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江花月夜教案板书

春江花月夜教案板书

春江花月夜教案板书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 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 。

学习之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 的画意诗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 感受乐曲优美、 迷人 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

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 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 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 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 加深对包容于 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及 “换头合 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 族管弦乐曲。

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 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 形象地描绘了“ 夕阳”、 “渔舟”、 “暮鼓”、 “花影” 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 与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风回曲水、 花影层台、 水深云际、 渔歌唱晚、 洄澜拍岸、


欸乃归舟、尾声。

二 、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

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 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 楼 钟 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 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

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 手法 “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其特点是前句旋律 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 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 典雅协调的色彩, 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 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 (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 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 岸边簇 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 又 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 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 这种创作 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 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

尽管前面部分


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

这是中国传统音 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水深云际 (第三变奏) 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 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

乐曲中二胡在 低音区奏出浑厚的曲调, 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泛音。

刻画了月光映入水 中,水天一色、云深不知处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渔歌唱晚 (第四变奏) 听音乐、思考 1.音乐给你什么感觉?音乐主要表达些什么? 2.旋律中间使用了什么颇具特色的打击乐器? 3.音乐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变化?分别描绘了什么情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