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考题1.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特点是什么?2.病毒感染的发疹性传染病有哪些(请举出 4种病)?3.儿童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有哪些(请举出3种病)?4.请叙述麻疹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临床体征和皮疹特点。
1.胃肠炎型食物中毒的致病细菌有哪几种?2.试述神经型食物中毒的抗毒素治疗。
1.目前引起霍乱的主要病原体及归类如何?2.典型霍乱分哪几期?霍乱诊断标准如何?3.霍乱粪便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4.霍乱补液治疗的原则是什么?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2.各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3.重型肝炎临床表现4.HBV血清学标志及其意义5.HBV基因组与蛋白表达1.菌痢的临床分型及典型病人的临床表现2.中毒型菌痢脑型的抢救治疗原则及如何与乙脑鉴别。
3.中毒型菌痢休克型抢救治疗原则及如何选择抗生素。
4.急慢菌痢的肠道病理特点是什么,急性菌痢如何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
1.乙脑极期主要症状和主要致死原因2.乙脑与中毒性菌痢鉴别3.乙脑治疗原则二.名解简答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
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2.麻疹(mea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科氏斑(特殊的口腔麻疹黏膜斑)、皮肤斑丘疹,传染性极强。
3.科氏斑(Koplic spots,麻疹黏膜斑):常于发热第2-3d出现,先出现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初仅数个,1-2d 内迅速增多融合,可遍布唇、颊、龈粘膜,2-3d内消失。
0.5-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微隆起,周围有红晕。
前驱体特征性体征,具早诊价值。
4.水痘/带状疱疹:水痘和带状疱疹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导致的表现不同的两种急性传染病。
5.流行性腮腺炎(mumps,流腮):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机型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病毒还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心、肝、肾、关节等,引起睾丸炎、胰腺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6.口周苍白圈(circumoral Pallor):猩红热病人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周因口轮匝肌处血管分布稀少而呈苍白色。
7.草莓舌(strawberry tongue):猩红热病人出疹同时,舌充血红肿、乳头肿大,舌被白苔。
8.杨梅舌(raspberry tongue):猩红热病人第2-3天起,舌苔开始剥落,舌面光滑呈深红色,表面浸润发亮干燥,有裂纹,乳头粗大突起。
9.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临床以眼肌/咽肌瘫痪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为主,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10%-50%。
三.病例分析4.流脑状加重,伴频繁呕吐、精神萎靡,来院途中神志不清。
体检: T39.8℃, P128次/分,BP140/80mmHg,神志恍惚、烦躁,胸腹及背部散在淤点,心律齐,颈强直,巴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化验:血WBC18×109/L,中性粒细胞85%,脑脊液化脓性表现。
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诊断?确诊依据是什么?如何治疗?5.中毒性菌痢混合型患儿,男性,2岁,北京人。
1995年8月20日14时许突然高热,体温39.5℃,无咳嗽流涕,无腹痛腹泻,无呕吐。
16:50左右全身抽搐,四肢僵硬,双眼向上凝视,口吐白沫,约持续3-4分钟。
17:00许又相继抽搐2次,约持续3-5分钟。
19:00许患儿进入昏迷状态,呼之不应。
在某医院就医,诊断“乙型脑炎”,肌内注射地西泮5mg后转来。
查体:T39.2℃,P142次/分,不规则,Bp12.1/7.4kPa(90/56mmHg)。
昏迷状态,呼之不应,面色灰白,口唇发绀,四肢末梢冰冷。
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牙关紧咬,口腔无法检查。
颈轻度抵抗。
双肺叩诊清音,听诊无干湿性啰音。
心浊音界不大,心率142次/分,听诊无杂音。
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四肢肌张力增加,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6.5x109/L,NEU 0.89,LYM 0.10。
其余未查。
6.伤寒患儿,4岁,持续发热半个月,腹胀、无腹泻,不伴寒战。
血RT:WBC4*109/L,NE86%。
肝功:ALT 201U/L,AST145U/L。
入院查体:贫血貌,腋下、颌下淋巴结肿大、活动、有压痛,心前区二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部膨隆,肝脾肿大。
出诊:发热原因待查血液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肝脏代谢病?入院后完善检查:ALT 200U/L,AST 188U/L,心电图示T波低平,胸片示支气管炎/胸腔积液,肥达反应H 1:1280 O 1:640,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确诊:伤寒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胸腔积液7.伤寒患者,男,23岁,发热、乏力5天,腹痛、腹泻3天,入院查体:T38.7℃,急性面容,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右下腹明显,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血RT:WBC14*109/L,N96%。
