续断种子质量;肥料和农药要保证对药材质量无不良影响、无残毒。
(七)资金拨付方式资金采取按进度拨款和先建后补方式拨付到项目乡镇扶贫工作站专户。
项目启动前先向项目实施单位拨付30%的项目启动资金,待项目竣工通过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再拨付40%的项目款,待市、省验收后结算拨付剩余30%的项目款。
三、项目保障制度(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二)加大管理力度,保障资金安全(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中药材基地建设技术依托区科技办,由科技办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技术人员负责对项目区药农进行栽种技术指导。
聘请省、市中药材专家对技术人员和种植户进行春、秋两季栽培现场技术指导。
区扶贫办要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全方位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户的栽培技术水平,降低种植风险。
一是加强检查。
区扶贫办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项目镇乡也要加强检查监督。
项目实施单位要自觉接受上级各部门的督促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期进行整改,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规模。
二是签订责任书。
按照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各记其功的原则,区人民政府与项目实施镇乡签订目标责任书,将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对乡镇相应年度的目标责任进行考核;项目实施镇乡也应与项目实施单位(企业)签订合同,落实责任,确保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宜春市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二、年度目标201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中药材产值10亿元。
201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实现中药材产值12亿元。
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实现中药材产值15亿元。
三、工作重点(一)突出基地建设1.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以樟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双金园艺场、吴城乡,上高县泗溪镇等适宜产区为核心,以中药材龙头企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中药材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为载体,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品种选育,基本建成相对集中稳定的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60亩。
其中樟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基地100亩,樟树市双金园艺场建设以枳壳、吴茱萸为主的育苗基地50亩,樟树市吴城乡建设以黄栀子为主的育苗基地50亩,上高县泗溪镇建设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60亩。
通过建设基地并定向育苗,构建起以道地药材吴茱萸、黄栀子、车前子和枳壳为主,其它药材种苗为辅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自繁体系,逐步实现我市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自繁自育。
2.抓规模扩大。
以“扩面、提质、增效”为抓手,促进中药材种植绿色发展,建成“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26万亩、“规范化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8万亩、“生态木本中药材种植基地”6万亩。
——26万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在丰城、樟树两市的105国道沿线,以种植吴茱萸、黄栀子、车前子和枳壳为主,建成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26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基地10个(樟树7个、丰城3个)。
一是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黄栀子生产基地10万亩,主要在樟树市吴城乡、临江镇、义城镇,丰城市隍城乡、湖塘乡等乡镇发展。
二是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清江枳壳”生产基地5万亩,重点在樟树市洲上乡、黄土岗镇、昌付镇、中洲乡、农业“两区”等地发展。
三是建设省内最大的优质吴茱萸生产基地3万亩,主要在樟树市刘公庙镇等乡镇发展。
四是建设全省最大的优质车前子种植基地3万亩,重点在樟树市洲上乡、临江镇等乡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