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学习的总结与启示其实自己并不是对音乐很大敏感,虽然很有兴趣,觉得音乐很有情调,似乎是因为知道自己没有什么音乐细胞。

这不是第一次选修巩老师的课,在去年的时候,就曾学习过基本乐理和合唱指挥,觉得受益匪浅,不同的是今年选的这门课侧重于细致具体的接触到有关交响乐的知识,交响乐是最能展现功力的音乐形式,这需要整个乐团的和谐共鸣,也需要每个人的无间配合,在交响乐里没有个人主义,所有的演奏都是相互依存的,天籁与人籁的和谐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和谐。

1.古希腊音乐(2015年9月22日)这是交响乐赏析的第一节课,主要讲解了什么是交响乐,以及简单的学习了交响乐的起源、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那到底什么是交响乐呢?交响乐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其核心是和谐,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人的情感。

主要有五种乐器参与演奏: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和色彩性乐器(钢琴、竖琴)。

同时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世界音乐被划分出五个派别,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

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

在之后老师讲到了交响乐的起源,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就已具备很高的艺术性。

随着之后的战乱动荡,原先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就逐步融入了古罗马,亚非欧等元素。

这节课,我们聆听了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的《布兰诗歌》交响合唱曲,它分为“春天”、“酒”、“爱”三个主题,作者在继承古典作曲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式旋律,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在节奏上加重了打击乐的成分,充分体现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的美感。

交响乐叩门之旅就这样徐徐拉开大幕,可是它给我的感觉还是朦朦胧胧的,也许这就是初次体验一门艺术的感觉。

单个音符铺印在纸上,白与黑的对比,给人一种冷傲孤寂之感,但从音乐家的乐器中排队跳跃出来时,却成为了世间最能打动人,引起人共鸣的存在。

现在开始,我就要踏进一个崭新的世界,开始接受灵魂的洗礼。

2.巴洛克乐风(2015年9月29日)第一节课的学习开启了交响乐的神秘面纱,接下来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原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一种艺术形式,由于这种艺术风格的盛行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期。

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

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16世纪后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

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老师所说的巴洛克乐风是他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他说,强调我们,而不是强调个体。

我们要在学习与听的过程中学会享受,学会学习,用内心去感受,感受崇高、谦卑、虔诚、惬意、身心的和谐,进一步升华体会造就人类灵魂,生命的终极关怀。

《四季》协奏曲是巴洛克乐风意外,是唯一的。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曲下的《四季》,莽莽穹苍的万生万物,都有可现的情态,唯有时光——那昼夜平分的岁月,四时更迭的季节,却无形地运行着,犹若流云逝水,去不复归。

但是,时光的无形妙手却在大自然这块有形的巨大画幅上,绘出了自己的四季轮回、春夏秋冬的壮美英姿。

我们听得是《春》E大调,Allegro开始的副歌确定整个乐章的标题“春光重返”的意境。

第一个形成对比的小提琴独奏插部的乐队中的另两把小提琴独奏作为伴奏,这里标有“鸟之歌”,由轻柔的颤音和细致的独奏组成.这一插部的中途继续着十四行诗“乌儿欢快鸣啭,迎接春天”。

开始的副歌很快地重复之后,小提琴中的轻声絮语组成第二个插部出现了,它先现了森林的喃喃细语,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由小提琴声部迅速跑动的音阶相随后整个弦乐组中低音上的碎弓加以描绘。

