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三号陵讲解词(导游内容)三号陵阙台→西碑亭→月城→南神门→献殿→墓道→盗墓坑→陵塔→西北角阙→西神墙→建筑构件大棚游客朋友:你们好!欢迎您光临西夏陵。
(自我介绍后)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领略这宏伟壮丽、庄严肃穆的古王陵神韵。
中国数千年的社会,有许多事是始终如一的,其中帝王的陵寝制度就是如此。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历代帝王都喜欢神化自己,自命不凡,不仅生前过豪华的生活,而且对死后的生活安排十分在意,还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继续享受。
大多数皇帝登基的第二天,就须为他百年后事操心了,而且他们对陵地的选择看得至关重要,他们认为,陵地的好与坏,关系着皇族的盛衰,国家的安危。
所以选择陵地除派朝中一、二品大官外,还要有深晓地理、会看风水的人参加。
这些人通过外观山形、内察地脉选中陵址后,要上图帧给皇帝过目,皇帝还要亲临视察,审查规划布局及具体形态,方能最后确定,然后择吉日动工兴建,为自己营造巨大而豪华的陵墓。
西夏统治者也没能例外,为使自己死后仍然显示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气势,不惜动用大量军民、集中财力,效法唐、宋两朝陵墓制度为自己修造大型陵园。
而生前游猎宴乐、会盟议事的皇家林苑所在地——贺兰山,就成了他们的归宿安息之处。
说到皇家陵园,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那样的一番景象——襟山带海,苍松翠柏掩映着黄瓦红墙,道旁肃立着高大的石人石兽……也许人们还会想到那庄严肃穆的地下宫殿和富丽豪华的随葬珍宝。
然而,这里要介绍的西夏皇家陵园,由于连年的战争,在蒙古铁骑横扫西夏时遭到毁灭性的掠夺,此后又经数百年的人为盗掘,我们看到的这处西夏圣地已是残墙断壁、碎砖残石、面目全非了,我们只能通过那些夯土筑成的墙基座,向大家讲述九百年前一个伟大帝国的兴亡,让大家想象当年西夏皇家的锦绣繁华。
但大家不要遗憾,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吸引了世界惊叹的目光,残破的罗马角斗场不也让人流连忘返吗?可见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
据史书记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
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
”西夏虽深受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的影响,但与宋陵相比,却绝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新意识,以我们即将参观的3号陵为例,地面建筑中有许多布置属西夏独创,处处暗含着西夏的独具匠心。
西夏陵三号陵座落在西夏陵区的中心,位置显赫,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整个陵园从北朝南,由阙台、角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塔等建筑组成,平面布局严格按照我国传统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表现了帝王君主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陵园占地15万8千平方米,是西夏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其单体建筑大部黄土夯筑而成,庄严稳重、气势磅礴,显示出了一派帝王风范。
(阙台)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陵园的入口处,请大家看前方两座高大的夯土阙台,他们东西对峙,位于陵园最前端,是进入陵园的标志,象征宫廷巍峨森严的大门,也是我们整个陵园讲解的序幕,您看他们像不像两位勇武而忠心的将军,日夜不息的为西夏皇帝守护着陵墓?瞧,他又提醒大家应该文官落轿、武将下马,整理衣冠、收敛喧嘻了。
阙是标志建筑群入口处的礼仪性建筑物,追溯起来,它的雏形也许来自早期部落聚居地设于主要入口两侧的岗楼,有侦察守望的功能,后逐渐演变为寺庙、皇家宫殿、皇家陵园等建筑群体的装饰性建筑,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西夏陵的阙台台基皆为不规则的圆形,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推断原阙台建筑可能为类似佛塔的塔式建筑。