肥达反应(+)。
腹部透视:膈下新月状游离气体。
追问病史:外地打工期间同时有多人发病。
确诊:伤寒肠穿孔治疗:立即手术术后9天,热退后2天,再次发热,并呼吸困难,吸氧不能缓解,上腹胀满,尿少,呕吐咖啡样液。
诊断:多器官功能衰竭24h死亡←复发8.食物中毒6-1几个学生周末结伴外出旅游,中午在野外进食随身携带的火腿肠、面包、罐头等食品。
次日,所有学生相继出现全身乏力、软弱、头晕、恶心、腹胀、视力模糊、声嘶等表现,无发热、腹泻,神志清楚。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肉毒中毒,应尽早给予多价抗毒血清6-2一小学部分学生下午上课时突然出现剧烈呕吐、腹泻,大便为黄色水样便。
脐周阵发性绞痛。
无发热。
防疫站调查发现患病者均为在校住宿学生,取呕吐物及粪便涂片查细菌阴性,取可疑食物煮沸20分钟后,取上清液行动物试验发现上述情况诊断考虑A 伤寒B 细菌性食物中毒C 霍乱D 细菌性痢疾E 阿米巴痢疾本例最可能的病原菌是A 沙门菌属B 副溶血性弧菌C 大肠杆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E 肉毒杆菌9.霍乱患者,男,83岁,退休工人,住长沙市。
1997年7月31日发病,先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便,一天最多7~8次,量不多。
呕吐二天,呕吐物为胃内食物和水,每次呕吐量不多。
8月1日就诊。
查体:精神欠佳,口唇稍干燥,无腹痛,尿少。
T36.7℃,P86次/min,BP21/12KPQ。
大便培养,做悬滴镜检:动力活泼,见穿棱状运动。
追问病史患者病前未曾外出,近来亦未吃水产品和凉菜等。
用自来水,喝开水;居室卫生状况差,苍蝇多。
用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的O139诊断血清做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补液抗休克,补充电解等。
治疗四天后,病人腹泻症状消失,大便正常。
停药后连续采大便培养阴性,解除隔离,于8月11日治出院。
首先封锁疫点,对疫点环境进行采样, 共采样17份,均为阴性。
其次对密切接触者(其妻与两个女儿)进行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服氟哌酸二天,采大便三次进行培养,均为阴性后排除。
对接触地方进行消毒处理。
10-1.肝炎女,17岁 4天前发热、周身乏力,未予注意。
参加军训2天后乏力加重,频繁恶心呕吐、尿黄如浓茶,腹胀不适,1天前开始少言不语,偶有神志恍惚。
既往无肝病史。
入院查神志不清,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蜘蛛痣(-)右上肢大片瘀斑,肝浊音界缩小,脾未触及,腹水(-)踝振挛(+),扑击征(+)。
ALT1615U/L,AST1820U/TBIL205umol/L, ALB36.3g/L,PTA22%, NH3184ug/dl,HBsAg(+)、HBeAg(+)、抗-HBC(+) HBVDNA 3.3×106 COPIES/ML,HCV(-),CMV、EBV(-),HEV(-),HAV(-)。
B超:弥漫性肝病表现;肝脏缩小;腹水少量。
10-2.肝炎女 60岁间断服用抗风湿药物治疗20年,因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应用抗生素1年,近一月服用头孢类及喹诺酮类抗感染。
2周前出现乏力,尿黄,近1周食欲骤降,腹部胀气明显,周身极度乏力。
患者既往无肝病史。
入院查神清,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慢肝体征(-),腹部胀气,肝脾未触及,腹水症(-),NS(-)。
化验: ALT 703U/L, AST 688.0U/L TBIL 194umol/L, ALB 30g/L, PTA32%,抗HBs(+)>1000IU/L,HCV(-),CMVEBV(-) HEV(-),HAV(-)SMA 1:320 ,肝脏病理:亚急性重型肝炎,结合临床资料,符合药物性肝所伤。
10-3.肝炎女性,60岁,5个月前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近20天感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进食减少,尿色加深如浓茶。
查ALT436u/l,AST155u/l, TBIL193umol/L查面色晦暗,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蜘蛛痣(+)肝未及,脾肋下2指,质中。
化验:686.7U/L AST 710 U/L TBIL236 umol/ L DBIL112 umol/ L,ALB29.8g/L,PTA 39% ,HBsAg(+)、HBeAg(+)、抗-HBC(+) HBVDNA 5.8×105/ml。
B超:弥漫性肝病;脾大;未探及腹水。
10-4.肝炎.男性,53岁。
近2周食欲下降,尿黄,轻度皮肤瘙痒,无厌油恶心、呕吐。
4天前出现白陶土样便。
入院查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脾未触及,肝区叩痛(+),余(-)查PTA 109% ,ALT550U/L ,AST 384 U/L ,TBIL 186.4 U/L ,DBIL 125 U/L ,GGT 108.4 U/L ,ALP 253.8 U/L ,TBA 304.5 umol/L ,尿胆红素3+,尿胆原(-),HBsAg(+)、HBeAg(+)、抗-HBC(+),HBVDNA 4.84×105 COPIES/ML,入院后经保肝退黄治疗,ALT 4周复常,TBIL一度升至350.6 mmol/L ,7周后黄疸消退。
1.乙脑-脑型中毒性菌痢2.急性菌痢-阿米巴痢疾3.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4.流行性腮腺炎6.麻疹-其他出疹性疾病1.伤寒发病机制伤寒杆菌→回肠末端粘膜→固有层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入血 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CK (IL-1/TNK )↓第一次菌血症[潜伏期] ↗ ↓随血流进入肝、脾、肾、骨髓、皮肤、胆囊,繁殖入血→第二次菌血症→内毒素血症表现: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慢 ↓ ↓ 便秘、休克、白C ↓肝脾肿大、玫瑰疹 胆囊中细菌随胆汁进入肠道↓ ↓ ↓经肠道粘膜再次侵袭肠壁淋巴结髓样肿胀、淋巴结坏死[初期/极期] 排出体外 超敏反应→溃疡形成[缓解期]→溃疡愈合[恢复期] ╰→ ①坏死溃疡累及血管→肠出血 ←╯ ②溃疡侵犯小肠肌层、浆膜层→肠穿孔伤寒细胞(typhoid cell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C 、淋巴C 、C 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