乡村舞曲开始的曲调令人想起农村的风笛.小提琴中的轻快活泼的曲调,和模仿风笛嗡嗡声的低音弦乐器中的持续音都造成这样的印象。

老师心中的协奏曲是“及别人所不及,能别人所不能,相对自由的抒发自由和秩序”。

下课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我们去听《夏》《秋》。

在听前一首的过程中,就让人联想到这样几个画面:夏日炎炎,畜群困倦,松林似火烧。

斑鸠和金翅雀在声声歌唱。

清新的微风迎面吹来,转瞬间阵阵北风劲吹。

牧人惊恐,为自天而降的厄运而哭泣。

困倦的病体辗转难眠,更惧怕那电闪和雷鸣,畜群也为苍蝇所困扰。

然而他的恐惧才刚开始:倾盆而降的冰雹,毁坏了他的庄稼。

乐队轻弱断续地奏出音调,象是烈日下人们挥汗喘息。

它懒散地蠕动着,缺乏生气。

接着,独奏小提琴飞涌出急驰的音流,在高音八度上点点闪烁的音响,就象是杜鹃在啼叫。

随后,乐队也加入了杜鹃小合唱。

在乐队长音背景下,独奏小提琴奏出婉转的音调。

小提琴齐奏的轻盈音似阵风徐来。

转瞬之间,炎热又咄咄逼人了。

热风与凉风的对抗,酝酿着暴风骤雨。

独奏小提琴唱出悲调,表达了牧人沮丧和担忧的心情。

慢板的第二乐章倾诉了炎夏恼人的情景。

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轻奏出同音反复的单调音型,模拟蚊蝇的嗡嗡声。

在这个烦扰的背景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支不安的旋律。

它时时被乐队齐奏的隆隆雷声打断,然后,又以急切的音调祈求获得身心的片刻安宁。

暴风雨在第三乐章降临。

乐队以急板速度奏出飞动的音符,象是大雨倾泻而下,低音区发出雷鸣,更催来几乎寻觅不到旋律线的急驰音符。

乐队的五次齐奏和独奏小提琴的四次独奏,毫无例外地融汇于暴风雨的横虐进发之中。

作曲家在这个乐章卷会注释上写着:“夏天,剧烈的季节”。

这首乐曲人们也常称为“夏日的雷雨”。

真是不由的称赞精彩,超出了语言所能描述的。

3.音乐内容——主题与动机(2015年10月13日)这节课老师并没有具体的讲解哪种音乐的格调,而是讲述了音乐的内容。

虽然这个角度很多面,复杂而庞大,但老师选择了从音乐的美学角度赏析音乐内容——主题与动机。

音乐的种子,往往比主题更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可谓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真正能懂得又有多少呢?知音难遇,而要谈到赏析,就第一个要了解它的内容,才能继续学习。

而两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嵇康,大胆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是不对。

“声无哀乐,礼贤高堂”。

音乐使人产生情绪的变化,静躁之中勾起人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物质是人的错觉,世界的本源像一种波。

殊不知,其实音乐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情形下,感受不同,精神境界体会也不同。

在奥地利的汉斯利特看来:音乐的美是音响奇妙的组合,或偶遇,或巧合,或擦肩而过,或对立。

情绪是生理层面,由社会场景为基础。

在19世纪时,音乐说明一切,主张一切,实际上这有些矫枉过正。

音乐分为声之乐,音之乐,乐之乐。

前者是对声音的掌控,后者是对乐器的掌控。

我国的古人有着先见之明:乐记,对心,音,物三个境界的划分,遗憾的是,在遥远的西方,难以两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龙在鸟巢开唱,敢为天下先,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有关音乐,则可以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情感世界要喜新念旧。

要比对,比对则有高低之别,音色之差,才能建立起完善的音乐效果。

高低排列形成音调,表达技巧不同,音乐感觉不同。

纯粹孤立形式的乐不是真正的乐,具有诗的辅佐,音的渲染的乐才是真正的乐。

乐之乐由环境决定,有纯音乐与标题音乐之分,但标题音乐并不全是乐之乐。

我们要学会赏析,要学会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这些。

4.奏鸣曲式-呈式(2015年10月20日)这节课的开始是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为序幕开始的,老师谈到了贝多芬的奏鸣曲式,他创作了很多的曲子,除了吸收传统的古典奏鸣曲结构合理的成分外,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得以更大的创新,呈示(主部强势,压迫感;副部感性,抒情,憧憬的幻想,温柔的。

一阴一阳),展开,再现,新貌。

他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其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的矛盾、动力的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将谐谑曲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并将人声加入到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阿多诺说过,我们要有结构的听音乐,音乐革命是直线发展的。

其中音乐朝着终极乌托邦前进的线性学说,是阿多诺对音乐的主要贡献,虽然他本人的音乐创作则缺乏天分。

叔本华曾谈过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和一个乞丐透过窗户看落日的余晖,他们都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这是在告诉我们平等,同时如果这是健康的乞丐,另一位则是有病的国王,前者会比后者更幸福,有时候非物质条件也能左右人的艺术欣赏。

5.秩序(2015年10月27日)这节课老师带我们从秩序谈起,古代的音乐与以规制礼俗秩序的法律一脉相承。

而对于西方来说,古典主义音乐精神则释放的更为完善,这次课就开启了古典音乐赏析的新篇章,也带给我感受颇丰。

首先,不得不问,何为古典主义?即形成于古罗马文化的鼎盛时期,古典主义艺术特征是强调理想的形式美、展示精巧的技艺和传达理性的明晰。

古典主义时期指在欧洲音乐史上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五年至十九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古典乐派”时期。

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舒柏特,其交响乐和室内乐属于古典主义性质的。

古典主义音乐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和寓教于乐性,结构匀称、严谨,表现手法简洁,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和追求美的观念,情感立足于现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同时注意与理智相协调。

由此,古典音乐被看作是高尚、健康、典雅、严肃的音乐。

海顿是“交响乐之父”,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

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海顿的《小夜曲》色彩鲜明,轻快动听,表现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意境。

《时钟》乐曲节奏稳健,有主次性,主题以断奏形式演奏,令人联想到时钟的钟声。

我们欣赏了莫扎特的《小步舞曲》,这首乐曲采用了三部曲式,优雅,柔和舒展,最后在明快的节奏中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