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考试资料1.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
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资源,是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有活力和弹性的部分,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与其他任何资源不同,人力资源属于人类自身所有,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生理特征、基因遗传等密切相关,具有生物性。
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源的形成受时代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是指人力资源是体力与智力的结合,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断开发的潜力。
两重性(双重性)是指人力资源既具有生产性,又有消费性。
人力资源的时效性是指人力资源如果长期不用,就会荒废和退化。
以及连续性和再生产性。
2.劳动者权益: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在劳动关系中,凭借从事劳动或从事过劳动这一客观存在获得的应享有的权益,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等。
3.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
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4.总量性失业: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分为三种: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总量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
简单地说就是经济中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人就找不到工作了。
5.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是将传统的由人事部门组建的人才市场、劳动保障部门组建的劳动力市场(或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组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统一融合而成的现代人才服务平台。
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
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规则有:公平规则、等价规则、合法规则。
6人本理念: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互信和支持。
特别是管理者,不管是政府、企业或其他单位的领导者,都要尊重每一个人——这是最高的管理宗旨。
每一个人作为大写的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
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
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人本理念是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
7.能岗匹配原理:能岗匹配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即所谓人得其职;二是指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这个人完全具备,即所谓职得其人。
能岗匹配原则是指应尽可能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能力达成匹配。
这种匹配包含着“恰好”的意思。
“匹配”比“个体优秀”更重要。
有的人个人的硬件条件很好,但放到某一个环境中不但个体不能发挥其能力,且整体的战斗力被削弱;有的人能力一般,但放到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工作很出色,团队的协作能力也加强了,整体效益达到最优。
因此,我们把匹配原则作为招聘的黄金法则,录用的人是不是最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匹配。
8同素异构原理:所谓的同素异构原理,是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组织构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一个组织中,即使组成的人力资源因素是一样的,但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其组织效力的发挥会大不相同。
因为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具有传递信息慢,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外界快速变化的需要等不足,所以需要进行变革。
当前变革的趋势是:压缩层次,拓宽跨度。
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以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效发挥组织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由柳洪平创建。
9协调优化原理:人事管理原理之一。
该原理指出人力的培养、使用和管理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组合成最佳的群体结构,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例如,我国科研人员在科技人员中所占比例,各学科门类和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比例等,要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协调。
只有从发展战略高度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调配和管理,才能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1.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与其他任何资源不同,人力资源属于人类自身所有,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生理特征、基因遗传等密切相关,具有生物性。
时代性,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源的形成受时代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
能动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是指人力资源是体力与智力的结合,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断开发的潜力。
两重性(双重性)是指人力资源既具有生产性,又有消费性。
人力资源的时效性是指人力资源如果长期不用,就会荒废和退化。
人力资源开发的连续性(持续性)是指,人力资源是可以不断开发的资源,不仅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是开发的过程,培训、积累、创造过程也是开发的过程。
再生性,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通过人口总体内各个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劳动力的“消耗——生产——再消耗——再生产”的过程实现其再生。
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除受生物规律支配外,还受到人类自身意识、意志的支配,人类文明发展活动的影响,新技术革命的制约。
2.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类型:一、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很少存在,即使总量上达到平衡,也会在层次、结构上发生不平衡。
二、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案避免短缺现象,应对措施有:1、将符合条件且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
2、高技术人员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如企业内部无法满足,应拟定外部招聘计划。
3、如短缺现象不严重,且员工愿意延长工作时间,制定延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短期应急措施。
4、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
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最有效方法是科学激励机制、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
改进工艺设计,从而提高生产率、减少人力资源需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人力资源过剩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难点问题,解决方法有:1、永久性辞退某些劳动态度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2、合并、关闭某些臃肿机构;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使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增强其竞争力;5、减少员工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解决临时性人力资源过剩的有效方式;6、多个员工分担以前一个或少数人完成的工作,按工作任务完成量计发工资--定量核薪;3.人力资源获取原则:1,效率优先原则,指选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尽可能减少获取成本而能够招聘到组织所需要的人员。
既节约招聘成本,又能有效获取人员。
2,确保质量的原则,即保证所获取的人员能够真正适合岗位的需要,以及有利于被获取者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保证质量体现为“宁缺毋滥”,即宁可暂时空缺某个职位,也不要让不适合的人占据不恰当的职位,对组织的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造成不利的影响。
3公平公正原则,人力资源获取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条件,对应聘者进行全面考核,公开考核结果,通过竞争,择优录用。
这种公平公正原则是保证单位获取到高素质人员和实现获取活动高效率的基础。
4.人力资源规划方法:定量法,又称“自上而下”法,它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使用统计和数学方法,多为理论家和专业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所采用。
定量法把雇员视为数字,以便根据性别。
年龄、技能、任职期限、工作级别、工资水平以及其他一些指标。
把员工分成各种群体。
这种方法的侧重点是预测人力资源短缺。
剩余和职业生涯发展趋势,其目的是使人员供求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
定性法,又称“自下而上”法。
它从员工角度出发,使每个员工的兴趣。
能力和愿望与企业当前和未来的需求结合起来。
受过培训。
从事咨询和管理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使用这种方法。
该方法的侧重点是评估员工的绩效和晋升可能性,管理和开发员工的职业生涯,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员工潜力的目的。
就理想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而言,应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因为定量和定性方法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更为完整的信息。
同时,对它们的结合使用,还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结合在一起,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7.微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能:1,获取: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使用等项目活动。
2,保持:包括工资与福利、沟通与参与、健康与安全、劳动关系等项活动。
3,发展:包括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计划。
4评价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内容。
5调整包括人员调配、晋升、培训、开发等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8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实作用:1、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的保证。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这一更高目的,同时,也需要人与人的和谐来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两大主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人口数量巨大且总体质量相对不高,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是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难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关键因素。
要将其转化成促进社会和谐的人力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各种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
2、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其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最具潜力和能动性的可再生资源。
人力资源在与自然资源、经济建设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有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创造新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因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发展。
人力资本对自然支撑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来进行的。
生产模式决定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效率,从而也就决定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