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历史遗忘的女红军_王明之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被历史遗忘的女红军_王明之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36·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CFSY
“在川北, 男人大都吸毒成癖, 丧失了劳动能力, 只 有做家务; 妇女是主要劳动力, 而且从小就做童养媳, 受尽痛苦折磨, 所以她们灾难深重, 强烈渴望自身的解 放。因此, 妇女部的任务是很重的, 既要宣传教育妇女, 把她们组织起来, 还要带领她们参加革命。后来在工、 农、妇各协会中, 妇 女 会 员 达30万 人 ; 在 各 级 工 农 民 主 政府成员中, 妇女占四分之一。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尘封岁月
女红军陈映民, 原本是陈绍禹( 王明) 的胞妹, 后在延安改名叫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 军, 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由大别山转战到了大巴山, 经历过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 之后又参加了 西路军的苦征恶战, 被俘后历尽艰辛, 死里逃生。就因为其兄王明和张国焘问题的双重连累, 而 被历史的烟云尘封, 至今仍鲜为人知。
作为一个童养媳, 陈映民后来参加红军干革命, 并 非是在“禹子哥”的影响和引导之下萌发、起步的, 他们 兄妹虽然同是共产党人, 所走的道路却各自不同。陈映 民所走的革命道路, 是其兄陈绍禹从来就不曾经历和 品味过的一条血染的路……
陈映民在吕家做童养媳的时候, 陈绍禹就已熟读 儒学经典, 15岁即离开家门, 先后就读于河南省固始县 志诚小学, 六安县省立第三甲种农校, 20岁考入国立武 昌商科大学。1925年, 陈绍禹加入共产党, 同年10月赴 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从此开始了崭露头角的革 命生涯……而陈映民所许给的吕姓人家, 公婆勤劳、朴 实、厚道, 吕绍文兄弟三人也都本分, 全家人对她很好, 老两口将她当作亲闺女一般看待。但因为家道贫寒, 总 是少吃没穿的, 日子很不好过。
在立夏暴动胜利的日子里, 陈映民生下一个男孩, 取名叫吕美成。1929年5月26日, 红军第三十二师首次 攻占金家寨, 守敌汪东阁民团溃逃而去。在婆婆的关照 下, 她一边哺乳孩子, 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发动和组织 妇女为红军做军鞋, 带头拥护红军队伍。与此同时, 她 还配合红军和游击队到各个民团据点了解情况。她在 担任少先队指导员时, 有一次和少先队队长皮定均 ( 1955年 被 授 予 中 将 军 衔 ) 外 出 , 侦 察 到 从 金 家 寨 逃 跑 的六安六区民团头子汪东阁的行踪, 及时报告给红军 和游击队, 终于将这个反动分子解决。
1926年, 地处豫皖边的金家寨, 以及周边的乡镇村
落, 都热火朝天地闹起革命来, 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破 土而出, 不少地方成立农民自卫军, 矛头直指土豪劣 绅 。陈 映 民 和 她 的 未 婚 夫 吕 绍 文 一 起 参 加 了 农 民 协 会 , 投 入 到 农 民 革 命 运 动 的 斗 争 行 列 。中 共 党 员 桂 伯 炎 、袁 继安等人, 见她性情活泼, 口才也好, 就指定她担任妇 女代表。从此, 她就在党的领导下, 到各地宣传革命道 理。在党的领导下, 她把妇女们组织起来, 成立了妇女 协作委员会, 积极协同农民协会打土豪、捉劣绅。同时 还把少年儿童组成童子团, 配合农民自卫军站岗放哨 查路条, 防止坏人破坏。陈映民, 当时只有十三四岁, 妇 女们称呼她“小代表”, 儿童团员都喊她“大团长”。陈映 民的革命道路, 就这样从她的故乡故土上起步, 一步一 个脚印地向前奔走……
