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2010年07月09日来源:中国教师报“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具有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对高效课堂理念的最佳呈现。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很好地解决新课程理念“顶天入地”的问题。
本期特邀高效课堂培训专家张海晨对此模式进行系统解读。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导入。
(一)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 层次学生(即潜能生)。
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
(二)新课导入:导入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
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独学: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如此学生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1.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堂纪律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
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标注,带到对学、群学中解决。
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
2.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适时点拨指导;独学环节完成时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
第二步:对学、群学“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 对学生的要求:先对学,后群学,继而深入探究。
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等同独学环节的要求。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
1. 对学生的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即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学生展示行为中要聚焦问题,避免“平行站位”;展示学生要提前进入预定位置;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展示要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
方法结构流程——推进高效课堂的策略和途径2010年07月09日来源:中国教师报■本期对话嘉宾崔其升山东省荏平杜郎口中学校长赵丰平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杜金山山东省兖州一中校长胡志民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校长李炳亭《现代课堂周刊》主编■对话主持:郭瑞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意义。
今天的课改,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实理念的策略与方法。
对于高效课堂而言,如何使其倡导的思想有效落地,其方法与途径是什么,高效课堂技术的核心是什么,需要哪些保障措施,正是困扰一线教育者的关键问题。
兼顾“顶层设计”与“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有四个关键字:师、生、教、学。
这四个字构成了两对关系,即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两对关系是决定课堂“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生产关系”。
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就是课堂变革的顶层设计。
郭瑞:高效课堂已经深入“民心”,但是也有很多学校改革意愿很强,却不得其法,总是改不到“点”上。
高效课堂在推进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点和具体策略?杜金山:高效课堂的不断发展飞跃对改革引领者提出了很高要求。
首先,要对传统课堂真正驾轻就熟。
顶不到天怎么能“破”天?其次,对传统课堂要进行理性而深刻的反思。
当你真正看懂传统课堂的问题,你才会以一种“油锅里捞孩子”的急迫心态产生对课堂现状的焦虑,进而投身到改革中。
第三,必须对传统课堂弊端产生的原因作出理性、科学的分析,找到传统课堂弊端产生的“七寸”。
第四,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决不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修修补补的方式。
整体设计,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有四个关键字:师、生、教、学。
这四个字构成了两对关系,即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两对关系是决定课堂“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生产关系”。
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就是课堂变革的顶层设计。
整体设计,既包括教师“教”的流程和学生“学”的流程,还包括学习组织的建设、管理制度、评价反馈等。
系统推进,是由教学改革的特点决定的。
所有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
第五,只要把改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校情、教情、学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和调整的基础上,那么,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外界和内部的任何议论、争论、质疑,都不会影响变革的决心。
崔其升:我认为,高效课堂建设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学、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议、学生改”,真正以生为本;教师变主演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发动者、启迪者、组织者。
总之,课堂变“一言堂”为“百家鸣”。
第二阶段,师生是文本研究者、挖掘者,以文本为参照、参考形成专题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发明、发现、专利、专著,学习知识、解释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自己丰厚的知识功底。
第三阶段,学知识长智慧,长智慧修素养,为人生历练打基础。
学生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练就成为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胡志民:作为课改过来人,我认为“洗脑”是关键,“临帖”是捷径,这里面有五个关键词。
第一是决心。
首先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决心,改革是一个是非题,而非选择题。
第二是管理。
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推进高效课堂必然要有一套严格的、刚性的管理系统。
第三是坚持。
坚持就意味着拥抱成功。
第四是研究。
出现问题不是消极对待而是主动研究。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第五是创新。
当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模式后,必然要通过创新寻求新的突破。
构建属于自己的模式不是目的,目的是构建尊重差异、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
为什么要强调“模式”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
但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
郭瑞: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是没有固定模式和方法的。
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什么要强调模式?模式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到底有什么意义?胡志民: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这就像无论是“奔驰”还是“吉利”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
但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教学艺术并不冲突,恰恰是实现艺术、升华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的保障。
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模式。
所以说,高效课堂建设必然需要模式,但随着对模式本身的熟练运用,模式自然就会消失,即无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课堂艺术。
高效课堂强调模式的意义体现在:第一,模式是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框架,对教与学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了模式就不会放任自流,“漫无章法”。
第二,模式是教与学的抓手,使初级阶段的高效课堂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易于操作。
第三,模式是产生教学艺术的基石,会降低追求课堂艺术的难度,在环节的规范中,学生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能产生因材施教的灵感。
赵丰平:赞同胡校长说的“模式自然消失”的观点,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样,对课堂而言,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科。
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高效,我们强调模式但不唯模式。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对传统课堂的革命性变革,在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课堂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同时,模式与教师个性、教学艺术、学科特点的张扬相辅相成,二者并不矛盾。
我们在强调模式的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师的教学艺术会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得以施展。
郭瑞: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强调模式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层面的问题流程化?模式,即方法、结构、流程。
李炳亭:是的,模式或许有其僵化的一面,但模式诠释的是理念,承载的是课堂之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规则”,课堂一旦变成了“自由发挥”,则很容易陷于混乱和无序。
课改不是“方法”的改良,而是观念的革新。
而任何革新都需要落实在“方法”上,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实现,高效课堂模式就可以简化成技术性很强的东西。
模式就是生产力。
当然,有些人一直在提“教无定法”,但对于更多的教师而言,恐怕唯有“教学有法”才能达到教无定法,教学的艺术本质上就是“立”与“破”的矛盾,在不断的否定中完成进化,离开了教学有法的“临帖”阶段,很难“破帖”生成自己的风格。
赵丰平:任何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土壤,离开原有的环境就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
“临帖”的关键不在于照搬模式,而在于学习模式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操作方法。
只有把握住模式的精髓,在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破模。
高效课堂的减法与加法行走在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分配时间,即在课中用减法,而课前、课后用加法,或者概括为“抓两头,放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