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北京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了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文段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重zhòng 禁jìn 脊jǐ 阙quēB.重zhòng 禁jīn 脊jí阙quēC.重chóng禁jīn 脊jí阙quèD.重chóng 禁jìn 脊jǐ阙què2 .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应选()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
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⑴不相识的陌生人⑵走了火的雷霆霹雳⑶无声息的暗示眼神⑷不停的絮絮叨叨A.⑵⑷⑴⑶B.⑵⑴⑷⑶C.⑷⑵⑴⑶D.⑶⑷⑵⑴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A.2018年10月21日,长沙国际马拉松赛在贺龙体育中心举行,约2.4万余选手冒雨参赛。
B.中考和高考都提出了对字迹工整、书写清楚的试卷酌情加分。
C.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D.珠港澳大桥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大湾区城市的距离,其建成开通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就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B.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
C.“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画上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5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求甚解》选自马南邨的《燕山夜话》。
马南邨,邓拓的笔名,新闻记者、作家,其主要著作还有《邓拓诗词选》等。
B.《无言之美》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
朱光潜,美学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C.《蒲柳人家》(节选)选自《十月》。
作者刘绍棠,主要作品有《京门脸子》《运河的桨声》《蛾眉》等。
“蒲柳人家”代指农村。
D.《海燕》选自《高尔基文集》。
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6 . 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人生价值何在?人生出路又何在?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痛苦与困惑。
B.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C.李克强总理曾说过“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这体现了总理对各级政府的谆谆告诫,至简,至真,至诚,至善。
D.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向美而生陈晓霞母亲是个高个子女人,皮肤白哲,气质安闲,走在街上偶尔会被人当成退休教师。
喊她老师的一般来自菜市场上热情的商贩,他们多有取悦买主的习惯,喜欢在主顾身份上巧做文章。
但有些东西对女人来说是天生致命的,比如教师这样的名头就万万不能用在母亲身上。
因为她不是教师,不仅不是,而且连一天学也没有上过。
更重要的是,这是她的一块伤疤。
母亲的理想是做一个学以致用的人。
可她偏偏就没能读成书。
她把这些归咎于姥爷当年对她上学的顽固阻挠,因而一辈子,都对自己的文盲身份耿耿于怀。
其实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在那些九曲连环的胡同深处,像她一样没上过学的女人比比皆是。
没有上学并不妨碍她们快活地生活。
差不多30年前,女人们一度喜欢上了抽烟的把戏,她们偷偷拿来男人的烟卷,凑在一起装模作样,吞云吐雾,一个个被呛得面红气喘,涕淌泪流。
一帮女人,不甘寂寞,在单调的生活中寻找新奇与快乐,这样的烂漫叫人总想会心一笑。
但我的母亲从来不在这个群体之列。
她对这样的生活敬而远之。
当然她的理由是要每天上班。
那时候她在居委会里缝制衣裳,虽然不是正式工作,却也需要朝九晚五。
但我猜测,她心目中的快乐完全是另一种模样。
我不知道母亲怎么学会的缝纫。
也许对她这样一个以文盲为耻的人来说,学习就是人生最好的补偿。
所以她学什么或者学会什么都不用奇怪。
难得的是,这门手艺最后给了她很好的报偿。
她成了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每到年末,找母亲帮忙做衣裳的人就络绎不绝,她眼见着台案上的衣料越堆越高,知道时间已是怎样紧迫,却从不推辞。
她通宵达旦地为别人忙碌,自家的衣裳却常常推迟到除夕夜去完成。
我从这件事上看出母亲的要强。
她讨厌女人的示弱和讨要,所以就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成为一个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人。
这使她在邻里当中赢得了普遍尊重,并因此被推荐到居委会的缝纫小组去工作。
居委会生涯应该是母亲人生中最有光彩的一页。
在那里,她和会计袁姨成为朋友。
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文雅清秀的袁姨简直就是母亲的一个理想。
有时她坐在袁姨对面,看她把娟秀的字体一个个铺排到复杂的会计表格上,心中充满了羡慕和赞叹。
我猜她一定也不止一次感慨过。
许多年过去,居委会解散,地面外租,连整个镇子都不复有旧时模样。
没有改变的是母亲和袁姨的交情。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我想她们把对方当成一种安慰也不一定。
她们笑,轻声细语地说,像天底下所有姿态美好的女人一样。
母亲端上的是细瓷蓝花的茶杯,茶杯刷得雪白透亮,像一块润玉被袁姨捧在手中。
我知道母亲的心思,对有文化的人,她一向以清茶表达敬意。
母亲的病来得很突然。
我们抬着她楼上楼下透视、检查,母亲在担架上不停地摇晃。
这种感觉很奇怪,好像我们忽然成了汪洋中的一只船。
不由自主四顾茫然、心怀忧戚。
我知道属于母亲的几十年就要结束了,可她回到病房后却忽然高兴起来。
我凑过去,就听她说,你看啊,那朵百合开得多美。
在飘摇不定生死未卜的时候,她还顾得为一朵花去赞叹!我就是从这天开始明白母亲,明白一个女人,只要向美而生,即使一字不识,也会永远优雅美丽。
(选自《意林》2011年第14期)7 . 文章的标题拟得好吗?为什么?8 . 这篇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来表现她的人生追求?9 . 联系语境,说说“更重要的是,这是她的一块伤疤”中的“伤疤”是什么意思?10 . 文章中写到母亲为袁姨端上的茶杯是“细瓷蓝花”“雪白透亮”的,“像一块润玉”,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11 . 文章中写到了一伙女人们“抽烟”取乐的事,这与本文的重点内容有关吗?为什么?12 .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文章有什么特点?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是一朵无声花葛闪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
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
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
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
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
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④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
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
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⑥我点点头。
⑦“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一毛五一个字。
”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
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
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
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
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
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⑪“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 ”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
”我提醒了她一句。
⑫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
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
”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⑬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
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⑭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
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⑮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
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
”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⑯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
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⑰“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
”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⑱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
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
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⑲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
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读者》2015年第23期)13 . 文章第二段中的划线句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14 . 老妇人面对“我”告诉她电报价格时,其心理活动十分微妙。
作者通过特定词语巧妙地反映了这种变化,请依据文章内容,用原文词语填空。
听了报价,首先是短暂的()——在我的提醒下,低头思索,被精简后,显得()——而又再次被劝,在六毛钱上稍微()——最后()要加上“妈妈想你”四个字。
15 . 从下面语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
②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16 .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爱是一朵无声花”的含义。
17 .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19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