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2)[1]

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2)[1]

二、承诺(一)承诺的概念1、承诺的概念承诺,又称接盘,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21条)要约一经承诺,合同即告成立。

2、承诺的要件承诺须具备以下要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受要约人只能是要约人愿意与之建立法律拘束关系的对象,故只有受要约人或其委托的代理人享有承诺的权利。

[案例2-5]英国1908年鲍威尔诉李氏一案中,原告致函某校董会愿任校长一职,校董会表决同意,某校董未经授权将决议内容告诉了原告。

但校董会在下一次会议上推翻了前次决议,决议另聘他人为校长。

原告以该校董会违约为由要求赔偿损失。

法院认为,校董会未委托任何人向原告传达承诺,该传达无效。

(2)承诺必须向要约人作出既然要约人在要约中表明了一经受要约人承诺即受拘束的意思,故承诺只有向要约人或其代理人作出才有意义。

在合同毋需要约人亲自履行的情况下,承诺也可以向要约人的继承人作出。

(3)承诺必须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23条1款)若要约规定了承诺期限,则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要约以电报或者信件作出的,承诺期限自电报交发之日或者信件载明的日期开始计算。

如果信件未载明日期,自投寄该信件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

要约以电话、传真等快速通讯方式作出,承诺期限自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开始计算。

(24条)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①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②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

(23条2款)对合理期限的长短,我国合同法未做具体规定。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须适当地考虑到交易的情况,包括发价人所使用的通讯方法的迅速程度。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规定:应在考虑了交易的具体情况,包括要约人所使用的通讯方法的快捷程度的一段合理的时间内作出承诺。

史尚宽先生将“依通常情形可期待承诺到达时期”,即“合理期间”,分为三段:①要约到达于受要约人的期间;②做承诺所必要的时问;③承诺的通知到达要约人所必要的时间。

其中,①与③的期间依通讯方式确定,如依邮寄或电报为要约或回答通常所必要的期间。

如果要约及承诺的通知,途中有非常事变(火车障碍、暴风雨等)的迟延,要约人如果知道该情况的发生,应当斟酌以定其达到所必要的期间。

此必要期间,依其通知合理的承诺期限的性判断的方法而有所不同。

(要约人如特别限定其承诺通知的方法,须以其方法为承诺,否则,得依通常交易上所用的方法。

)②的期间,是自要约到达时以至发送承诺通知的期间,是要约人审查考虑是否承诺所必要的时间。

这个时间可以通常人为标准确定,但依要约的内容不同有所差异,内容复杂,审查考虑的时间就长,如果还要经过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的批准,可能时间还会长。

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

(28条)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的以外,该承诺有效。

(29条)(4)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30条)只有受要约人愿意按照要约的全部内容与要约人订立合同,缔约双方才能达成合意,合同因此而成立。

在英美法上,这被称之为“镜像规则”(mirror rule )作为承诺,其内容与要约的内容一致意味着,承诺人与要约人不仅仅在意思表示上达成了一致,更根本的是承诺人同样也发出了愿意接受合同拘束这一法效意思。

若受要约人回复给要约人的意思表示已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便已失去承诺的意义,应视为对要约的拒绝,并构成了一个新的(反)要约。

“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

……”所谓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是指“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

”(30条)新要约是对要约的拒绝,新要约到达要约人后,原要约失效,双方关系形成倒置,原受要约人成为新要约人,而原要约人则成为受要约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承诺中添加了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应认为构成反要约。

例如承诺人在承诺中提出,要求欲出售货物的要约人提供产品的说明书,此种要求只是重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并非提出新的条件。

[案例2-6]某年4月10日,甲向乙发出要约,拟以100万元出售一房产,乙复函还价95万元,甲不同意。

乙考虑后,又于次日提出同意以100万元购买该房产,被甲拒绝。

乙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购房合同已经成立,并判定被告违约。

法院判决乙败诉。

1问题:说明法院判决的理由。

对要约的有条件的同意也不能视作承诺。

在美国1948年安德森等诉斯图尔特案中,1946年7月6日,被告致函原告拟出售一房产,原告于7月30日复函同意,但要求被告将签字后的买卖合同送至原告存款的银行,并以此作为承诺的条件;而被告于7月30日致函原告撤回要约,原告于7月31日收到此信。

法院认为,原告的承诺在收到撤回要约的信件之前发出,本当有效,但由于该承诺是有条件的,故无效,被告可撤回要约。

此外,如受要约人对要约表示完全同意,但又声明尚须听取律师意见,或尚待委托律师办理正式手续,这种同意也不是承诺,而是有条件的同意。

承诺必须与要约绝对一致的原则,在实务中是较难贯彻的。

美国《统一商法典》对此作了重要修正,第2-207节规定,如果要约未明确规定不得增加新条款或不得作任何修改,在承诺中即使增加了新条款或对要约有所改动,承诺依然有效。

对此,《合同法》亦采取了灵活的立场,原则上仍要求承诺与要约一致,但承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的,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任何变更的以外,该承诺有效,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

(31条)这一规定与实务中常见的现象是相符的,只要承诺人对要约的实质内容未表示异议,其变更的内容并未给要约方带来格外的拘束,且符合诚信原则与交易习惯,则其承诺仍然是有效的。

