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高中 生物专题整合训练11-(附解析答案)

部编人教高中 生物专题整合训练11-(附解析答案)

专题整合训练(十一)(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全员必做题]1.(2019·广东佛山二模)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就是指体液中的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短C.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解析:本题以基础判断的方式考查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但还有CO2等其他物质,A错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可依靠神经递质来实现,C正确;下丘脑是神经中枢,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D错误。

答案: C2.(2019·广东深圳二模)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

相关推理正确的是()A.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B.γ­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D.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解析:本题通过对γ­氨基丁酸功能的分析与判断,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若阻止γ -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排尿的神经递质,A正确;高位截瘫患者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无法接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B 错误;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不同年龄段的人代谢强度不同,体内所含的γ­氨基丁酸量不同,排尿阈值不同,D错误。

答案: A3.(2019·山西运城二模)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调节过程①和②中,后天形成的是过程②B.食物刺激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解析:本题以实例分析的方式考查胰液分泌过程中的稳态与平衡观,属于对生命观念素养的考查。

过程①中食物刺激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属于非条件反射;过程②中视、嗅信号刺激引发的反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A正确。

食物刺激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B正确。

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C正确;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胃泌素受体、促胰液素受体、胆囊收缩素受体和神经递质的受体,共4种受体,D错误。

答案: D4.(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实验小组的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

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B.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C.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D.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解析: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过低会出现休克等低血糖症状,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效果,C错误;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以口服,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答案: C5.(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

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大括号部位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一定是肝细胞B.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图中⑤的形成可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内环境D.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受刺激后,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几乎全身细胞都可以是胰岛素的靶细胞,A错误;兴奋在突触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图中②是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⑤是神经递质,其所在的环境为突触间隙液(组织液)中,C正确;一般来说,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受刺激后,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答案: A6.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

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有关。

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

下图是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示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________,神经递质为小分子化合物,仍以该方式释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的神经递质释放会导致细胞Y兴奋,与释放前相比,释放后细胞Y膜上离子通透性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膜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图推测阻碍兴奋传递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

(4)据图分析,MAOID改善抑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相对于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胞吐方式可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有利于兴奋快速传递。

(2)若图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细胞Y兴奋,递质作用于Y细胞后,Na+通透性增强,K+通透性减弱,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需要经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等环节,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均会导致神经递质无法与受体结合,化学信号无法转化为电信号,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会使电信号无法转化为化学信号,三者均会阻碍兴奋传递。

(4)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使单胺类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提高脑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答案:(1)胞吐短时间内大量释放神经递质,有利于兴奋快速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Na+通透性增强,K+通透性减弱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等(答出两项即可) (4)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起抗抑郁作用7.胰岛素的分泌存在M、N两种类型。

M类型中,机体只有受到胞外信号刺激后才合成胰岛素,合成后立即释放到细胞外;N类型中,胰岛素早已合成,但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到细胞外。

研究者为探究胰岛素的分泌类型,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制备胰岛B细胞培养液: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均为1.5 g/L,该浓度葡萄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分组:甲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X物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各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3)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甲组检测不到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胰岛素,则说明胰岛素的分泌为________类型;②若甲、乙两组检测到的激素含量基本相同,则说明胰岛素的分泌为________类型;③若检测到的胰岛素含量甲组_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组,则说明胰岛素的分泌为M、N类型并存。

解析:(1)制备胰岛B细胞培养液: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均为0.6 g/L,该浓度葡萄糖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给胰岛B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二是作为信号可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反应。

(2)对照实验的设计必须确保单一变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类型”,则单一变量是否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X,因变量是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所以对乙组的处理是培养液+胰岛B细胞+等量生理盐水。

(3)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甲组检测不到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胰岛素,则说明胰岛素的分泌为M类型;②若甲、乙两组检测到的激素含量基本相同,则说明胰岛素的分泌为N类型;③若检测到的甲组胰岛素含量小于乙组,则说明胰岛素的分泌为M、N类型并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