夫妻双方参加了红军, 危急关头抱 着孩子随军征战
1928年, 15岁的陈映民跟吕绍文结了婚。婚后, 她 照样从事妇女会和儿童团的工作。1929年立夏, 豫皖边 商( 城) 南举行革命暴动, 她因身怀有孕以待分娩而没 能参加。当时, 她的大姐陈觉民参加了这次暴动, 名声 亦在豫皖边乡村传播开来……暴动成功后, 陈觉民就 被派到商城县斑竹园( 今属金寨县) , 在朱氏祠堂举办 妇女运动讲习班, 并由她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
然而, 妹妹陈映民, 却没有“禹子哥”这般幸运。陈 映民生于1913年, 与其兄年龄相差近10岁。这个小女孩 出生时, 她的大哥陈绍禹、大姐陈觉民、二哥陈绍伟, 都 一个接一个地成长起来, 尽管家境很穷, 但都同样受到 爹妈的抚养和疼爱, 并指望他们长大后改换门庭, 光宗 耀祖。而这降生恨晚的幺妹子, 似乎成了个多余的, 出 生的第七天, 爹妈就将她许给当地一户姓吕的农桑人 家, 做了这家长子吕绍文的童养媳。陈氏家境之贫苦, 居然穷到把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给人家做了童养媳。
“妇 女 部 的 干 部 由 我 带 领 , 经 常 深 入 农 村 了 解 情 况, 帮助群众搞生产, 并和群众一起劳动。还组织妇女 做军鞋、送军粮, 支援前线, 慰问部队。省委为了加强妇 女工作, 培养 妇 女 干 部 , 于1934年 成 立 了 妇 女 学 校 , 由 我兼任校长。当时共有900多名学员。训练毕业后, 就分 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 大都从事妇女工作。
陈映民母子二人, 当时就在这一群没有被编入红 军序列的青年妇女中, 和她们一起, 一步不停地向前 追赶……
路上, 林 月 琴 、刘 伯 兴 两 人 , 成 为 大 家 公 认 的 义 务 领导者。刘伯兴身体很棒, 胆子也壮, 腰里别着一支驳 壳枪, 虽然没有子弹, 却能给大伙壮胆。这个童养媳出 身的女游击队员, 自告奋勇充当警卫, 宿营时招呼大伙 睡在一起, 轮流进行哨。行军中, 她叫大伙跟着她走, 如果发现敌人, 就叫大伙不要惊慌, 看她的手势动作行 动。林月琴因为有点文化, 能说会道, 就主动承担沿途 的联络交涉工作。
林月琴等人都很尽心尽力。尽管如此, 最后还是没 有看管好, 孩子从众姐妹的眼皮底下丢失了。孩子是怎 么丢失的, 陈映民的回忆只是三言两语, 说是在一次激 烈战斗中, 她“三岁的孩子吕美成丢失了”。而林月琴的 回忆却截然不同, 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林月琴回忆 说:
“那 是 在 湖 北 境 内 , 一 天 下 午 , 大 家 都 疲 惫 不 堪 。 把孩子背在身上, 或抱在怀里, 就像铁块似的沉重, 大 家你传我, 我传她, 不断倒手替换。就在这时, 有个农 民打扮的老汉, 当着我们说: 你们都走累了, 我来帮你 们抱抱孩子吧! 说着, 便从一位姐妹手里接过孩子。一 路上, 他走得越来越快, 我们紧撵慢撵, 还是没有撵 上。到了宿营地, 我们分头到处寻找, 都没有找着, 孩 子还是丢失了。陈映民伤心得很, 痛哭不已, 我们也都 难过得直抹眼泪, 并劝她不要过分伤心, 要保重身体, 坚持到底。……”
林 月 琴 、陈 映 民 两 人 刚 开 始 并 不 认 识 。林 月 琴 曾 在 陈映民大姐陈觉民主持的妇女讲习班里学习过, 所以 她们在一起交谈时, 林月琴讲到斑竹园妇女讲习班陈
觉民的名字时, 她们就认识了, 相互间也感到特别亲 热。对陈映民来说, 这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沿途不仅 有林月琴作伴, 还能够帮助照看她的孩子。
