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圖集︰從商到清中國古代軍戎服飾演變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原始社會晚期以來,隨著民族部落的不斷兼並,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
多時可達一萬三千人,如此龐大的軍隊,又是幾支部隊配合,如果沒有統一的服裝,指揮起來必定是十分困難,因此戎服開始出現。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擊潰了商紂王的軍隊,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是青銅台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
西周初年開始實行“國人”當兵的制度。
《周禮.春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周天子、諸侯的各種冕服,其中的韋弁服是為“兵事之服”。
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是專用戎服。
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範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770年,周王室由于王位繼承的斗爭而引起了諸侯的叛變,他們聯合犬戎攻入鎬京(今西安),殺了幽王,滅了西周。
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時期。
這是一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的長期戰亂年代,也是封建社會向奴隸社會全面過度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軍事裝備的制造技術進步很快。
甲冑制造業已采用了類似今天的流水作業生產方法,且具有相當規模。
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冑外,也使用青銅鎧甲。
戰國後期,出現了鐵制鎧甲。
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服開始采用深衣。
深衣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衣服。
黃河流域的不少諸侯國已經開始創建騎兵,騎兵的出現必然要改變服裝,于是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便成為了戎服。
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冑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另外,鐵甲出現于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
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
秦代的軍戎服飾是至今資料最全面、最準確、最詳細的朝代。
這要歸功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
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
兵的首飾有四類。
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
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
第三類為帽。
第四類是發髻。
靴履也有四種,根據形象定名為高統靴、方口翹頭履、方口齊頭履、方口尖頭履。
靴和履都用帶縛于腳背和足踝。
戎服一般都束腰。
腰帶用皮革做成。
帶用帶勾系接。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
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
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制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
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
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
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代兵士鎧甲復原圖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于活動。
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
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
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漢代以王莽新政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
前漢(又稱西漢)的軍戎服飾基本上沿襲秦制。
鐵兵器經過戰國後期和秦代的發展,到西漢時已佔主要地位。
西漢鎧甲全都是鍛鐵制成。
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
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
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
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
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制,一條為絹制。
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等樣式。
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
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復雜,于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
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
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
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
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注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
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
負羽則軍官和士卒都可使用。
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于馬鞍、馬鐙的發明。
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
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
禪衣為深衣制。
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魏晉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內部激烈的斗爭,引發了殘酷的大混戰。
經過長期兼並,司馬氏在滅吳後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
晉惠帝時又爆發了“八王之亂”,出現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
這一時期頻繁的戰爭,雖然促使戰略戰術得到發展,但給社會經濟生產造成的破壞卻極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裝備方面與漢代相比並沒有明顯的進步。
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
袍長及膝下,寬袖。
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
褲則為大口褲。
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
冠飾主要有武冠、冠、卻敵冠、樊噲冠、幘、幅布和等。
軍人一般都穿圓頭靴,靴尖不起翹。
鎧甲和戎服外均束帶。
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
冑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冑頂高高地豎有纓飾。
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
袍長及膝下,寬袖。
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這個時期的武器裝備生產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鎧甲方面,不但種類多樣,而且質量和制造技術也很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兩當鎧,“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
”保護頭部的有兜鍪、冑、盔等。
南北朝時期,很多帝王都是胡人、羯人,其軍隊也以胡人為主,他們的服飾文化被帶進了中原地區,因此南北朝時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僅樣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飾,而且因武官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飾上有了更明顯的區別。
襠衫是當時最突出的,武官在襠衫外披上與兩當甲形制完全相同的布制或革制兩當,作為武官的公事制服,一直使用到唐代。
短袖襦也是這一時期主要使用的戎服,小袖口,前開襟,大翻領,單、棉都有。
戎服褲基本沿襲東晉樣式,一般是大口褲,褲腳在膝下用帶扎住。
冠飾以平巾幘、帽為普遍。
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
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
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
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
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另外,一說明光鎧的護心鏡系用漢代的“日光鏡”(銘曰“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此說不可信。
隋代(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代之後又一個短命的,但是統一的封建王朝。
由于建國時間短,在沒有完成各種政治經濟變革之前就已被推翻,因此很多方面還基本沿襲著南北朝的舊制,軍戎服飾也是如此。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
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
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
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御。
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
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
左為戎服,右為冑甲。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都對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範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
武官的專門戎服為缺胯衫,繡有各種紋飾。
士兵的戎服用兩種,一種是盤領窄袍,另一種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沒有繡紋飾,頭戴折上巾,唐代稱襆頭,晚唐時襆頭已變成無須系裹,隨時可戴的帽子。
唐代武士還時興在襆頭外包一塊紅色或白色的羅帕。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
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
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 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于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
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唐代也出現過一些新的戎服,短後衣就是其中之一。
唐後期出現了一種“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圓型圍于腰間,其作用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踫擊、摩擦而相互損壞。
唐代武將好穿長勒短勒烏皮靴,靴頭尖而起翹。
但著朝服、常服時也穿鞋頭有雲頭裝飾的履或麻鞋。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五代十國從建立後起前後約50年,政權更迭,朝令夕改,因此在服飾等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
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于披膊護肩之上。
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制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