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一、单项选择题:(20分=1分*20小题)二、判断题:(8分=1分*8小题)三、简答题:(30分=6分*5小题)四、材料分析题:(26分=10分*1小题+10分*1小题+6分*1小题)五、论述题:(16分=16分*1小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理论成果; P4 P5历史必然性: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把马克思主义之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两论成果:1、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间的联系:1、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二、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P8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党领导的革命和见识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涵、主要容及历史地位。
P19 P27科学涵: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主要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权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第二章新主义革命理论一、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40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
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从旧主义革命向新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以俄国十月革命的生理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发生了根本转换。
2、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二、新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P43新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适应新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1、旧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2、新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
三、新主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45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革命。
四、新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P55五、新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P58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P661、从中华人民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主义社会。
新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2、与新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3、在新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改造道路 P73: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 P78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除因素为及基因是,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P9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
1、矛盾是普片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敌我矛盾和人民部矛盾5、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专政和。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P95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P100意义:1、巩固和发展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科学含义:P113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主要特征:P115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般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简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基本纲领;P119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P122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基本纲领: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P126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联系。
P123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在要求。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一、“三步走”发展战略;P139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②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简称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P1421、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