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我国对传统的高效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与完善,并最终形成了高效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在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构建和谐体育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
前言
目前状况下,在经济发展迅速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发展,并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
这样一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与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构建和谐体育氛围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因为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课题。
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首先,它是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有效体现;其次,它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征;最后,它可以体现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并对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1.俱乐部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对于俱乐部教学模式来说,它主要是指在基于目前状况下学校已具备的体育设施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并围绕着某一
项具体的运动项目,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特点、爱好以及特长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挥自主性,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授课老师,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上课时间的自由度。
需要说明的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必须以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为前提。
2.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确立教育理念,树立教学目标
实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是在“终身体育”的思想下指导进行的。
而这种“终身体育”的思想又可以细分为“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两种指导思想。
在它们的有效之下,通过对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个人特长等)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由学生对体育项目、授课老师进行自主选择。
这样一来,能够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与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目标的树立方面,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模式的限制,不再受到系别、班级的约束,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需要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满足。
在有效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下,通过体育教育对学生的体质、体格进行全面增强,并掌握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与技能,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共同发展。
2.2 明确教学任务,设置教学内容
在应用俱乐部教学模式时,应当充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对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要求
进行有效的遵循。
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并将眼光放宽放远,培养高级体育人才,对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与互助合作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在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要对学校场地、师资状况与新项目的引进两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所设置的项目既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要体现出广泛性,可以设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舞蹈、轮滑、登山、游泳等项目。
除此之外,还应当对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时间进行有效的安排,不要出现同一时间多班次或者同一内容教学活动的状况。
2.3 掌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诸多特点,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基于这些特点,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对以学生为本的宗旨进行有效的体现,同时又能够对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2.4 合理的选用体育场地器材
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开展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学校对于这一方面的逐渐重视,目前状况下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但是,在某些场馆的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些小场馆之上,比如乒乓球馆、羽毛球场、旱冰场、台球馆等。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目前状况下比较流行的学生喜
爱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比如轮滑、网球、形体训练、健美操等。
2.5 改善评价体系
对于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来说,应当将之与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别。
在评价指标当中,应当对竞技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淡化,而将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健身性当中去。
同时,对活动效果的评定应当加大力度,把参与各俱乐部同学的活动等情况和体育课相联系,侧重学生的态度和出勤率、教师对学生知识、技术和能力表现综合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参与程度等为主的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
3.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虽然我国的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在目前状况下,它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并遇到困难。
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管理体系仍然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②体育场馆与体育器材仍然存在着短缺的现象;
③在体育老师数量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同时,师资结构欠合理;
④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合理;
⑤所开设的体育项目与学生选项之间寻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⑥体育经费不足,或者来源过于单一。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虽然我国的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在目前状况下,它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且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就目前的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来说,它还不能够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作出更为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
4.2 建议
对当前状况下俱乐部教学模式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研究,在这一基础之上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与矛盾。
同时,进一步加强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的建设,对其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练员的配备和聘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春平. 普通高校群众体育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相结合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7)
[2]李恺宪,王燕. 我国部分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03)
[3]孙宝聪. 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06(10)
[4]周威,李寿荣. 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对策[j]. 体育学刊.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