当年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皇帝身着礼服,从这里小心谨慎地穿过阙台,诚惶诚恐地在礼仪大臣的恭敬下前去朝拜行礼,表示对先祖功劳的崇敬,希望得到先辈的保佑。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至高无上,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地,平民百姓可不能随便靠近。
好!今天我们就充当一回皇亲国戚,由我作导引官,恭导大家进陵参观,一睹西夏皇家陵园的风采,不过在参观的过程中,你一定要认真地听讲解呀。
(碑亭)进门后东西对立着两座碑亭,间距80米。
碑亭是西夏人为祖先树碑立传、记载生平事迹,为其歌功颂德的地方。
在唐宋陵园中并无碑亭,只立碑于南神门前,无建筑物围护,且立于平地,是石像生的一部分。
西夏陵园在前部增加了碑亭建筑,是西夏陵园的独特之处,它定位于阙台之后,月城之前,规模宏大、地位突出,这样布置的好处是:一方面增加了陵园前部的气势,使陵园的布局更加均衡平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碑亭为帝王歌功颂德的重要作用,突出了颂扬陵主事迹的碑亭在陵园中的地位。
碑亭内正中放置的碑铭用西夏文大小两种字体记载着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文治武功,更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因为在西夏陵遭到战火毁坏时,几乎所有的碑刻都被砸得粉碎而无法辨认。
但不论我们是否能够看到这些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的精美艺术品,都能猜测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陵主的赞颂褒美之词。
三号陵的东西碑亭都已经发掘过,东碑亭台基为方形,台面却呈现圆角方形,专家推断当初可能建有一个圆形、穹窿顶的建筑。
(西碑亭)西碑亭是由方形台基、斜坡、踏步和圆形砖铺基址组成,从台基上留存的柱洞分析,原有一圆形建筑,分为内外两层。
在1998年进行的发掘清理中,出土了西夏文残碑630余块、砖瓦及瓷器残片、钱币、铜器、铁制工具等一批珍贵实物,其中西夏文残碑都是描金字,碑石残片上有拓印的墨迹,碑首残片上还有彩绘的花纹图案。
这次发现为进一步了解西夏碑亭的建筑形制、结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对推断西夏民族的族源,解决西夏陵徒有陵寝而不知其主的历史之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1998年重要考古发现。
显然,大家的目光早已被面前的人像石雕碑础座所吸引,他们的发现的确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清理中发现:在碑旁基址东西直线上本放着4尊碑础座,可惜有一尊已被毁作一堆碎石,无法恢复原貌;有一尊上部被打掉一块,但雕像面部损坏较小;而另两尊则基本完整。
一尊碑座被毁,虽然令人遗憾,但另三尊基本完好的碑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遗憾,因为三尊碑座有两尊相同,被毁的一尊则很可能与另一尊一样,依此复制一尊并非难事。
至此,西夏王陵内出土的碑础座已达10尊,10尊都雕成人像,这些人像石座是研究西夏历史及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西夏陵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三件石雕人像碑座与大家在博物馆看到的颇有不同,雕像体态较为高大,面部还有彩绘,造型也不同。
您看这尊人像双目突出,双眉上竖,口中两颗獠牙露出紧闭的双唇,两只粗壮的手臂攥成拳头,造型威猛而不凶恶,令人过目难忘。
整个雕像造型沉稳、立体感强,雕刻手法遒劲有力,生动细腻,令人对西夏石雕的精美技艺叹服不已,被称为“宋代雕刻冠军!”从这不同凡响的造像上,人们可以“读”出一种勇猛、坚毅、顽强、忍辱负重、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也许,这正是立国达190年,由弱变强的西夏党项族的精神支柱。
关于西夏为何用人驮碑,专家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力士的造型和装饰,因与五代十国之一——后蜀墓中出土的石雕抬棺力士像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西夏雕刻的力士形象与后蜀有某种联系,是与当时西夏的习俗受到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关。