例如,甲通过网络向乙发出订购家俱的要约,要求乙回信承诺。

乙未回信,而是直接将订购的家具送至甲宅。

在以下两种情形下,应当有1参见英国1840年海德诉伦奇案。

镜像规则的修正:实质性变更要约与承诺一致原则两种结果:其一,甲订购的家具用于甲宅居住使用,乙的行为并未给甲带来不利益,甲即不得以此行为在要约中未规定为由,否认乙承诺的效力;其二,甲是代朋友订购家具,准备在乙承诺后告知朋友来车接货,乙送家具到甲宅,为甲带来不便,即不能视为承诺。

此外,如果要约包括的主要条款是可以分别履行的,且具有相对独立的交易价值,则对部分条款的承诺,不妨碍就承诺部分成立合同。

[背景知识]《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规定:什么能构成实质性变更,对此无法抽象确定,必须视每一交易的具体情况而定。

应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变更或差异条款在有关的贸易领域中须是常用的,而不能出乎要约人的意料之。

通则列举了三个例子:A、甲向乙订购一台机器,准备在其房屋基地上调试。

在接受订单时,乙声明接受要约的条款,但增加了乙希望参加调试机器的条款。

该添加条款不是对要约的“实质性”变更,因此它将作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除非甲毫不迟延地拒绝。

B、基本情况与A 相同,不同的是在对订单的承诺中,乙添加了仲裁条款。

这一条款构成了对要约的“实质性”变更,其结果是乙的这种意思构成反要约。

C、甲向乙订购一定数量的小麦。

在接受订单时,乙增加了一项仲裁条款,该条款是相关商品交易中的标准做法。

因为甲对这种条款不会感到意外,因此它不是对要约的“实质性”变更。

除非甲毫不迟延地拒绝,否则,该仲裁条款将作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

3、承诺的方式承诺的方式对承诺有何意义,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如果要约或者法律明确规定承诺必须以一定方式作出,否则承诺无效,根据意思自治和合法性原则,要约或法律的规定应当有拘束力,承诺人作出的承诺必须符合要约人或法律规定的承诺方式。

在此情况下,承诺的方式是承诺生效的特殊要件。

如果要约人坚持采用某种传达承诺的方式,承诺人就应当照办。

只要承诺人已照办,不论要约人是否收到承诺,承诺均生效;如未照办,而传递发生差错,则视为未承诺。

(2)如果要约规定承诺应以某种方式作出,但未规定非如此不可,那么,只要受要约人所采取的承诺方式,在合理性方面不比要约规定的方式差,不违反法律的相应规定,承诺即应有效。

2不过,若采用的另一方式迟于要约人所规定的传达方式,则无效。

在美国1819年伊莱亚森诉亨肖案中,伊莱亚森发出要约拟向亨肖购买面粉并嘱将答复交给传送要约的货车带回,亨肖却将承诺邮寄,结果到达时间迟于货车。

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伊莱亚森可拒购面粉。

(3)如果要约或者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承诺的方式,那么,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22条)受要约人应本着诚信原则,依交易惯例、商业习惯及当时情形,便宜承诺之。

承诺通知的具体方式不限,只要是明示的,口头或书面皆可。

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22条),也就是学理上所谓的“意思实现”。

沉默是否能构成承诺?即使受要约人愿意接受要约,但却保持沉默,未对要约人公开表示,从法律上看,就不存在任何承诺。

英国1862年费尔特豪斯诉宾德利一案就是一个例证。

费尔特豪斯致函宾德利拟以30英镑15先令购买宾德利的一匹马,信中并声明:“对此如无异见,该马便按此价归我。

”宾德利未函复,费尔特豪斯也未付款。

但宾德利在委托拍2见英国1873年廷氏诉霍夫曼公司案、1969年曼彻斯特戴沃赛桑教育委员会诉商业与一般投资公司案。

承诺是否能采沉默的方式卖经纪人拍卖家产时,曾说明此马已售出,不在拍卖之列;而拍卖人误将该马拍卖。

费尔特豪斯起诉追要该马。

法院认为,由于宾德利对要约保持沉默,因而,不存在承诺,费尔特豪斯无权起诉追要。

从这一判例可以推知,要约人单方面地规定沉默就是承诺,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因为,这是将一己之见强加于人。

美国也有类似案例。

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最高法院审理的柯兹蒂公司诉梅森一案中,原、被告曾就买卖小麦事在电话中互相询问,原告拟了买卖小麦的草约,并在所附的备忘录中写明,如被告留下草约,而又未提出异议,则视为接受该草约。

被告在收到草约和备忘录前,已将小麦卖出,同时,又未将草约和备忘录退还。

原告起诉索赔。

州最高法院认为,原告在备忘录中的规定不符合承诺必须传达的原则,被告的沉默不能被视为承诺,双方间并不存在合同关系,故驳回起诉。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受要约人的沉默也是被视为承诺的。

美国《合同法重述》第72节第1款C 项规定,如果在已往的交易中所形成的惯例使得要约人确信沉默即是承诺,受要约人则不能加以否认。

例如,甲多年来于每年春季向乙订货,乙按时送货,从无迟误。

其后某年甲仍按例订货,乙既沉默未答,又未按时送货,乙的沉默应视为承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