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人教版教材在这个节(第一课时)以元素周期表的演进为线索组织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个理念,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表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表现主族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协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对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较低。
这个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
堂化学课,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个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能归纳出周期、主族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能提升抽象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水平;通过观察原子结构,能揭示元素周期律,并提升分析和推理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养成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学习,能实行“具体和抽象”这个科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通过学习化学史知识,能理解到“人类对客观存有的事物的理解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持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实践活动(周期表的编排)
六、随堂练习
七、课后拓展,自主预习
1、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个电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以及水反应。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价。
2、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越来越,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水平,即元素金属性逐渐,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逐渐 , 生成的氧化物越,与水和氧气的反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