还有学者推断西夏陵出土的人像碑座与埃及金字塔前狮身人面都是陵墓前的守护神,并且因伏羲生的“人首蛟身(有鳞纹)、圆目獠牙、载角如牛”,与西夏陵人像碑座造型极其近似,因而断定是纪念伏羲的。
甚至还有专家认为此人像该是力大无比的角力士,即相扑师。
半蹲状、有腕环,明显突出了人物胸、腹、臂部的肌肉。
尤其是角力士的双乳肥硕犹如母乳,使人顿生强壮伟岸之感。
西夏秃发、上扬浓眉更加突出了角力士的勇猛、坚强、力大无比、志不可摧。
相扑师如今只有日本保留了,而他的祖先却在西夏陵,是不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不知大家参观完是不是还有更新的见解。
(月城)顺着神道向北走几十步我们就进入了陵园的月城,月城呈现长方形,面积6430平方米。
月城的设置不同于宋陵,陵园前凸出的一块,形成了“凸”形的基本结构,与宋陵方形布局有明显不同,专家认为西夏陵园整体布局可能是仿国都兴庆府城的格局设计,月城是仿常见的城门外的瓮城,突出了月城保卫陵园(陵城)的作用,可见西夏人仍按古代“视死如生”的丧葬要求设计陵园。
(月城大门)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是月城的大门,原来设置着一座宽约9米的乌头门。
乌头门流行于宋代,明清时期称为棂星门,只在皇陵、大型寺庙(孔庙、关帝庙)等高级建筑上使用,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也就是天门,因此有人认为陵墓前的乌头门有阴阳相隔之意,进入此门就意味着到了“阴间”,但大家不要害怕,这里可没有什么黑面判官、牛鬼蛇神,而是置放着由文臣武将、勋臣贵戚的石雕像组成的石像生群。
(石像生群)石像生,是由石刻而成的文武官员和珍贵动物组成的仪仗,取意于皇帝生前亲信的文臣武将以及周边邻国使节朝贺礼仪场面,有如生人的意思,在陵前放置石像生用以表示拢坟,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又有“保护”陵园的象征意义,是秦汉传下来的制度,后来历朝历代,一直沿用,只是数目和种类有所不同而已。
石像生这些威风凛凛的人物雕刻,称为“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身材高大,秦始皇统一天下,命其镇守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不让匈奴侵犯。
因他生前屡建战功,他死之后,秦始皇为纪念他,特铸铜像置于咸阳宫的司马门外。
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统称为“翁仲”,而且象征所有文官武将。
石像生自东汉创制以来,其位置即列于陵园阙台后、神门前神道两侧,成夹道之势。
而西夏却将月城作为列置石像生之地,与中原帝王陵传统的正门外神道两侧置石像生完全不同。
三号陵园石像生的摆放状况是四排二十尊,改变了宋陵将石像生群列于神道两则一字排开的做法,这样分几队置放使石像生更加集中、紧凑,大大缩短了陵园的南北纵向距离,使整个陵园的总体布局比唐、宋陵更加紧凑、严密。
从出土石人头面判断,石人高度与真人相仿,再加上脚下的基座部位,石人总高度约在2米左右。
你看这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官僚公卿九百年来一直整齐地站在这里,好像还在等候皇帝的召见和圣训,可见古代的帝王是何等的威严和尊贵。
想当年,陵园没有破坏时,这里高大的城门、森严肃立的武士和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般胆小的人走到这里早已是两股战战汗湿衣襟了。
不过封建帝王早已不存在了,这些皇帝驾前的文官武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恭候迎送的就是各位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今天大家都可以在他们的夹道欢迎中享受一下旗罗伞盖、前呼后拥的皇帝气派。
(南神门)陵园陵城也呈长方形,面积2万9千平方米,我们现在登临的是南神门,它是陵园的正门,从形制规模到建筑装饰手法等都比其他各门等级高,是陵园各门中建筑最奢华、最考究的一处建筑。
西夏陵园依据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个方位开辟了四个神门,其他三个神门没有可以登临的墁道或踏道,仅仅为达到对称统一的建筑效果,这与北宋乃至唐陵各门均可通行,并于两侧置以门狮的情况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