1986年, 林月琴撰文回忆说: “在我们这支跑反队 伍中, 还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同志, 她就是陈觉民的妹 妹陈映民。我同她过去并不相识, 但由于陈觉民这个关 系, 就感到亲热多了。当时, 因为没有编入红军单位, 我 们还没有依靠, 没有粮食供应, 但大家对这个孩子都给 予母亲般的关怀。行军中, 我们轮流背着、抱着他。到了 宿营地, 便七手八脚地为他张罗奔忙, 有的拾柴烧火做 饭, 有的帮忙照看孩子, 有的去老乡家先给孩子要点吃 的东西。尽管我们自己也饥肠辘辘, 又渴又饿, 十分疲 劳, 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沿途的老乡们, 看到我 们这支妇女队伍还带着一个孩子, 都表示惊奇和同情, 有的说我们怪可怜的, 挺辛苦的, 有的还要我们把孩子 留下。但是, 孩子妈和我们都不同意。行军路上, 的确十 分艰苦、劳累, 但 我 们 决 心 依 靠 大 家 的 力 量 , 带 好 抚 养 好这个孩子。”
可是好景不长, 红军一进入鄂东北根据地, 敌情更 加严重, 部队也在加紧行动。由于孩子的严重拖累, 红 军在越过平汉铁路的月黑之夜, 陈映民母子掉队了。她 就尾随在后卫部队的后面, 继续追赶队伍。渐渐地, 又 跟后卫部队拉开了距离, 最后不得不跟着一群随军跑 反的妇女们, 不分昼夜地追赶部队。
随 同 “跑 反 队 ”追 赶 红 军 , 途 中 丢 失 了孩子吕美成
征途上丢失了亲生骨肉, 陈映民内心十分痛苦, 因战事紧张, 她不能留下寻找孩子, 在林月琴等人的 劝说下, 便又打起精神追赶队伍。红军在由枣阳向豫 陕边转战途中, 陈映民才赶上第十二师, 与其丈夫吕 绍文一起并肩行进。而林月琴、刘伯兴两人, 当时也被 收留在第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 正式回归到红军队 伍之中。
1930年, 陈映民由皮定均介绍加入共青团, 并担任 六安六区五乡共青团支部书记。1931年春, 她的孩子断 奶后, 交由婆婆照看抚养, 她和丈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
·35·
尘封岁月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红军, 就近编入红四军第十二师, 丈夫为战斗员, 她当 宣传员。同年, 她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32年10 月,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 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由皖 西经鄂东转向外线作战……
就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长征中不 幸又失去丈夫吕绍文
随军入川后, 陈映民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妇 女宣传队, 与陶 万 荣 、廖 赤 见 等 人 一 起 工 作 , 当 时 驻 扎 在通江县毛浴镇。不久, 她又被调到中共川陕省委从事 地方工作。1933年6月, 陈映民当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 委, 并担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部长是姚明善。陈映民 撰文回忆说:
多事之 秋 , 红 军 主 力 部 队 、地 方 游 击 部 队 , 以 及 随 军跑反逃难的苏区群众, 如同潮水般由皖西涌向鄂东。 当时, 吕绍文和他的 二 弟 吕 绍 武 、三 弟 吕 绍 全 , 都 离 开 了老家, 随同红军队伍转移而去。陈映民二话没说, 急 忙抱上她三岁的儿子吕美成, 跟在第十二师的队列里, 随军征战……
最初在皖西境内, 乘坐担架随军行动的第十二师 师长陈赓, 看见陈映民带着孩子行军, 一路上比较辛 苦, 就让她跟随在师医院的队伍里, 沿途也好帮助照 应。沿途负责护理陈赓的医务人员, 有医务主任陈保 青, 女护士何福祥、张茶清等人。陈映民带着孩子就跟 这几位姐妹一起坚持行走。情况紧急时, 陈赓就将孩子 扶上他的担架, 急奔猛走一阵子, 以减轻陈映民的体力 负担。晚上到了宿营地, 大家在一起安营扎寨, 吃饭休 息, 医护人员也帮忙照顾母子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