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
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
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
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
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
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
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
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
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
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
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
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萧山政府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能力,营造城乡优美环境等不同方面进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来加快实现城乡融合。
(一)以规划修编为龙头,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
2002年起,开展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确立了一个主城区,三个副城区,十一个重点镇的多组团城镇化发展格局,并以完善发展规划为契机来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对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镇进行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
进一步细化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空间重组,功能融合,产业集聚。
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加快构筑开放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江南副城新格局。
二是整合专项规划,完善规划体系。
科学修编完善了中心城区、新城和组团、建制镇、中心村四个层面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细化了城市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和交通道路、环境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了萧山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框架。
三是结合本地实际,完善村庄规划。
按照人口向城镇集聚,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全区农村按照按城市示范村、集镇示范村、农村示范村、农村整治村四个类型修编村庄规划,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新型村庄规划体系。
四是整合园区规划,形成集聚效应。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要求,以经济区划和功能定位为纽带,基础设施为依托,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强化工业园区规划的整合,拓展产业内涵,提高园区规划档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连片开发,逐步形成集聚效应。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块状经济,促进镇街经济协调发展。
五是创新规划编制,严格管理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公开和公平的规划制度,实行规划公示制和专家评审制,建立区规划咨询管理委员会。
严格规划执法,组建成立区规划分局并增设三大组团规划所,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创新镇街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严肃性。
进一步加强规划协调,强化次区域规划与五大新城、三大组团、建制镇、十三个城市综合体等规划的衔接,努力实现区域规划一体化。
(二)以交通建设为突破,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强化路网构筑,建立覆盖全区的海陆空交通构架,并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大融合、全覆盖。
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以建设农村交通路网与城市交通路网结构完全衔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大交通格局,形成快速高效、四通八达、功能齐全的快速公路网络,实现对内快速化、对外高速化、乡村网络化目标。
二是着力完善城乡公用服务设施。
按照“一城一交”要求,建立大公交管理体制,萧山和主城之间强调“多点相通,多线相接”,满足萧山和主城区之间高效对接的要求。
在萧山城区、组团、乡镇层面上,以“村村通公交”为导向,拉近城乡“距离”。
通过强调临浦、瓜沥、义蓬组团中心镇的凝聚力,强化萧山组团和城区之间的衔接,支撑城乡“一副三组团”的多级发展模式。
统筹城乡区域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城市环境卫生、信息网络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强化城市防灾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公用服务和供给保障水平。
三是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村庄整治建设为有利抓手,整治村、示范村、生态村、卫生村、绿化村等创建项目的合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涌现出了一批规范化农村新社区。
(三)以征迁项目为带动,推进农民居住一体化。
抓住“一港四区三组团”(机场二期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江工业园区、钱江世纪城、湘湖旅游度假区,临浦、瓜沥、义蓬三组团)建设机遇,以项目带动农民公寓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城中村整体改造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和“改造、整治、控制”的思路,编制城中村改造整体推进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尽快完成城区围内的城中村改造任务,把城中村区域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社区。
二是以项目带动推进农民多层集聚。
通过实施城市示范村多层住宅建设,既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城市示范村多层公寓149万平方米;安置农户4338户,安置面积88.7万平方米。
三是以示范村建设推进两户联建。
通过新农村两户两间房的集聚建设,使村镇建设规模扩张,村镇布局分散得以抑制,闲置浪费土地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几年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各类示范村大量农户的集聚,节约了大量建设用地。
目前已经形成像浦阳镇桃北新村以项目带动,进行整村迁建新建的示范村,像党山镇碧苑新村以全镇农户建房集聚镇域的示范村,像新街镇元沙村以土地整理引导农户集聚规划区块的示范村,像进化镇涂川村以旅游开发提升村容村貌的整理改建的示范村等。
(四)以生态建设为载体,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
城市和乡村的环境是一个整体,唇齿相依。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城市和农村环境同步保护和共同改善。
一是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环保知识,以创建省级生态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生态镇和区级生态村等创建工作,加强水系、湿地、生态公益林等生态资源保护,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秀的生态城区。
二是着力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有序推进,开展殡葬改革和生态墓地建设,基本完成“三沿五区六座山”迁坟平坟和覆绿工作。
新创建市级以上生态镇13个、生态村12个,区级生态村140个。
开展主要公路两侧综合整治和生态带建设35公里。
今年开始,对区境内高速沿线进行综合整治,并对沿线涉及的行政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进行全面提升。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环卫处理机制。
全区“户投、村收、镇运、区处理”垃圾处理机制进一步确立。
全区现已建成29座垃圾中转站,基本实现“一镇一站”,关闭镇级垃圾填埋场21个,村级实现全关闭。
到目前为止,主城区和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中心城区122个村(社区)生活垃圾清运工作由区级环卫部门接管。
(五)以园区组团为平台,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以园区整合为突破口,构筑现代化工业发展格局。
园区是萧山发展的承载体,产业是园区建设的支撑力。
坚持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是并重的方针,提升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夯实统筹基础。
萧山的经济发展,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体,潜力在三产。
萧山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快三大产业的融合,推进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努力构筑产业新高地。
统筹工业布局,促进扩量提质,统筹城乡产业,促进融合提升,统筹民资外资,促进民外合璧。
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发展块状经济。
进一步明确五大新城的功能定位。
按照“规模大、服务优、环境美、建筑好、竞争力强”的要求和“四高”方针,全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加快五大新城开发建设步伐。
推进三大组团建设,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发展思路,推动三大组团由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转变,加快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产业协调、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卫星城和城镇群。
正确处理中心城区、组团、新城、城市综合体的关系及其与建制镇的关系,按照“规模适度、注重特色、功能提升、环境整洁”的要求,加大“产业强镇、功能兴镇、特色活镇、生态建镇”的力度,推动建制镇可持续发展。
加快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
按照“错位发展、品质至上、功能优化、有序推进”的原则和“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突出完善体制、加大扶持、加快建设,促进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发展、市政配套、交通建设相协调,努力建设形成一批有特殊服务功能、多种功能配套的高效率建筑群,打造一批旅游城、奥体城、博览城、商贸城。